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溪河畔的绝色佳人--《怀古之旅》24

小时候看过的《双凤奇缘》,又名《昭君和番》,取材于马致远《汉宫秋》,为清人雪樵主人所撰,与史实多有混淆。但看了后,对王昭君的美貌和忠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Δ《双凤奇缘》

Δ民国香烟广告画(昭君出塞>

雪樵主人所撰《双凤奇缘》,写中秋夜汉元帝与王昭君千里同梦,元帝降旨选美,奸相毛延寿点痣美人图,昭君被打入冷宫,林皇后识破真相,昭君与元帝得谐鱼水。漏网之鱼毛延寿逃至番邦,挑起战端,汉朝失利,李陵被俘。继而苏武牧羊,昭君和番,九天玄女赠仙衣,使番王不能近身,保住了贞操。王昭君至番邦后,处置了奸相,并诈言少时曾许建造白洋河桥之愿。十六年后浮桥告竣,祭桥还愿之时,昭君投身入河。番王空等十六载,恼羞成怒,再度发兵侵汉,林皇后病逝,元帝立昭君之妹赛昭君为后,赛昭君得九天玄女授艺,挂帅征番,收伏番僧,擒拿番王,班师回朝。

Δ毛延寿点痣美人图

Δ毛延寿挑唆呼韩单于(连环画)

Δ匈奴杀毛延寿

据史实,王昭君,名嫱,从晋代始为避司马昭之讳,称明妃。王嫱生于公元前52年,16岁时选秀入京,19岁为掖廷待诏。据《汉书元帝纪》:“竟宁元年,春正月,呼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仪,既伏其辜,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仪,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陲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廷王嫱为阏氏。”昭君与呼韩邪单于婚后生一子,名伊屠智牙师,后来为右日逐王。呼韩邪单于病殁,传位给大阏氏之子雕陶莫皋。按胡俗,父死子妻其后母,昭君请归汉,成帝诏曰:“从胡俗。”为了汉匈两族的团结和边疆安危,昭君选择了再嫁,并生了两个女儿,均嫁给匈奴重臣。这以后汉匈之间六十余年没有大的战争。

Δ昭君出塞

《明一统志》又有如下记载:“昭君名嫱,郡人王襄女。入汉掖庭,元帝以后宫人多,使画工毛延寿图其形,按图召幸。宫人多赂画工,昭君独不赂延寿,故毁其形。及单于愿婿汉,昭君以图当行,元帝见之悔恨,乃杀延寿,籍其家。昭君入胡,于马上弹琵琶,悲歌哀怨。后死葬胡中,其冢草独青,乡人为立庙。”

Δ昭君与呼韩邪单于(蜡塑)

昭君故里位于高阳镇的宝坪村,现称昭君村。座落于高阳镇西北的山腰处,下有香溪环绕。宋《舆地纪胜》载:“香溪,即昭君溪也。杜诗注云:归州有昭君村,俗传因昭君而草木皆香,故曰香溪。”

Δ香溪峡口看香溪古镇

Δ香溪河风光

Δ香溪河风光

Δ香溪河底彩石(李明摄)

Δ香溪桃花鱼

Δ彩色的香溪河畔

Δ香溪水从山前流过

Δ香溪河口府庙

Δ香溪瑞雪

Δ香溪河从香溪镇东侧流入长江

Δ清浊分明的香溪水与长江水

Δ秭归香溪刘家坝前香溪河渡口(《秭归县志》插图)

我搭乘去县城古夫的面的,在昭君桥下车,然后徒步上山。暮春的天气,绿意盎然,山青水碧,天朗气清,山坡上错落着一幢幢村舍,地头里成熟着一片片油菜,山间飘荡着白色云朵,空中散播着草木芬芳。约走了三四里的盘山公路,来到了汉昭君王嫱故里。

Δ香溪环绕昭君村

Δ百年前的昭君村前响滩(威尔逊摄于1910年6月9日)

Δ昭君桥(右前方为上山道路

Δ昭君村上山路口

宋《闻见后录》载:“昭君故宅为绿竹村,绿荫盖日,箭竹插天,宅前是青黛的香溪水,宅后是墨绿的纱帽山。”

Δ上山途中(路旁成熟的油菜)

Δ上山途中(阙台)

