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有一石碑,上面7个字揭示当年大唐的屈辱,20万唐军命丧黄泉

在今天的云南大理市天宝街,很不起眼的角落,坐落着一个面积不大却格外宁静的公园,那就是天宝公园。天宝公园里有一条不长却让人感觉悠深的的小道,小道尽头石砌的墓堆,石碑上写着:“大唐天宝战士冢”,就是这7个字,为我们揭示出当年大唐的一段屈辱历史

这恐怕是大唐有史以来最屈辱的一场战事,三次出兵,全部战败,还将20万战士的英魂留在了这个边陲小国。

事情是这样的。

云南地区自古就是边陲之地,由于距离中央远,隋末唐初的时候,这个边陲之地,趁着天下大乱,各路诸侯纷纷割据称霸,搞得云南这片地区是小国林立,其中六个实力较强,称之为六诏。

当时大唐和吐蕃的关系不是很好,准确来说,表面上大家和亲,维系着和谐的关系,但实际上,各自看不上谁。

想当年,大唐在唐太宗这位雄主的带领下,开拓四方,威震天下,而到唐高宗的时候,大唐的疆域,更是无与伦比。大唐牢牢占据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伊犁河流域,控制了俄属突厥斯坦的西突厥部落及原属突厥人统治的位于河中地区、吐火罗和阿富汗的许多城邦,疆域之大可谓空前。但就是搞不定这个很倔的吐蕃,吐蕃就是不肯屈服。

吐蕃“形胜之地”,往北可以切断大唐和西域诸国的联系,威胁安西四镇;向东可下四川和云南。所以,根本没把大唐放在眼里。

以至于大唐为了牵制吐蕃,不得不拉拢南诏国。南诏处于西南边陲,紧挨着吐蕃王朝,以至于成了唐王朝和吐蕃争相拉拢的势力。南诏北部东部有金沙江大渡河做天然屏障,西部怒江澜沧江做天然屏障,天然的形胜之地。而南诏也靠着大唐的撑腰一举灭了其他五国,统一了洱海地区。

本来这样相安无事,三方平衡势力,可是到唐玄宗的时候,这种微妙的关系和平衡被一个叫杨国忠的人破坏掉了。

唐玄宗天宝年间,南诏王阁罗凤率妻女赴成都会议,途径姚州。姚州都督张虔陀是个贪财好利之人,他直接向南诏王索要贿赂,还侮辱了阁罗凤的妻女。你说,这是干的什么事情,由此可见,唐玄宗晚年用人也成了问题,尽用这样的人当官,难怪大唐日薄西山

不仅如此,这个张虔陀还向朝廷诬告阁罗凤谋反。我们能说什么呢?这不是没事找事吗?小人就是这样的,做了坏事怕被人发现,先发制人。

这事让南诏王阁罗凤极为愤怒,干脆带兵攻陷姚州,揭开了南诏与唐朝之间的战争。

当时权相是杨国忠,杨国忠自然向唐玄宗举荐了鲜于仲通,因为此二人是互惠关系。当年杨国忠落魄的时候,是他举荐了杨国忠,现在杨国忠发达了,自然要知恩图报。

可惜鲜于仲通是个草包,他率领唐军八万,兵分三路讨伐南诏。南诏王阁罗凤本来摄于唐军的气势,决定向唐朝求和,息事宁人。但遭到了鲜于仲通的否决。没办法的南诏王只能向吐蕃求救。吐蕃求之不得,正发愁没理由,现在送上门来了,当然乐开了花。

鲜于仲通指挥唐军包围南诏腹地,派大将王天运从苍山西坡突袭,然后直捣南诏太和城,建功立业就在此时。但结果却让大跌眼镜,曾经战无不胜的大唐铁军在吐蕃和南诏的联合下,战败了。败得一塌糊涂,大唐大将王天运当场战死,草包鲜于仲通连夜狼狈的逃走,史称第一次天宝战争。

第一次天宝战争后,吐蕃与南诏结为兄弟之邦,吐蕃封南诏为赞普钟南国大诏,南诏改元为赞普钟元年。

而大唐这边,鲜于仲通对第一次失败耿耿于怀,第二年,他再次出兵,以贾颧为都督,发兵三万攻南诏,南诏趁其立足未稳大破姚州,贾灌被擒,唐军三万再次败溃,史称第二次天宝战争。

第二次的失败,大唐跟南诏杠上了,决定第三次出击,天宝十三年,也就是754年,安史之乱的前一年。唐王朝大量征发士卒,乃至强抓壮丁。这次唐王朝共计十万大军,兵分三路出兵。可惜前两次的失败,让战士们心有余悸,所以,军心不稳的唐军再次被南诏击败,主帅沉河而死,数万唐军或战死或被俘,史称第三次天宝战争。

三次天宝之战后,大唐损兵折将二十万人,无功而返。也大唐再也不敢出兵了,其实不是不敢了,而是没机会了,因为安史之乱爆发了,大唐由盛转衰,再也无力染指南诏了。

此事在《新唐书》有详细的记载如下:鲜于仲通领剑南节度使,卞忿少方略。故事,南诏尝与妻子谒都督,过云南,太守张虔陀私之,多所求丐,閤罗凤不应。虔陀数诟靳之,阴表其罪,由是忿怨,反,发兵攻虔陀,杀之,取姚州及小夷州凡三十二。明年,仲通自将出戎、巂州,分二道进次曲州、靖州。閤罗凤遣使者谢罪,愿还所虏,得自新,且城姚州;如不听,则归命吐蕃,恐云南非唐有。仲通怒,囚使者,进薄白厓城,大败引还。閤罗凤敛战胔,筑京观,遂北臣吐蕃,吐蕃以为弟。夷谓弟“钟”,故称“赞普钟”,给金印,号“东帝”。揭碑国门,明不得已而叛,尝曰:“我上世世奉中国,累封赏,后嗣容归之。若唐使者至,可指碑澡祓吾罪也。”会杨国忠以剑南节度当国,乃调天下兵凡十万,使侍御史李宓讨之,辇饷者尚不在。涉海而疫死相踵于道,宓败于大和城,死者十八。

虽然天宝之战接连惨败,但可笑的是丞相杨国忠不但隐瞒实情,还向唐玄宗报捷。见过不要脸的地,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

相反,南诏王体恤大唐战士的亡魂:“生虽祸之始,死乃怨之终,岂顾前非,而亡大礼。”收拾唐军尸骨,就地下葬筑成大唐天宝阵亡战士冢,以存恩旧。这就是今天大理的“大唐天宝战士冢”。

再后来明代万历云南副总兵,在万历朝鲜战争中建立功勋的邓子龙将军曾路过此,颇有感触,留下笔墨:“唐将南征以捷闻,谁怜枯骨卧黄昏,唯有苍山公道雪,年年被白吊忠魂。”

当年那段往事,如今站在这“战士冢”面前,深有感触啊!

Hash:666bcc5049f4d28ad83a6e2a9a3e82dd5916a3b0

声明:此文由 颜威说历史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