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去开平,东莞这个镇就拥有过百座碉楼

建城1258年的东莞,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亦是近代开风气之先的地方,留下了大量历史深厚、意义重大的人文景观。《文化周末》报携手城记,策划《城记文化专列》,从“莞之源——东莞城市原点”西城楼出发,历时一年,行走在莞邑大地,穿梭于街头巷尾,每周深入挖掘东莞各镇街的人文和历史,记录这一座城市的记忆。同时邀请有兴趣的读者乘坐,将一路文化风景,与你分享。

——编者按

城记文化专列第十九站

凤岗碉楼

凤岗镇大约有120座碉楼,主要分布在油甘埔村、竹塘村、三联村、黄洞村、塘沥村、天堂围村等地。大部分由海外华侨回乡所建,从两层高到九层高不等,作为防御之用。现存碉楼最早建成的是始建于1898年的“忠义楼”,最晚建成的是建于1935年的“来进楼”,其余大多数碉楼都建于20世纪20-30年代,其中比较出名的有油甘埔村的永升楼和黄洞村的观合楼。凤岗人将客家传统建筑风格融入到西方建筑艺术中,中西合璧,颇为独特。

明清时期迁入凤岗的客家人,

居住在偏僻山区中,筚路蓝缕。

迫于生活,一部分人漂洋过海去谋生,

地处深圳惠州、东莞交界处,

留在家乡的人,常遭受外界的滋扰,

种种不安定的因素,

催生了人们兴建碉堡式的防御建筑的意愿。

在外发迹的华侨开始设计和集资,

从1898年到1935年,

160多座位碉楼平地崛起。

二十世界七十年代的凤岗碉楼

长居海外的客家华侨,

将客家传统特色与西方建筑结合,

碉楼成了“下身穿唐装,上身穿西装”的独特建筑,

中西合璧的碌晋楼

西洋风格明显的仁芳楼

碉楼与民居,既独立又连体,

带有客家围屋土楼的痕迹,

人们说这个叫排屋。

观合楼,主人想给族人兴办学堂和乡舍,

一座碉楼和八座民房诉说

着一个未实现的计划。

仁芳楼,英文名叫“YING FONG”。

永升楼,曾是凤岗碉楼中最高的碉楼,

有着“拥军楼”的美名,

却一次次失去铁材和木料,

九层的被剥为四层。

凤岗目前保存较好的碉楼——位于黄洞村的观合楼

凤岗文广中心工作人员张飞雁带记者来到观合楼,讲述碉楼背后的故事,详情请看下一条微信

可是,还有很多很多的碉楼,

要么人去楼空,无人看管;

要么转租他人,难以维护,

碉楼中的故事,在岁月中日益模糊。

部分碉楼已经出粗给他人

碉楼的主人长居国外,

如今,多由亲戚代为管理,

有些甚至已经隔了一两代。

今天,人们难以与这些碉楼直接对话,

想要保护和推广客侨遗留的文化遗产,

依然任重而道远。

>>变迁

●1898年—1935年凤岗的华侨回乡建筑碉楼,凤岗有160座碉楼,后因自然毁坏和拆建,目前约有120座;

●20世纪60年代最高的地标性建筑永升楼被拆去上面5层,至今只剩下4层;

●2006年—2008年凤岗政府出资对现存碉楼登记、调查、拍照,进行维修和保护;

●2007年《凤岗文物与碉楼》出版,中国电信以凤岗碉楼为主题推出了一套IC卡;

●2008年各碉楼挂牌“东莞不可移动文物”,凤岗作为全国文物普查东莞市试点单位,对全镇139件文物进行了普查,其中碉楼为110多件,并准备出版《东莞市全国文物普查凤岗成果图册》;

●2008年9月凤岗镇委宣传办编辑出版了《凤岗碉楼》;

●2009年中国邮政2009年贺年有奖明信片《东莞凤岗碉楼雄姿》在凤岗发行,每套2枚,每枚发行1万张。

●2012年观合楼第三代主人蔡薇回乡签约,正式将观合楼管理权移交镇政府,成为凤岗镇政府接管的第一座私人产权的客家排屋楼。

>>奇闻

百年碉楼半截在水中

官井头水库中的碉楼是凤岗唯一的水中碉楼。碉楼大概修建于清末民初,用料和结构与凤岗大部分碉楼基本相同。楼高四层,枯水期能看到三面三层。丰水期则只能看到上面一层。这里原为南陀围和山猪坑村,抗战时期,日军入侵官井头烧杀抢掠,附近村民曾以此碉楼为据点,日夜守护家园。1958年因需建设官井头水库,村民搬迁到水库之滨的沙岭,碉楼从此成了村里唯一存留的标志。上世纪80年代初期,民兵经常到水库里训练,而“靶心”就是碉楼破口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在碉楼的几个洞。

凤岗唯一的水中碉楼

清武举人练功石墩藏身碉楼

2008年7月,清代武举人李传芳练功的一对石墩,在油甘埔村一座名为“传芳楼”的碉楼下被发现。石墩各高65厘米,重达90公斤,石身四面开有孔洞用以抓举。石身已经出现灰黑色。据村民介绍,该村村民李传芳自小习武,在13岁时师傅赠送了这对石墩给他练臂力,18岁时,他就能同时扛起两个石墩走百余步,后曾任八品“副护军校千总”。

碉楼为青年男女“同证姻缘”

凤岗五联村有一座奇特的古碉楼,百年墙体附生一棵葱茏的细叶榕。据该村老人王连兴介绍,1977年夏天发生一场大台风,到第二年春天村民发现,碉楼原本光秃秃的一面墙壁上长出了嫩绿的枝丫,这座“树生碉楼”便有了“楼树相依、缠绵不离”的独特景象,30多年来,逐渐成了当地不少青年男女“同证姻缘”的好去处,“希望能像树与楼一样,一辈子不离不弃”。

“树生碉楼”奇景

下一站

塘厦音乐

2007年,东莞市提出建设“音乐剧之都”的目标,塘厦镇以此为契机,把音乐剧创作生产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龙头,全力打造音乐剧重镇。于2010年引进北京松雷蝶之舞音乐剧剧团,成立了东莞(塘厦)音乐剧创作生产基地,组建了东莞塘厦松雷音乐剧剧团有限公司。先后出品了《爱上邓丽君》《王牌游戏》《妈妈再爱我一次》《啊!鼓岭》四部原创音乐剧,已在全国30多个城市以及韩国香港台湾澳门等地累计演出400多场次,超过100万人次观看,广受好评

本文原刊于《文化周末》报535期(2016年5月20日)“城记文化专列”

策划 | 曾理、郑子龙 统筹 | 林玉清

版面设计 | 何德和 本期主笔 | 林玉清

执行 | 常雪梅 、郭石磊、夏艳芬、柯秋彬

城记往期回顾:

清溪

清溪

谢岗

桥头

企石

横沥

横沥

石排

茶山

石龙

石龙

石龙

石碣

高埗

万江

万江

莞城

莞城

Hash:344c6da10be86ff9f2167d87aedfcb0217b3f499

声明:此文由 文化周末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