两千年来,人们为了纪念王昭君,相继在这偏远的宝地修建过昭君祠、昭君院和昭君故宅,并且编织了丰富多彩、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以寄托情思。如今的昭君村建有“王昭君纪念馆”,馆前是一个开阔的停车场,馆内的昭君纪念馆和昭君宅遍植兰桂香樟芭蕉翠篁,缀以花草盆景,显得庄重古朴。汉白玉的王昭君塑像,矗立在纪念馆内,是内蒙古政府赠送的,湖北省政府也给内蒙呼和浩特黑河畔的昭君墓回赠了汉白玉昭君塑像。这千年的情谊,是王昭君用她那家乡清澈醇美的香溪水浇灌出来的,是她那婉转的琵琶声,唤起胡笳共鸣,在辽阔的大草原上,合奏出一曲胡汉共荣的花好月圆来。

Δ王昭君纪念馆入口

Δ“汉昭君王嫱故里” 碑

Δ昭君纪念馆

Δ内蒙古政府赠送的汉白玉昭君塑像

Δ昭君故里

Δ昭君故里

Δ昭君宅

昭君村除了昭君宅外,至今尚存望月楼、梳妆台、楠木井、王字崖、明妃墩、琵琶桥、绣鞋洞等旧址遗迹

Δ旧宅

Δ长廊

Δ楠木井(他山之石)

兴山因“环邑皆山,县治兴起于群山之上”而得名。昭君故里山美水秀、风光旖旎,但却地处偏远。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元和十四年由江州司马调迁忠州刺史途经这里时,有感而发,留下了“灵珠产无种,彩云出无根。亦如彼姝子,生此遐陋村”的诗篇。

Δ“……亦如彼姝子,生此遐陋村”(白居易)

范成大《吴船录》云:“谓此县傍有酒垆,或为题作‘宋玉东家’,属邑兴山县,王嫱生焉。今有昭君台、香溪尚存。城南二里有明妃庙。余尝论归为州僻陋,为西蜀之最,而男子有屈、宋,女子有昭君,阀阅如此,政未易忽。”令人慨叹。

Δ屈原

Δ宋玉

自汉以来,写昭君的诗歌近千首,有描述出塞时壮观场面的,如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可久的《越调·寨儿令题昭君出塞图》:“羽盖峨峨,虎皮驮驮,雁远幕云阔。建旌旗五百沙陀,送琵琶三两宫娥。翠车前白橐驼,雕笼内锦鹦哥。他,强似马嵬坡!”

Δ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可久

有庆胡汉和亲,罢兵息战的,如唐代诗人汪遵的诗:“汉家天子镇寰瀛,塞北差胡未罢兵。猛将谋臣徒自贵,蛾眉一笑塞尘清。”清代才女郭润玉的《簪花阁诗抄·明妃》:“漫道黄金误此身,塑风吹散马头尘。琵琶一曲干戈靖,论到边功是美人!”诗的前一半写昭君没有贿赂画师而“误此身” ,似感惋惜,然而后两句诗意一转,说这样也好,反而平息了干戈,立下了不世之功。

Δ昭君出塞

最多的是同情、惋惜、怜悯昭君红颜薄命,如北周庾信的《昭君辞应诏》:“剑眉光禄塞,还望夫人城。片片红颜落,双双泪眼生。冰河牵马渡,雪路抱鞍行。胡风入骨冷,夜月照心明。方调琴上曲,变作胡笳声。”李白的《王昭君》:“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使人嗟。”也对昭君深表同情。还有借出塞之“怨”抒发不满,宣泄情感的。

更有十几位女诗人,在她们的昭君诗里,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走比留强,与其在汉宫争宠斗艳,还不如去匈奴生男育女,何况事关民族和睦国家安危,如清代浙江嘉善女诗人陈葆贞的《王昭君》:“紫塞长门一样悲,何须终老向宫帷。不如绝域和亲去,还得君王斩画师。”清代江苏常州女诗人张习英的《昭君》:“慷慨襟怀类请缨,红颜漫道总倾城。未妨异域埋香骨,赢得千秋不朽名。” 古代女诗人这一共同的思维定向,令人深思。

Δ昭君出塞图

Δ昭君出塞图

Δ昭君出塞图

Hash:2de9591c21f45143992e6a0a3146a8d241644a27

声明:此文由 小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