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南京鸡鸣寺内的历史遗存(图)

鸡鸣寺,又称古鸡鸣寺,位于南京玄武区鸡笼山东麓山阜上,始建于西晋,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自古有“南朝第一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寺的美誉,是南朝时期中国佛教中心。

鸡鸣寺历史可追溯至东吴的栖玄寺,寺址所在为三国时属吴国后苑之地,300年(西晋永康元年)在此倚山造室,始创道场。东晋以后,此处被辟为廷尉署,至527年(南朝梁普通八年)梁武帝在鸡鸣埭兴建同泰寺,使这里从此真正成为佛教胜地。

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拆去旧屋,扩大规模,重建寺院。朱元璋题额为“鸡鸣寺”。后经明宣德、成化、弘治年间扩建,院落规模宏大,占地达百余亩。后来古寺毁于咸丰战火,虽同治年间重修,规模已大大缩小,但香火却一直旺盛不衰。

[胭脂井]

今位于鸡鸣寺胭脂斋花园。本名景阳井,又称辱井,古写臙脂井。

南朝刘宋时(465——472),在鸡笼山下大兴土木,建华林园,园内有景阳楼、景阳殿、景阳井等。陈祯明三年(589),后主陈叔宝沉缅于酒色,不理朝政,酷爱妃子张丽华和孔贵妃。隋军打来时,陈后主一手拉一人,出景阳殿,至景阳井,一起躲藏到这一枯井中。隋军进入台城后,搜遍全皇宫,终于从景阳枯井中把他们吊了上来,二妃被杀,陈后主被俘,宫庭烧毁,国家灭亡,石井栏上沾满了胭脂痕,故名胭脂井。后人为吸取陈朝的教训,又称辱井。

隋以后,台城屡遭破坏,景阳楼早毁,胭脂井随之湮没,但井栏还在,称陈宫井,曾流布于江宁兴宁寺、金陵法宝寺。 宋代,胭脂井石栏在法宝寺(今鸡鸣寺)内(苏易简说在学士院内),红痕若胭脂。明代,胭脂井在天王殿左侧。后来,传说原来的井栏保存在明故宫遗址文物保存所。

清道光年间,鸡鸣寺住持脱颖按《志》寻得,立栅栏保护,题名“古胭脂井”。 民国年间,胭脂井旁有胭脂亭,六角、彩绘、面积49平方米,南京市长马超俊题“古胭脂井”四字。

[明代铜药师佛像]

供奉于药师佛塔内。该尊药师佛铜像,原供奉于北京雍和宫。1973年,为迎接柬埔寨国王西合努克亲王和日本客人大谷莹润来南京访问,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向国务院申请,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将该像移奉于南京灵谷寺。1985年,灵谷寺维修期间,佛像暂存于南京市文管会。1992年,南京市文管会按市长张耀华指示,将存放在库房内的明代铜质药师佛交南京市佛教协会,供奉在鸡鸣寺新建宝塔内,塔因而名“药师佛塔”。

[明代《重修鸡鸣禅寺记》碑]

此碑虽经五百余年,有所风化,但碑文字划仍然比较清晰,只有一字完全毁损。全碑 22行,行 52 字、抬 1 字或 2 字,共存 897 字。

明代南京城垣之内佛寺颇多,然至今仍有遗迹可寻的已经寥寥可数,而有明代碑刻存留至今的更是凤毛麟角。鸡鸣寺明碑,不但碑文保存非常完整,而且还比较完整地保留着龟趺,花纹清晰。

此碑碑文曾为《金陵梵刹志》节录,而《金陵梵刹志》有关鸡鸣寺历史的叙述,也参考了此碑,足见早在明代万历年间,此碑碑文已经成为了解明初以来鸡鸣寺历史的最重要的史料。

原碑文断裂成两块,龟趺断裂,现已修复。

[施食台]

位于老山门右,建于明永乐年间,亦称志公台。台东向,鸡鸣寺仅存的清代古建筑

相传此地为古战场,元时为刑场,“余魂滞魄”,常结黑气,祸及人命。为治这些余魂滞魄,朱元璋敕使人到西番迎请有道高僧惺吉鉴藏等7人来鸡鸣寺结坛施食,以度幽灵,并在山下,建西番殿一座,供惺吉鉴藏等7位西番高僧居住。明永乐四年(1406),朱棣为迎西藏僧哈立麻大宝法王,在山下建施食台,每年遣官谕祭,延请僧人在此超度亡灵,结坛施食。同时建有宝志衣冠冢,后人称施食台,又名志公台。明宣德、成化年间,修葺。

施食台及老山门

清康熙二年(1663)、四十六年(1707),两次修葺。清咸丰三年(1853)遭兵燹。同治六年(1867)重建。 1973年7月25日,寺遭火灾,仅存大殿与施食台。1983年修葺,仍为砖木结构,施食台成为鸡鸣寺仅有的一座清代古建筑

Hash:7e8ad3af7ed5cb25f238ece8141bd9955f2c9b01

声明:此文由 天马行文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