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福历史|第三篇:常乐佛地

【温馨提醒】桐乡天气小管家

今天(周一6/26):阵雨转阴,西南风3级,全天气温22℃~28℃

明天(周二6/27):阵雨转阴,南风3级,全天气温21℃~28℃

今日奉上 第三篇:常乐佛地

吴越争战之后,与崇福一地有关的人文,首先值得写上一笔的,当是南朝时的梁武帝萧衍。《二十四史》之《南史》中有记载,梁武帝萧衍生性质朴敦厚,十分孝顺父母,从小勤奋好学。长大以后,博古通今,足智多谋,很有文才武略。他是凭自己的实力,一步步从一个普通的东阁祭酒,而升为宰相,而称帝的。称帝之后,虽然事务繁忙,日理万机,仍然手不释卷,曾亲自撰写过许多书。萧衍笃信佛教,晚年尤甚。他听政之余常常亲临寺院讲经,听者万余人。他对自己的儿子昭明太子也是这般严格要求。至今让我们常常想起这位教子有方的帝王父亲。

这样一位比较明智的帝王,也与崇福这个小镇结下了因缘,甚至可以说为初创崇福立下了功劳呢。他接帝位的第二年,也就是梁天监二年(503)就下令在各地修建寺院,其中也包括在语儿建的常乐寺。讲崇福镇因寺而兴,绝不为过。当时的语儿还仅仅是一个草市,直到建常乐寺后,隋朝又开掘大运河,穿语儿境,沿河两岸人口才慢慢地聚集起来,这里渐成常乐佛地。入唐后又有僧人在镇东建修澄院(后改广法寺,俗称东寺;常乐寺后来也改称崇福寺,俗称西寺)。再后来还建有南寺、北寺。从南朝梁时始建常乐寺到清末,历代建有五十多座寺庙。可见这个小镇佛缘之盛了。

常乐寺建后,萧衍有没有来寺院讲经,志书上没有记载。但宋建炎三年(1129)那个早春二月,康王赵构(即后来的南宋皇帝)避乱杭州时,路过崇德曾在该寺院驻跸,这确实是有历史记载的。事实上,这座不寻常的寺院,历代都曾是这个小镇的骄傲,是一代代僧人为之苦心经营的所在。唐乾符中(874~879),寺僧无着禅师主持,在寺前建造两座经幢,一名语儿乡,一名语儿市,后俗称西寺双塔。“文革”中两塔被拆除。其藏砖刻、金银铜器、玉石佛像、经卷、象牙玛瑙珍珠、钱币等文物,现均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明正德《崇德县志》载:“延佑七年(1320),僧本烈筹建钟楼于寺东南隅,募铸铜钟,计重万斤,声闻十里。”此钟后置杭州灵隐寺。明永乐时还修建金刚殿,“上万寿岁旦,俱习仪于此”。清朝又屡加修建,民国七年(1918)又大修。

因为历代都有修建,时世更迁,这么多寺院都先后被毁,如今仅存的,就只是这常乐寺留下来的一个金刚殿和两间僧房老屋,当然还有金刚殿边上那口古井了。看那古井的石栏也已经老得由青灰变成了暗黄,井里还流着古老的水,但觉岁月漫漫,水石俱老,已不是现世之物了。据说,那寺院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时被毁,而独金刚殿没有被毁掉,多亏了它当时也称天王殿,与太平天国首领洪秀全称天王同,所以得以幸存。这不能不说有些戏剧性。今天这残余的殿内,是镇老年工人俱乐部的所在,那天我们去的时候,有几个老年人正坐在那里吃茶聊天,一位热心的老人还指点我们看墙脚边台子底下一块大碑石。那碑石字迹不清,无法知道记载着什么了。

据小镇人王老师回忆,“文革”时从塔上拆下来许多石刻,曾保存在大操场司令台下,三十年后司令台拆掉时,那些雕刻精美的石头便如无家可归的弃儿,四处散落。今天还能从桐乡二中校园内找到几块断壁残垣,静静地躺在草丛间,无奈又无语。我们能做的仅仅是拍下它们,留一个记忆罢了。

资料来源:覃业程

写留言| 送精美礼品

留言有礼:小福根据用户活跃情况每月会公布4名获奖的活跃用户

如何获奖:用户每月的留言、互动次数是重要的参考依据。赶紧猛戳右下角“写留言”吧(ps:回复“微信留言”查看上期获奖名单)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Hash:89e308c0eb03ffe0742df8ed6deadf43a02d2cd9

声明:此文由 底蕴崇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