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胥海上日出,运河波光滟潋,此景不再,回首已是忆中客

黄埔文化遗产

挖掘黄埔文化遗产

传播文化黄埔

扶胥,这个古老而优雅的美名,如今已为许多黄埔人淡忘了。然而它曾经辉煌数百年,连通四面八方的商贸往来。

除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它也拥有丰富的历史底蕴,“扶胥浴日”的美景,曾令无数文人骚客眷恋不已。扶胥镇虽已不复存在,但却仍有蛛丝马迹值得我们去追寻。今日,就随小编来回顾这段辉煌史吧!

▲ 扶胥浴日

01

何为“扶胥”?

《辞海》注:“扶苏,同扶疏、扶胥。大木枝条四布,即谓大木”。毛传解释为:“扶苏、扶胥,小木也”。许氏《说文》皆谓大木。由此可见,扶胥即为木之义,以木为名,其寓意不难猜测,便是寄予这片土地的美好祝福——枝繁叶茂,瓜瓞绵绵。

以扶胥为地方,又始于何时呢?这个问题尚无确论。

地理位置上看,扶胥镇处于广州溺谷湾北缘漏斗湾口,珠江前后航道在黄埔汇合后形成宽阔的狮子洋顶港湾区,江面宽达2500米,由其形成的港口名扶胥港,临港陆地名扶胥镇,其辖地域在广义上可包括现在的庙头、夏园、沙步、南湾、东基、西基等,其核心地区是庙头、南海神庙一带。今庙头村土(古)名仍为“扶胥”,村中有一石刻门额名为“扶胥约”,三条主街名为“扶胥东约”、“扶胥中约”、“扶胥西约”。

据南海神庙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推算,隋唐时期就有扶胥地名。唐朝大文豪韩愈写的《南海神广利王庙碑》有“扶胥之口,黄木之湾”句,足以证明至少唐朝已有此地名。

▲ 南海神广利王庙碑

▲ 《南海神广利王庙碑》拓本

02

依扶胥港而生的扶胥镇

晋朝在今庙头一带已形成古村落,名“古斗村”。晋裴渊《广州记》载:“广州东百里有村,号曰‘古斗’,自此出海,溟渺无际”。

隋朝时,随着社会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古斗由村落发展为南海镇,到了唐朝南海镇又改名为扶胥镇。能名为镇者,说明是个人口较多而集中,商贸比较发达的墟市。

▲ 扶胥古港位置示意图

唐朝是开创中西方贸易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时期。从唐中叶(八世纪中叶)起就逐步形成从广州起航,远达波斯、红海,到东非沿岸的海上丝路远航路线,就是史载的“广州通海夷道”,航线全长14000公里,经历的国家和地区达110个左右,亚洲、非洲各国商人纷至沓来,到广州进行商贸的国家和地区有过百个。

▲ 扶胥古埗

明清时期,珠三角地区筑堤防洪,迫使洪水归槽,滩槽分化明显,加速江岸成滩涂。到明朝,因海滩游积成浅陆,岸线外移,港口转移到琶洲(黄埔码头)。扶胥因贸易消失而衰落,由商贸市镇变为农耕聚居村落。

▲ 古港远处便是琶洲塔

03

扶胥浴日运河

史书记载,扶胥古运河开拓于北宋(960~1126),主持开凿者为官员邬大昕。

到北宋时期,扶胥港口的泊位在沧桑中逐渐淤浅,沿水下沉沙厚积,影响船舶停靠。时任广州佥判的邬大昕奉命主理此事,亲到东江口至扶胥港一带考察。最终决定规划沿海湾线开凿运河。

运河工程东起东江口的东洲驿,西接黄木湾(扶胥港),全长十余华里(约五公里),河宽约150米,靠陆地河岸砌石。因运河的一大段流经鹿步墟,竣工时用当时鹿步地名命名为“鹿步滘”,当地人叫“横滘河”,靠西一段称“西滘”,史称“扶胥古运河”。

▲ 明代扶胥港石基码头遗址官道北

宋朝时,有了“羊城八景”之说,“扶胥浴日”即为第一景。直至元朝“羊城八景”中新增四景,保留四景,仍把“扶胥浴日”列为第一景。历代骚人墨客到此观景揽胜时留下不少华章。宋朝大诗人苏东坡惠州时途径广州,慕名游览南海神庙,观“扶胥浴日”,感怀身世,诗兴大发,写下《南海浴日亭》诗:

剑气峥嵘夜插天,瑞光明灭到黄湾。

坐看旸谷浮金晕,遥想钱塘涌雪山。

已觉苍凉苏病骨,更烦沆瀣洗衰颜。

忽惊鸟动行人起,飞上千峰紫翠间。

▲ 《南海浴日亭》拓本

Hash:1027a7e4ef0716e04892f03a9319e253f7e8c17b

声明:此文由 黄埔文化遗产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