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万人围观!这场运河源头的直播揭开了老街的秘密~

昨天

浙东运河源头的这场直播

吸引近四万人围观

千年古镇成为了网红

12月11日,由中国蓝融媒体中心特别策划的“浙东运河,走过岁月走近你”蓝莓号8地融媒体大直播活动首站来到“运河源头 千年古镇——西兴”。

时长半个小时的直播,为全国观众集中展示了浙东大运河源头古镇深厚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独具韵味的人物景观。同时,也将西兴古镇的几大秘密揭晓了出来,是哪些秘密呢?一起随小西来看看。

秘密一:康熙有没有来过西兴

答案:有《康熙南巡图》为证

在西兴过塘行码头专题陈列馆的入口处,就有一副清代王翚所绘《康熙南巡图》第九卷局部复刻图,原图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陈列馆中的局部复刻图描绘的正是康熙一行从杭州出发,横渡钱塘江,经西兴驿入浙东运河,沿运河直抵绍兴府大禹陵的情景。

可以从图中看到,有一小关,门洞结彩,此为铁陵关,关内即是西兴驿,也就是现在的西兴老街。一条浙东运河让西兴成为了南北物流的枢纽之地,成就了西兴千年繁华。

秘密二:七十二爿半过塘行的“半”如何解释

答案:孙家汇黄鳝行因货物原因只能经营半年

过塘行(第三声)即牙行,是浙江省的一种特种营业形态,业务性质类似现在的联运、托运及运输公司,收入全赖客户佣金,起源颇早。凡开设过塘行,一律须在政府登记,领取牙帖,否则不准营业。西兴过塘行从业务性质分,有过客人的赵永利过塘行,过货物的又分为专过茶叶烟叶、药材的,有过棉花绸缎的,有过百杂货的,等等。

过塘行一般都设于水陆码头、交通要道,门面不大,一两层房屋,两三开间而已,主要是起到票据交换、货物中转的作用,过塘行本身并不需要类似仓储功能的建筑。仅需要自己专用的河埠码头,水陆直通,转运方便。所以,短短千余米的西兴老街官河两侧,过塘行竟开设了七十二爿半之多,蔚为壮观,是浙东运河的商贸“特产”之一。 而这个“半”指的是孙家汇黄鳝行,由于黄鳝的季节性供应,导致该过塘行只能经营半年,故算为半爿。西兴老街迄今仍存留不少过塘行的遗迹,古风犹在。

秘密三:历史上究竟有多少诗人为西兴留下诗篇

答案:有101位诗人留下300多篇诗词

作为浙东运河源头,唐诗之路起点,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灿烂的历史文化无不吸引着众多诗人的到来。从春秋时期被迫从西兴入吴的文种和越王夫人,到大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到唐宋八大家苏轼,直至现代的郁达夫,都在西兴留下过诗篇。

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

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李白《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古驿楼。

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游。

——杜甫《解闷十二首(之二)》

烟波尽处一点白,应是西陵古驿台。

知在台边望不见,暮潮空送渡船回。

——白居易《答微之泊西陵驿见寄》

青山断处塔层层,隔岸人家唤欲应。

江上秋风晚来急,为传钟鼓到西兴。

——苏轼《望海楼晚景五绝(之三)》

上船下船西陵渡,前纤后纤官道路

子夜人家寂静时,大叫一声“靠塘去”!

——来又山《西兴夜航船》

据吴云先生主编的《西兴古今诗词集》所言,西兴是我国最富庶的太湖流域和宁绍平原之间的水路交通枢纽,因而成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更是商旅来往、货物集散的中转站。此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气象万千,景色诱人,常使迁人骚客到此驻足流连,因而留下的诗篇300首有奇。

秘密四:西兴灯笼为何能从古代亮至今日

答案:古为旅人照亮前行道路,今为人们寄予美好愿望

据文献记载,西兴灯笼始于南宋,当时宫廷所用灯笼均出自西兴。由于西兴作为两浙门户、浙东运河之头,人文荟萃,商业发达,又因官吏、客商过往频繁,出于照明的需要,西兴的灯笼业日益繁盛,编制灯笼也就成了西兴妇女的一门手艺和家庭副业。随着时代的发展西兴灯笼也不再单单用作照明更多地成为了喜庆的象征。

2006年,西兴灯笼被列入杭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08年进入省级名录。直播中记者采访的老人就是西兴灯笼传承匠人蔡雪安老师,有着二十多年制作经验,已年逾七旬,多年致力于西兴灯笼手工艺的流传和保留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保护做出了大量的贡献。

此外,来自西兴的挑花带、盘扣等非遗项目也出现在直播之中。他们是西兴悠久、灿烂历史文化的产物和证据。

浙东运河起点

千年繁华古镇

这里就是西兴

参考文献:1.《钱塘江历史建筑》

2.《让西兴灯笼亮起来》

3.《西兴古今诗词集》

Hash:83437ee815901e7917f42c68e2bef8df8ca46ea9

声明:此文由 西兴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