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土| 跨越历史的乐清古桥

山海之城的乐清,在纵横交错的河流之上,横跨着众多的古桥梁,它们或古朴,或端庄,或美观。据清道光《乐清县志》记载,共有271座,现属文物保护单位有9处。它们大多分布在旷野舒展,阡陌交织,市廛喧嚣的虹桥、柳川平原的河流上,跨越着宋、明、清的历史,直到如今。

万三村万桥

1

万规与万桥

天成街道万三村万桥无疑是乐清现存古桥中最为美观的一座,它像一条白玉腰带,玲珑地扣在天成赤水港柔软的腰间,为这里的水乡田陌平添了几多柔情,几多秀色。

万桥初建于宋元祐二年(1087),由乡贤万规(号东平先生)倾献家资,率众运石筑堤,用八年的时间而建成,木石结构。但不幸的是明宣德年间的一场大火,将大桥的梁木和桥板化为灰烬,只留数个石桥柱。这时任蒲岐所千户的魏迪自告奋勇,毅然挑起修桥的重担,他倾尽家囊,四处募捐,历经九载,终将万桥建成了今天这样雄伟壮丽的卧波长虹。

现在的万桥全长57.8米,宽4米,五窦五跨,窦成拱形,跨成阶梯,全用条石砌成,坚固而典雅。五个拱门中高边低,两两对称,桥面坡度平缓,两旁石栏镌刻有浮雕花纹,有双龙戏珠,狮子滚球和莲花宝座数种图案,它们雕工精细,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美观大方。两岸桥头各有一棵大榕树,树荫婆娑,盖天铺地。桥一端建有宋代风格的临江亭,亭内刻有南宋状元王十朋在临江亭赏景挥毫,令世人吟诵的《临江亭赋》。万桥现为省级文保单位。

乐清市区西门村西运河上的文虹桥

2

胡良臣与文虹桥

绿水悠悠的乐清市区西门村的西运河上,横卧着一座古朴的石拱桥,它就是文虹桥。

文虹桥始建于明朝天启七年(1627),由乐清知县胡良臣拨银,依照河北赵县洨河上赵州桥建筑手法建造,故又名“胡公桥”。建桥时有耆民李廷芳、梁为等人捐资助建。该桥系三跨三窦石拱桥,全长38.3米,宽4.38米,整座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三个拱形桥洞也都用拱卷石筑成,精密坚固。中间拱顶是平台,两边有石阶逐级成斜面相联,桥面两侧有栏板和望柱,雕刻着非常精美的图案。

文虹桥构思巧妙,外形美观,桥身坚固。三个桥洞似长虹饮涧,古桥、碧水、垂杨、烟雨,使千年古城呈现出一片江南水乡气息。在风清月朗之夜,银辉遍地,金鳞游动,拱桥倒映,静影沉璧,岸旁灯光摇曳,倩影斑驳,微风拂面,弦歌隐约,使人流连忘返。若在端午日,河面龙舟竟发,锣鼓喧天,两岸彩旗飘扬,人头攒动,更有一番热闹景象。

3

周习睿与孝义桥

淡溪镇石龙头村孝义桥也叫孝顺桥。据淡溪镇龙川村周氏族谱记载,北宋崇宁年间,乡人周习睿,父亲病重急需求医诊治,他为父寻药,却因河水大涨无桥受阻。情急之下,周氏跪倒河边,对天祈言:若父病愈,愿建此桥!孝子其心可勉,天地动容,河水顿时平缓,让他得以泅渡。父病愈后,周习睿有诺必践,首倡建桥,义友连氏慷慨解囊资助,逐成桥。周孝父,连义友,孝义桥名字从此叫开。

现在的孝义桥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7)重修,嘉庆二十三年(1818)僧文楷等募捐增砌石栏。桥为梁柱式五跨弧形石板桥,桥面长30.24米,宽2.9米,中跨两侧对称,由两个桥台,回条直柱和一条横柱组成桥墩,桥面每跨以五块石板构成,是一座保存完整、古色古香的桥梁。

石帆街道大界村慈济桥

4

解太夫人与慈济

与孝义桥相似的是,石帆街道大界村慈济桥的建成也是一个人的义举,而且还是一位老太太。这位老太太就是乐清籍宋末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刘黻的母亲解太夫人,据慈济桥桥墩边柱左右“太夫人解氏舍钱”和“咸淳十年六月吉旦谨建”的题刻证明,慈济桥建于1274年。

