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于谦墓祠的变迁和逸闻

【编者语】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祖籍河南考城(今民权县),出生浙江杭州府钱塘县。永乐十九年进士,后随宣宗平汉王之叛。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拥立代宗,整饬兵备,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英宗辟,于谦被小人诬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后置墓祠于西湖边的三台山麓,供后人敬仰。

景泰八年(1457),“夺门之变”,英宗复辟,于谦以“谋逆罪”被冤杀(正月二十三日),两年后,归葬于西湖三台山麓,原墓坐西朝东,呈马蹄形,有七座坟,据说有六座是于谦的父母以上三代祖坟,于谦被害后附葬于下。

民国时期于谦墓

文革前于谦墓地

于谦墓墓道早毁,牌坊、碑、亭、翁仲、石兽与墓“文化大革命”期间遭破坏。“坟遭破坏,墓碑倒地,祭桌翻身,香炉倾覆,墓地杂草丛生,所列翁仲、石马,不是缺胳臂,就是少肢臀,无一完整。而祠内外一应陈设,全被毁尽,残墙断垣,目睹伤心。”

于谦墓破坏前平面

1982年重建于谦墓,将原七座坟茔改为一座,今墓为石结构,呈马蹄形,墓高2米,南北宽二十三米,进深三十米,墓道长九十米,重刻墓碑,上书“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墓”, 墓前设祭桌、香炉,碑下的浮雕缠枝牡丹基座和墓前的石供桌,均为明时原物。1998年,为纪念于谦诞生600周年,在墓道两侧配置仿明式石翁仲、石兽及牌坊。

修缮后的于谦墓

2006年05月25日,于谦墓作为明至清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于谦祠依墓而建,五百多年来,屡毁屡建。现存为清同治八年(1869)重建90年代重修的传统型祠堂建筑,白墙灰瓦,朱漆大门。祠堂共有三进,为前殿、正殿和后殿,前殿与正殿间,有南北厢房各一,厢房北面另有配殿一间,南北宽 23米,进深30米,建筑面积约900多平方米。

于谦祠是杭州市第五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过多年的规划与建设,已形成了包括于谦祠、于谦墓、墓道、牌坊等文物建筑与自然山林绿地相结合的于谦祠景区。

关于于谦祠的规制和变化在清李卫所主编的《西湖志》祠宇一中有《旌功祠》记载。

记载:“弘治二年,训导储衍礼、科给事中孙繻、谦子府尹冕,先后陈请,命下建祠,所赐匾额。”

成化帝即位的当年(1465),就接受监察御史赵敔的建议,收回所谓的“于谦党人”榜文,昭雪于谦冤案。于谦儿子于冕从遣戍地龙门获释,上书朝廷,恳请参照宋岳飞、今王骥例,赐给谥号,春秋庙祀,“一以彰朝廷之恤典,一以鼓天下之人心”。一岁多点就卷入国家存亡、皇权更替惊涛骇浪之中的成化帝本来就“稔闻谦冤”,览疏后,善心大发,恢复于谦生前原有官爵。到了八月,为了激励臣下尽忠国事、将帅效命疆场,又特地派遣行人司行人马暶南下杭州,谕祭于谦墓,并特赐诰谕,曰:“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杭城百姓闻讯,“莫不感奋兴嗟”,匆匆聚集起来,赶赴巡按浙江监察御史高唐刘魁处,要求按成化帝诰谕“怜忠”之语,将太平里于谦故第改为“怜忠祠”。为杭城百姓的一番挚情感动,于冕笔蘸血泪,手录先父一生的所作所为,请来杭州老乡、大理寺卿夏时正撰《怜忠祠记》,勒石刻碑,一时朝野争相传诵。”

20余年后的弘治二年(1489),于冕再上奏疏,称“一旦身先朝露,乌鸟私情无由再伸”,况且,怜忠祠窄小而狭隘,又在城内太平里,与三台山于氏祖茔两不相依,天长日久,无人看守,必至颓废塌坍,恳请皇上恩准,将怜忠祠“移建坟前,颁赐祠祭文”,并量拨附近人户看守。在宫闺深处较多体验过个人不幸的明孝宗一时多愁善感起来,恩准于冕所请,复赠于谦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命有司于三台山于氏祖茔立祠,赐额曰“旌功”,“春秋行礼,拨与人一名看守,免其杂泛差役,一祭文,一祭品”。由此形成了祠墓合一的格局。张宁有《旌公祠碑记》详细记载了事情的经过。

