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最早的西医医院——惠爱医院

抗疫

记忆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的经济文化侵略,西方医学也开始传入我国,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当时只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城市有医院,几乎都由外国教会或借“慈善”之名创办,如众所周知的北京协和医院与上海中比镭锭医院都是从庚子赔款中提取资金创建起来的。一般中小城市与广大农村仍以传统的祖国医学担负着全国几亿人口的医疗保健任务。自20世纪初,外国教会势力的渗入内地,教会医院也与教会学校、育婴堂、孤儿院等一样,在全国各地——尤以沿海各省与通商口岸普遍发展起来(其中也有少数是国人自己创办的)。浙东地区最早创办的是宁波华美医院、绍兴福康医院与慈溪保黎医院等。随后,美国基督教会传教士苏美格与余姚地方士绅在姚城倡办西医医院,于城区东门外淡竹弄购田4.18亩建造院舍。民国二年(1913)又购田3.38亩,建院长室、住宅。1914年3月,余姚惠爱医院在姚城东部的三官堂江旁(现位于阳明东路与三官堂路交叉口附近)正式成立。

惠爱医院医务人员合影

董事会由创办人及地方一些士绅组成,鲍明鉴为董事长(本人系牧师,不懂医务),苏美格为医生兼主任委员,院长路荫棠。

苏美格(Shoe- maker)——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The Noth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传教士,1895年来我国传教,初在宁波,后至余姚,在惠爱医院任职达20余年。抗战前夕,(约在1936~1937)回国。

路荫棠——其 父路介臣,是清末民初浙东名医,曾在宁波华美医院供职,亦系教徒。路氏系教会医院出身,受其父派遣来姚创建并主持惠爱医院。自1914年至1941年一直担任院长职务。擅长妇产科。余姚沦陷后突患中风去世。

格尔医师和院长路荫棠

惠爱医院初创时计有中西式楼房四座十四间,中式侧屋十九间,占地面积共九亩左右。抗战胜利后,添造中西式平屋五间作为门诊部之用,总占地面积增加到12.2亩,总建筑面积1476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996平方米、生活及其他用房480平方米。

病房分男女二区,男病房系在华美商惠得希资助;女病房由美籍教徒台维恩捐助。共有35张病床。主要设施除内科、外科、产科等临床科室常规设备外,还有显微镜等化验仪器(X光机是抗战胜利后添置的)。手术范围只限于一般小外科及难产,对下腹部手术还无条件。

惠爱医院旧貌

1941年4月23日,余姚沦陷。惠爱医院被日伪政府接管,改名为“公立惠爱医院”,伪县长劳乃心曾一度自兼院长。抗战胜利后,惠爱医院由董事会出面交涉,收回医院,恢复原名和原有管理体制,并扩充设备,添造新房,又聘请德籍犹太人冷格尔( Langal)医生来姚主持院务,业务日见发展。

抗战胜利后从日伪手中接收过来后,医院经费捉襟见肘。当时医护院工共30余人,业务收入还不够工作人员工资开支,局面无法维持,于是曾向国内外募捐。

然而,随着1947年成立的阳明医院,在技术和设备上逐渐超过惠爱医院,惠爱业务从此一蹶不振。1949年2月至5月,门诊总号仅1578人次,住院床日559天。

余姚解放后,惠爱医院仍为私立性质,主要负责人有潘文俊、陈备、楼上观等人。为应对医院的生存压力,遂由董事会(当时董事长金志莲,董事鲍哲华、丁立成、鲍哲芝、陈士林、施振芳)出面,申请政府接收。

1951年12月15日,惠爱医院由余姚县政府正式接管,仍沿用惠爱医院之名,潘文俊留任院长。余姚县政府接收惠爱医院后,将其作为县卫生院(当时仅承担防疫任务)的临床诊疗医院。1954年10月,余姚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县内各类机构重新整合。根据安排,惠爱医院正式并入县卫生院,惠爱名称从此取消。

1956年,县卫生院改为防疫站,临床医务人员及设备陆续并入余姚县医院。其原址改作中共余姚县委办公用房,防疫站暂时迁出。1958年,县委迁址,原址除二座教会房子重归防疫站使用外,余为江北联合诊所使用。1960年前后,余姚肝炎流行,改为肝炎疗养院,业务由县人民医院兼管。肝炎平息后改为县人民医院传染病房,而辟西面部分院舍为县办卫生学校之用。1964年,东风化纤棉纺厂为扩建职工宿舍,将原惠爱医院全部房舍(除二座教会房子仍为防疫站及县卫生局使用)转为该厂所有。

余姚惠爱医院是余姚境内最早的综合性西医教会医院,前后办院共40年,对余姚的医疗卫生事业,特别是现代医学的发展做出过积极贡献。

2014年9月,余姚惠爱医院旧址余姚市人民政府列为余姚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文由孙儒堂先生执笔,在撰写过程中承原惠爱医院、阳明医院老职工提供回忆资料,稿成又承乔鑫铎同志审校订正。编辑此文时,市史志办略有修改。)

Hash:3f08adccea47d5a6fedda5a6629ff0042834cfa6

声明:此文由 岁月余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