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最低调道观 坐拥606吨全国最大石鼎 据说许愿很灵却少有人知

临沂蒙山,是国家5A级旅游区沂蒙山的主体和东夷文化的中心发源地,境内风光秀丽,气势磅礴,尤其长寿文化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时期,颛臾王就曾在此主祭山神。坐落在蒙山南平邑县境内的万寿宫,原名古蒙祠,作为最初祭祀山神的庙宇,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据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伏羲的后代为颛臾王,以主祭蒙山。可由于颛臾王在当地的威望很高,去世以后蒙山周围的民众历代都建庙祭祀他。北宋宣和五年,宋徽宗赵佶封古颛臾王为英烈昭济惠民王,并将古蒙祠改名为“英烈昭济惠民王庙”。

由于宋代盛行道教,颛臾王庙被改为道观,后易名万寿宫。山门外一座宏伟壮丽的万寿坊,高16.6米、横跨18.8米,仅以四根石柱支撑。石坊上雕刻游龙戏凤、盘虎坐狮等栩栩如生的精美石雕,体现了沂蒙人民祈愿“福寿万年”的美好祝愿,被誉为“蒙山第一山门”。

万寿宫不但是攀登山东省第二高峰——蒙山龟蒙顶的起点,也是山江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座道观。整座建筑群占地120亩,共分为三进院落,楼阁殿宇分布有序,最鼎盛时期,宫内道众多达310人,明代诗人王世贞曾在诗中称赞:“霞矗黄金界,虹飞白玉桥。帝居开显赫,天路入岧峣。”

跨过放生池畔的石桥,前方正对的是山神殿,殿内供奉着蒙氏的始祖、蒙山山神颛臾王。《中华万姓溯源》一书中对蒙姓的解释:“因主持蒙山祭祀之人,遂以蒙为氏。”蒙山也因此被称为蒙氏发族的圣地。数千年来,蒙山祭祀颛臾王的活动虽时有中断,但祭典犹在。

山神殿后面,便是万寿宫的主殿——玉皇殿,殿前院落两侧分别栽种着文冠果树和古槐各一株,其中古槐的树龄已有500余年。此外,院落里还栽种有乔松古桧700余株,置身其间,如临洞宫仙府,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抱道之士来此修行,香火也一直长盛不衰。

据金章宗承安五年(1200年)的《蒙山祈雨记》记载:万寿宫道士贾文应当地官府及百姓之请,在龟蒙顶举行求雨仪式,不一会儿果然大雨普降农田,旱情得到缓解。朝廷大喜,下诏在万寿宫内为贾文兴建了一座三清殿,它也是万寿宫内唯一的双层建筑。

三清阁的西面,还保存着众多古老的石碑,在静静诉说着万寿宫的悠悠历史。其中一块最珍贵的石碑刻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碑文记载了朝廷册封颛臾王为潜应侯之事。还有一块刻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的石碑,记载了朝廷加封颛臾王为英烈昭济惠民王之事。

在万寿宫外的蒙山文化广场上,矗立着一尊用纯天然黑墨玉青石制作的“福寿康宁鼎”。它的直径6.19米、高9.99米,宝鼎的顶部两耳高耸,三足下还各有一只赑屭托住。据介绍,该石鼎重达606吨,共用石料近500方,是目前我国体积最大、最高的石鼎。

“福寿康宁鼎”充分展现了蒙山龟蒙景区深厚的福寿文化底蕴,鼎身造型上圆下方,寓意天圆地方,由于道家对数字三和九极为推崇,三个鼎足上面分别对应了“福、康、宁”三字,在石鼎顶部还雕刻着999个“寿”字,寓意健康长久、万寿无疆。

Hash:81ba8bc6f9e943474de6a0343aa80a39f9246131

声明:此文由 乱码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