张宁《旌公祠碑记》碑

再记:“嘉靖十六年巡按御史周汝员、属钱塘知县李念新之,嗣是巡按御史傅凤翔、阎隣、王绅、巡盐御史高葑相继协修。万历三十年改谥忠肃,谕祭茸祠。”

祠宇造好不久,几十年的功夫,很快就毁坏了。时记:“庙貌颓甚,栋挠垣阙,诸所庀陈,漫漶刊落,而宰木蔽芾黭霮,群鸱啸哀”,满眼的破败、萧条、冷落。嘉靖十六年(1537),巡按浙江监察御史周汝员祭扫于谦祠墓。面对破败得叫人心寒的祠墓,不禁怆然长叹,下令钱塘县令李念修葺,辟祠左为别室,塑于谦父母双亲彦昭和刘氏像而供奉,地方官傅凤翔、阎隣、王绅、高葑相继协修,断断续续,前后凡五年,“悉撤圮敝,新而大之”,“役襄无棘,工无缩费,增者崇,关者邃,葺者固,饰者翚,望之揭揭,即之严严”。规模渐趋庞大,面貌焕然一新。

万历十七年(1589),浙江最高行政长官、巡抚傅孟春以“于太傅功业盖世,忠诚炳日,‘肃’之一字原未足以概其生平”为由,特上《请改谥疏》,奏请更“肃愍”为“忠愍”。万历帝答应了,但仍有些意犹未尽之感,于是大笔一挥,赐谥“忠肃”。次年(1590),又颁布诰谕,买办祭物、香烛纸,派遣傅孟春代表朝廷祭扫于谦祠墓。万历四十二年(1614),御史、武陵人杨鹤捐献俸禄,令人“鸠聚工料,式增廓之”,增大范围,扩充规模,使“如陋巷矮屋”之祠宇“岿然”挺立,“属镂之剑赐而胥涛立,风波之狱构而岳庙尊,迎立外藩之冤酷而于墓修”,三足鼎立,“遂成湖上伟观”。

陈继儒《重修忠肃于公墓记》碑

又记:“国朝顺治间与修,仍令春秋致祭。康熙三十一年知府李铎重建,自为记。”

清代,于谦祠墓亦经多次修建。康熙三十一年(1692),杭州知府李铎“不辞经营之力”,“复为缮治于公之祠墓”。于谦祠原在墓的前方,“不称于神居”,而且所占基址狭小卑隘,若在原地重葺,不足以有大的改观、大的作为,遂决定营治新祠于故祠的右面,平整土地,使宽阔而平坦,新祠“阙位面阳”,坐西朝东,巍峨壮观,后增建寝室,叫启忠祠,是祭祀父母双亲及于氏后裔的场所。于谦墓原有七个土茔,因长期无人看守、整理,“荒蔓蓁芜”,满目疮痍,几成废墟,“今仿岳坟规制”,重新梳理,使之“朗然开畅,不特使忠孝大节千古昭垂,亦将大启于公之后昆也”。对整治一新的杰作,李铎很开心,欣然命笔,自撰《流芳百世碑》,感慨“孤忠大节,古今同悲”,愿“后之人与我同志,继而新之,则庶几祠墓之恒如今日也夫”!

李铎《流芳百世碑》

对于谦这样的仁人志士忠臣良将,乾隆帝摆出了一副开明宽厚的姿态。他在位60多年,六下江南,六下杭州,自然也来到于谦祠墓,祭扫于谦,并御书“丹心抗击”额,以示褒扬。排场之大、级别之高,是于谦祠墓起起落落、兴兴衰衰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大事之一,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经雍正七年(1729)、乾隆十年(1745)两次小规模修葺,道光元年(1821),以于谦祠“自乾隆乙卯迄今不三十年,而顿失旧观”,杭州地方当局斥资八百余两,历五余月,重修祠宇。次年(1822),初任浙江监试官、再任浙江盐运使的禁烟英雄林则徐第二次为官杭州,他捐献了自己的官俸,倡议集资四百金,整修于谦祠墓,事成,作联“公论久而后定,何处更得此人”,亲撰《重修于忠肃公祠墓记》,字里行间抒发了对杭州先贤的崇敬之情。

时至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的那年,杭州地方乡贤以林则徐修于谦祠墓“已逾卅载,飘摇风雨,岁久阙修”,部分建筑“倾圮成墟”,“栋折榱崩”,四处杂草丛生,垃圾成堆,大门岌岌可危,即将倒下,瞻拜祠下,颇觉“心伤”,自发组织起来,重新修葺飨堂,装修神像,但因时间紧、经费缺,仅为“扶持之计,未及全庙重新,所有后堂并大门工程不得不有望同志之踵而行之也”。不久,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战火殃及到于谦祠。忠王李秀成率军挺进杭州,所到之处,砸毁塑像,焚烧庙宇,于谦祠同样没能逃脱被毁灭的厄运,所谓“祠堂被毁,宰木无存”。七年过去,同治八年(1869),为重塑于谦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郡人吴煦、濮诒孙等请款重建于谦祠,现存三进建筑以及南北厢房即此旧迹。