史书称解氏慈惠勤静,深明大义,有丈夫之志。一生曾解囊救危过许多人,深得百姓爱戴。解氏卒于咸淳十年六月十七日,捐资建此桥是其生前最后的义举。

现存的慈济桥基本保留宋代建筑式样,桥为梁式石桥,四墩三跨,桥长11.6米,宽2.8米,每跨铺石板六条,两侧不设栏杆,中跨边板侧面刻有“慈济桥”三字,除桥板曾有更换之外,梁墩构件都是700多年前的原物。桥虽不大,也不长,但站在桥上,只见曲涧蜿蜒,桥下流水潺潺,清波荡漾,浮鸭添趣,尤其是桥头的一棵大榕树长得葳蕤茂盛,为古桥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5

瑶岙朱氏与清远瑶溪

虹桥瑶岙村朱姓家族在明代时,连出了四位英才名臣,分别是朱希晦,与吴主一、赵新三人游咏雁荡山水之间,时称“雁荡三老”,著有《云松集》等;朱质庵(朱谏父),成化时南京兵部员外郎;朱守宣(朱谏子),嘉靖时湖广、郴州知州。朱谏,曾任赣州吉安二府郡守,创办雁山书院,撰写的《雁山志》被公认为清以前雁荡山最完备的地方志书,对推动雁荡山的旅游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人才辈出、文化深厚的村落,有几座古桥显然是正常不过的。该村清远桥系三孔石梁桥,东西向,跨瑶溪。桥长11.36米,桥面由7条石板并排铺成,桥墩由五根石立柱上置石梁组成,桥板南侧刻有“明嘉靖庚寅瑶川朱氏重建”,北侧刻有“刘儒人薛氏助壹百口桥”等字。该桥虽小,却是原汁原味的明代古桥。

该村瑶溪桥虽然更小,桥长仅5.3米,宽1.3米,且是单跨石板桥,然而却有特色,它系伸臂梁式石桥,桥面由三根长条石并排铺成,架在伸出的石梁上,遥看就像是乌龟驮住了桥梁。

6

刘默与刘公桥

刘公桥是乐琯(乐清城关至琯头)运河中央驿道上的石板桥,位于乐清市柳市镇西东村村南。乐琯运河是乐清水利建设的一大奇迹,据考证,它始建于唐代,称古运河,是乐清西乡水上交通纽带,也是柳川平原的水利命脉。

乐琯运河还有一个名字,叫刘公河,它伴随着刘公塘、刘公谷和刘公桥而载入史册。《乐清县志》载:“刘默字识道,沂州人,为令有政声。自县城迎恩门至琯头迤逦五十里捐俸筑塘,民甚便之。湖横山饶名胜,距塘不远,默于巡功之暇憩游于此。民怀其德,名之曰刘公谷。”又载:“起自县西承流门外,至琯头五十余路里,通府治。县尝有水患,行者病焉。宋绍兴初邑令刘默役西乡民人分界修筑,增加高广。民甚德之,名刘公塘。”

这位被南宋状元王十朋尊为“扬州别驾知名士,肝胆崔魏百炼钢”的山东人刘默,宋绍兴二年(1132)任乐清县令,捐俸薪发动群众挖古运河泥土修筑堤坝,铺以石板,使之成为三至五米宽的大道,并建造了多座桥梁,刘公桥就是其中的一座。他疏浚河流,将运河拓宽挖深,便于水上航行,使之形成了河与塘相依相辅的水陆通衢。鉴于刘默的功德,乐清人就毫不吝惜地将山谷、河流、堤塘和桥梁的名字都给了他。

现在刘公塘已被历史湮灭,但刘公桥却保留到今天,系单孔石板桥,横跨西岙河,全长6米,宽3米,可惜在2001年被过往船只撞断,今仅剩两个桥墩。

◎觉得本文不错?

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怎样看历史文章?

点击上右角——查看公众帐号——查看历史消息即可

如何订阅瓯越文体秀?

1、搜索公众账号:瓯越文体秀

2、或搜微信号:ouywtx

3、联系电话:0577-88812911

4、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Hash:e69c714528edd7737091f0e218537b98ed898131

声明:此文由 瓯越文体秀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