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来 : 西安的民间历史建筑藏哪了

对于一座城市的了解,看新开发区、高楼大厦、商业街区和住宅小区,看建筑规模、高度、景观、装修和商品级次,会略有不同,依此来看大多数城市可能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我在上海的周末最爱去一些人文景点、老街巷、城中村和旧宅子,我感觉这才是感受一座城的窗口,这里藏着一座城市的传统习俗和历史故事。上海建城是1292年,距今728年;建市是1927年,距今已经93年。印象中的上海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没有什么厚重的历史,与西安十三朝古都的确是不能相提并论。两年前,我参观了上海历史博物馆,见证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在上海超过6000年的遗存,参观了古代上海、近代上海、上海革命历史的几个陈列馆。上海的历史地位在我的心目中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西安具有非常丰富的古代人文景点和历史文化街区,已经开发开放的包括唐城墙、明城墙,大雁塔、小雁塔钟楼、鼓楼兵马俑,各类寺庙、皇家园子、皇家墓地和遗址、历史街巷等,共有50多处,要把这些景点都走一遍,估计最少要吃住半个月。在经济发展的今天,西安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已经被“邻居”成都远远超越,我们西安很多人还在厚重的历史影响下沾沾自喜,自我陶醉。我一直在反思,十三朝古都给我们留下了令人瞩目的人文景点,还有什么?十三朝古都距离现在是那么的遥远,遥远的历史对我们当代影响究竟是什么?始终难以找到答案。

去年,我在上海参观了南宋迁建的静安寺、明代豫园、中共一大会址、四行仓库、犹太难民纪念馆和广富林遗址等,还参观了大量优秀历史建筑和名人故居、旧居。故居包括孙中山故居、宋庆龄故居、鲁迅故居、梅兰芳故居、吴昌硕故居、蔡元培故居;旧居包括瞿秋白旧居、郭沫若旧居、毛泽东旧居、周(恩来)公馆,巴金旧居、徐悲鸿旧居、许广平旧居、张爱玲的常德公寓、谭抒真旧居、温可铮旧居、聂耳旧居、林风眠旧居、史良旧居、何香凝旧居、刘海粟旧居、顾炳炎旧居等;优秀历史建筑包括邬达克在上海的系列建筑邬达克故居、上生新所、国家饭店等,以及外滩历史建筑和教堂等。

这些故居关联的人物,有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教育家,也有著名的艺术家、作家和画家等。有的旧居和历史建筑能够进入参观,有的不能进入参观,但都统一悬挂了招牌,某某旧居或者优秀历史建筑,而且有扫码了解可听可读的资料。邬达克是一位来自匈牙利的建筑师,是一名逃亡的战俘,在异国他乡的上海29年间,建成的项目不下50个,其中31个项目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国际饭店更成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经历了八九十年世事沧桑的大批老房子本身充满了故事性,加上建筑师的人生经历跌宕起伏富有戏剧性,“邬达克的传奇”因建筑而延续,他的命运契合了一座城市的命运,他的才能和抱负响应了城市的梦想与追求,因此邬达克的传奇,成为上海都是文化传奇的一部分。这些一抬头就会被吸引的建筑,这些稍加注意就会看到的旧居。深深的把我吸引了,我总要停下来和他们对话,于是我这个城市有了沟通,他们自然而然丰富了我的生活,一点一点在改变我对城市的感受,于是他们渐渐融入了我的生活,影响了我的生活。这种吸引是潜移默化的,也是随时发生的,于是内心油然而生了学习的兴趣,通过对他们的深入了解,自然产生了榜样激励的力量。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许多古城、古街、古建都在大拆大建中消失了身影,西安也不例外。著名作家朱文杰老先生,通过一套又一套的《记忆老西安》叙历史、讲故事、念亲情、娓娓道来,十分有趣,系统而全面的写活了老西安,呈现出“清明上河图”式的老西安全景,填补了西安历史文献的空白,引起了巨大反响,好评如潮,各类评说文章层出不穷。要了解西安这座城,最快的方式就是打开《记忆老西安》这扇门。

《记忆老西安》讲述了东大街的开元寺、邮政大楼、新华书店、梨园会馆、五一饭店、五一剧院、西安饭庄、白云饺子馆、西安烤鸭店、泡馍馆,东木头市的建于晚清的窦家大院和李家大院,柏树林兴隆巷的高培支旧居,甜水井建于清朝年间的赵家大院,乐居场的王克良旧居,还有建于明代的北院门高家大院(高岳崧故居)。《记忆老西安》中所讲到的名人也非常多,诸如井勿慕、于右任、杨虎城、李虎臣、尚小云等。西安不仅有城墙,还有十分丰富的历史建筑和旧居。现实却是令人遗憾的,这些历史建筑都藏在了哪里?根据西安当地媒体的报道,1990年以前,西安城墙以内棋盘式的规划格局中,两三百年以上历史的老宅院占据了半数以上。而今对2005年公布的《西安市第一批传统民居保护名录》中所提及的102处传统民居调查,仅保留有45座百年以上的传统民居,包括已经挂牌保护的6处,要一一找到这些传统民居是不容易的。今年春节期间,根据资料记载,我参观了西安市城墙内的几处旧居。