清末民初,世纪之交,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但据民国《西湖新志》记载,光绪三十四年(1908)浙江布政使颜钟骥、民国3年(1914)浙江都督朱瑞分别两次修建了于谦祠墓,使之得到了较好的保存,“明兵部尚书谥忠肃于谦墓,在三台山麓,乔木千寻,丰碑百尺”。

于谦祠原平面布局

于学勤在《于忠肃公史迹》稿本中回忆道:“民国11年(公元1922年)农历四月二十七日,随父幼章公步往拜祭谦公墓。其时,墓道起于杭州清波门外净慈寺相近,建有“于公墓道”石坊一座,循小道屈折而进,达赤山埠三台山,祠、墓在焉。祠名“旌功”,祠外有旌功石坊一座;祠分前后三进,悬有名人匾额、碑碣;后进,塑公座像于龛,座前置供桌,陈设烛台、香炉等;祠后左侧门外,即公墓座……墓前竖碑,镌文曰“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墓”十八字,碑前设玄色石质祭桌、油麻石香炉、烛台,墓最前,左右两行,列立翁仲、石马等等。”(关于于谦祠相关文字多整理自2004年第七期《杭州政协》文章《风雨沧桑于谦祠》,特此致谢原作者)。

另:关于于谦墓和其祖坟在明人谈迁撰的《枣林杂俎》中“于谦”篇有一记载(真假待考,仅做逸闻探),原文如下:

“于少保有寄内弟书云:薄俸五钱。

地师某云少保祖墓当奇贵不可言,少保即驰书其子,令迁葬,另一缄俟迁葬讫启视。子冕得书移葬,如命始启缄,则述地师事也,不半载遘祸。今书稿藏于家。(张元岵记)”

该段文字说的是杭州于氏祖坟是于谦命其子于冕从原墓地迁葬别处的,半载后于谦就蒙冤罹难了。

查于谦弟于泰家族家谱记载:九思公卒葬其地在叶家桥左近;泽葬有卿公墓,两世同塚;仁,字彦昭,御赐祭葬,墓在杭州三台山忠肃公墓之正位;泰,字静乐,墓与忠肃公昭穆并位;于泰子冔,号秋月,墓在旌功地内,号九子一元坛;冔子铎,字振之,自公一下三世及九世祖,考墓并在九子坛。

可以知道,于谦被赐建旌功祠后,家族尚有子孙葬于此地附近。于谦在杭州有三代祖坟,据记载于家的祖坟当初是葬在深山内的,坐酉向卯。于冕所迁葬祖坟应该是叶家桥九思公和泽公墓(与父同塚),迁到目前这个位置。

从《枣林杂俎》中“于谦”篇这段文字说:某地师说他家的祖墓贵不可言,估计是为了避嫌朝廷,当时于谦已经是朝中重臣,而且权倾朝野,所以赶快安排迁葬他处的,结果还是没有逃过劫难。

也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因为于谦父亲是赐葬,或赐葬于三台山,也许地师所说的祖坟奇贵当时是指三台山其父墓地,于谦才秘令于冕重整祖坟。

由此大胆推测,当时的七座坟茔应该包括了:九思公、泽公、仁公、于谦、于泰、于冕、于冔等人,可惜墓毁无存留任何资料,留下了永远的空缺和遗憾。再据说和相关记载,于谦墓重建时没有发现任何有证明性和纪念性的存留物,以致于近代有人对于谦真实埋葬地的怀疑,一切只能期待更多的史料被发现,或许有后来的才俊贤达能够进一步核实。

但不可否认杭州西湖于谦墓祠的修缮和开放,足以承载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英雄的敬重,也承载了于谦一族的伟大精神和文明,也必将是一个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优秀传统文明的高地。

(图文整理:于振华、于之、于君才)

责任编辑:于维立

投稿邮箱:yushizqh@126.com 82996599@qq.com 22350027@qq.com

投稿联系微信:yu2277555 gb13206

上述文章及图片材料版权归原作者和【于姓的天空】所有,未经同意引用、转载发布请注明出处,随意篡改核心文字及版权归属属于侵权!

Hash:9e9ff74f9fdb566ac0a714e9cf087665d4101927

声明:此文由 于姓的天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