郑州中原棉纺城的落寞与蝶变

模特在展示郑州中原区“锦艺之家”设计师俱乐部设计师们的作品(6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 安 摄

20世纪90年代,郑州国棉三场车间一角(资料照片)。 新华社记者 王 颂 摄

中原经济网讯】编者按

昨日,新华社以《郑州中原棉纺城的落寞与蝶变》为题,报道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市纺织产业的发展历程,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通过改革创新,重新成为经济支柱产业的蝶变历程。本报今日予以编发。

日前,100余名国内顶尖服装设计师齐聚郑州,协议入驻即将落成的设计师大厦。人才的集聚,为郑州这座计划经济时期著名“中原棉纺城”的蝶变腾飞插上了翅膀。

“2005年以前,河南几所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90%的毕业生孔雀东南飞,薄弱的服装产业基本上留不住设计人才。”中原工学院服装学院副院长李晓鲁说,“近几年,随着郑州纺织服装业升级,每年约有50%的毕业生留在了郑州,设计师从沿海回流也越来越多。”

设计师人才回流集聚,标志着郑州纺织产业的新生与蝶变。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国家陆续在郑州布局建设了六个大型棉纺厂和印染厂、服装厂、纺织机械厂、纺织技校、纺织学院等,形成纱锭46.8万枚、布机1.35 万台、职工近10万人的完整的纺织产业集群,郑州跻身全国四大纺织工业基地。五家棉纺厂沿着3公里长的棉纺路一字排开,所在的中原区是当时郑州最时尚的城区。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中原棉纺城”与“火车拉来的枢纽之城”一起成为郑州的名片

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际、国内市场波动,加上国有企业的机制体制等制约因素,郑州棉纺业逐渐陷入衰落。

作为承载数万家庭就业的民生产业,郑州纺织服装业升级再造势在必行。2005年开始,郑州通过改制搬迁、战略重组、结构调整,先后引进恒天重工新纺机、锦艺集团、慧众实业、光大印染等企业兼并重组老国企,建起服装、家居、面料市场,培育扶持逸阳、娅丽达等13家新兴服装加工企业,郑州纺织服装业起死回生。近年借助“互联网+”,一批服装企业市场份额不断攀升。2015年“双十一”当天,逸阳女裤网上销售6000多万元,年营业额突破5亿元。

“郑州纺织服装产业链仍有多处短板。”郑州市中原区负责人介绍,棉纺业大而不强,面料不能满足服装企业所需;原创性研发设计缺乏,知名品牌少。“破茧成蝶必须靠创新。首要的是产业链组织模式创新。”

以往,设计研发只是生产企业里的一个部门,如今,郑州全力打造以设计师为核心的产业链,让“资本”为“人才”服务,政府出台多项举措鼓励企业搭建吸引设计师人才的平台。

在新开业的锦艺国际纺织城,面料辅料超市、设计师大厦、电子商务大厦、企业总部大厦集中了国内纺织服装业全产业链,其中的“设计师创意一条街”为每个设计师开设作品展示门店,消费者和生产企业可现场选样、体验、下单定制。把设计师推到市场前台,把每个设计师当作一颗创新创业的种子,生产、金融、展示等平台都围绕设计师提供服务。

从郑州走出去又回到郑州的纽约高级礼服设计师黄智高说:“过去离开郑州,是因为设计好的作品很难找到工艺师去做,也不容易找到想要的面料。如今,这里完善的供应链、巨大的消费市场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都对设计师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

经过强力推进,郑州纺织服装产业蝶变奋飞,重新成为当地经济支柱产业。截至2015年底,仅中原区纺织服装业产值已超百亿元,23个纺织服装类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开发专利产品超过1000个。 据新华社郑州8月29日电新华社记者 郭久辉 甘 泉

Hash:798a3de34c986db098c42b4a6f48151d81e874e2

声明:此文由 中原经济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