首先是北院门的北院门144号的高家大院,是西安市保护最完整的汉族民居院落之一,在我看来是唯一大大方方对外开放的民间旧居。大院占地4.2亩,为三院四进式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其主体是明崇祯年间建筑,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高家大院的主人高岳崧,明崇祯年间曾中榜眼,后官至太司,从崇祯皇帝手中受赐此宅。高家大院在政府进行修缮保护的基础上,将86间房间中的56间对外开放,不仅带动了北院门周边地区的旅游事业,而且使该地区的文化事业得到了繁荣与发展,同时还作为影视取景地。高家大院的二期修复工程(南跨院)已完成并投入使用。取名为“大风唐”的戏台上,定期为游人上演秦腔、华阴老腔、华县皮影戏、合阳提线木偶戏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堂会演艺,深受游客喜爱。这么多年经过此地,我还是第一次进入参观。在高家大院后门紧邻也有一处旧居,隐隐可见漆黑的刻字牌匾和暗红的窗花,通道口的木门上贴一提示写着“私人住宅,擅自进入当贼打”拦住了我们。怕甚!继续抬脚往里走,没几步就被在门口摆摊的妇女叫住了,真是扫兴,你不仅深藏着,还这么厉害。北院门马家大院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咸丰年间,是回坊名仕马百岑、马玉茹、马平甫先生的故居,现如今已经利用装修为“撒哈拉”的青年旅社,从外观来看并不知道这也是一座故居。在西羊市街121号也有一处挂牌西安市保护传统民居编号为004的马家大院,通过狭窄的通道看其院内杂乱不堪,堂前悬挂著名书法家茹桂书写牌匾“省心斋”和一副对联,的确不适合参观。时间原因,我们没有参观保护较好的化觉巷安家大院,也没有参观建于1720年的清朝重臣川陕总督年羹尧的宅院。

正月,我又驱车前往柏树兴隆巷参观高培支旧居,这个旧居我早有而耳闻,经历了九死一生,街面墙上也曾写上了大大的"拆"字,最后费尽周折免了灭顶之灾。虽然挂了牌子,但并不对外开放。我判断院门是在里面关上的,从门缝也能看到一个大大的福字,于是敲门,里面有人回应说这里面没有什么,不对外开放。有没有什么从网上一查便知,我在院子外面拆的干干净净的场地上转了几圈,对着院子拍照,觉得如果不能进去一睹尊荣,实在对不起此行。经过二次耐心的敲门,说了不少恭维话,一位花白头发的老人把门打开,关上门后带我们一行参观,原来这位吴老是市文物局请来专门看护院子的,他说东西两边的院子拆了,只剩下中间这一部分,需要重新整修后再对外开放。惊叹如此精美的宅院,不由得让人担忧古民居的命运。返回时,我们从建国路经过,在路边参观了西安事变旧址张学良公馆和省作家协会院内的高桂滋公馆。但高桂滋公馆并没有对外挂牌,也不对外开放。

总之,西安城墙内的旧居古宅对外挂牌和开放的是极少的,因此有人说“保护好的古宅难见真容”,西安市文联副主席商子雍也说“有墙无市”。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锦秋对于传统民居的现状也深表忧虑。她认为应当尽量“原地保护”,如必须搬离原址的则必须在文物专家的指导下落实好“异地重建”。如果城市的“文脉”断了,古城就成了无根之城。古宅和优秀历史建筑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支点,具有惟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如果保护不好,就会愧对历史、愧对子孙。

从上海开发保护旧居和优秀历史建筑的实际做法来看,我想说几点,不管过去各个城市拆除过多少,不能抱着金饭碗讨饭吃,等着外部资源的接济,西安当下应该向上海学习一些好的做法,以自力更生的精神发掘内驱力。首先,要对现有古宅和优秀历史建筑全面挂牌公示,进一步扩大范围对名人旧居进行认证和挂牌公示,挂牌内容要有文字简介。其次,要丰富建筑及关系重要人物、事迹的介绍,通过挂牌上的公众号二维码来展示,参观人员可以扫一扫查看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建筑具有了可阅读性,于是人们就拥有了一座可阅读的城市,人们就有了非常方便的途径了解丰富的城市文化。做到第一、二步就能很好的解决在用建筑不能对外开放建筑物的尴尬,并不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比如名人旧居仅仅是个挂牌,里面早已人是物非,根本不影响当下使用人的正常生活。再次,就是要加大投入保护的经费,让优秀历史建筑充分的发挥公共功能,成为宣传、教育的基地。上海上生新所孙科别墅一层大厅部分作为当地新华路街道改造的风貌展示。作家张爱玲的常德公寓一层就是千彩书坊,这家书房咖啡餐吧功能,设有张爱玲百年诞辰作品展,也有关于张爱玲“她的城”宣传,二楼还有一处书画展厅,可以说是名利双收。不仅如此,在上海长宁区新华社区还通过在小区围墙上打造名人名居文化墙,的确是值得学习。当下西安对于民间历史建筑“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做法,亟待要改。建筑断代实际是文明载体的断代,保护和利用民间历史建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Hash:a0971a95dddf56703d829aa57e588742aea5b604

声明:此文由 当代作家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