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州古城印记二:古城遗址与学宫

作为孤悬海外且偏踞于海南岛南隅的崖城,算起来是那些年真正的流放文化的中心。发挥着承前启后的左右,既有被启用重臣通知重回朝廷的功能,又是行政管理中心,算是流放官员的心灵寄托之所。

这座中国最南端的古城宋朝以前是一座土城,1198年砌砖墙,1233年扩大城址,开东、西、南三个城门,后经元、明、清逐渐完善。

从2010年左右网络上拍摄崖州古城遗址的情况来看,相比之下比原来是好了一些,只是听到随行的朋友说,在他小时候,这座古城就一直在修,如今他四十多岁了,还是在修,年年修,却年年修不完。

对此,我顿时哑然,很多人说三亚是没有文化的地方,其实文化从何处而来,文化是需要根源的,而三亚的文化根源就是从这座古城遗址的所在地而来。只是,从这样的修缮速度来看,这的确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据说在文革期间,群众挖城砖搞建设,大部分墙基遭到破坏,现古城仅剩文明门及北门小段城墙及崖城学宫迎旺塔、盛德堂等古建筑。而古城被圈起来维修,只好走进紧随古城后面的崖城学宫

在任何时候,始终都要加上一个中国最南端,而的确如此,孔庙也是中国最南端的孔子纪念园。旁边便是学校,而崖城学宫当年的作用,也就是为了教学只用,只是如今变成了供人祭祀孔子的庙宇。沿街的这条路,狭窄而不平坦,恰好中午放学时间,很多学生出来,加着来往的车辆,更加显得路上拥挤。

而在侧殿展示的当时古崖城的名人当中,除了一部分是本地人之外,大部分都是由从中原广东浙江福建沿海一带迁居过来的汉人,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渔业、农业技术,而且与东南亚一带开展贸易,当时使崖城成为著名商埠,黎族特色的“崖州被”因此而走向世界;

唐高僧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时,遭遇强台风袭击,飘流到崖州城,曾帮助修建了大云寺,一些佛教经典,元朝女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也曾居住在崖城的水南村近40年之久。这些都成为古崖州城最为灿烂的一些文化印记。

崖城学宫的如今虽然经过了修缮,也有游人慕名而来,但是并没有想象中的人声鼎沸,虽然也不收门票,走进里面看到大门口清代火炮趴到在地上,侧殿里放置的一些残缺的石碑、篆刻,在人们长期的摩挲之下,有些已经磨光了,心里不由得产生感叹,走过那么多的古镇、古城,也只有这里才把这些珍贵的文物随意摆放,任人抚摸。

学宫的面积不大,大成殿内供奉孔子及其弟子,后面按中国传统风格修缮的是祭祀祠堂,门也是上锁的,除了左侧的展示之外,在右侧放置着修缮这里的碑文,已经是现代的篆刻。

棂星门左右两侧便是黄道婆和冼夫人的塑像,虽然感觉在这两边放置这两座塑像的意义似乎与学宫并不相符,不过,仅仅是纪念的话,也说得过去,毕竟在海南的过往历史中,这两位历史上最著名的女性代表,还是值得让人们怀念的。

古代的崖州城有“幽人处士家”之称,其实就是流放文化的一种代号,自唐朝有韦执谊、唐瑗;宋朝的丁谓、赵鼎、卢多逊,元朝的王仕熙,明朝的王个、赵谦等。这些当年朝廷高官的流放,同时这些学识渊博的人到这里,也真正的让这里产生了文化气息,他们在古城办学堂、招学员,传授学问,使崖城一带读书之习蔚然成风。

而如今,来三亚的人不仅仅只是局限于一个区域,已经渐渐成为一个类似于深圳似得全国人民聚集区。这样的情况下, 自然就会有文化差异的磨合,有积极也有消极,但我们期待,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再现曾经古崖州的繁荣与辉煌。

文章及照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勿改动,商业用途联系作者。

作者介绍:网络作家,自媒体人,资深的旅行家,网络NJ,用文字、声音诠释这个世界!坚持原创,坚持原生态旅行,微博搜索:刚行路上。

Hash:9a672da61476a16424de5928e4fb8d41510ca61b

声明:此文由 刚行路上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