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秦岭道回峪,眼前又是一栋空宅,一间荒芜而孤寂的山中老房子

我喜欢的贵州侗族作家潘年英,在他的散文集《河畔老屋》里,记录了一个有关买卖老房子的小细节:

村人老款靠倒卖木材发了点儿财,曾几次上门游说我三弟和母亲,希望能把老屋连同地基一起卖给他,他愿意出价十万元购买。

十万元就想买我的老屋,还连同地基?哼,真亏你老款想得出。他倒是没有直接跟我说,如果他是跟我说,那我会答复他,十万元可以让他在我老屋门前站上十分钟。

这个小细节,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最后那句话,十万元只配在门前站上十分钟!

老家那种带地基的老房子,与城里一个模子造出来的商品房,于人的情感认同上是完全不同的,这不是钱多钱少的商业问题,这是一个有关人的情感的私人问题!

对于主人来说,老房子里有自己记忆最深处的温暖,空着荒着是家,烂了破了也是家!

- 1 -

为什么会在这篇文章的开头,提及这么一个关于老房子的故事?那是因为我接下来要说的,就是这样一些秦岭山里的老房子。

过了杨家湾,杨四庙沟便无人居住了,里面是荒沟一条。人家搬走了,沟荒了,剩下的只有一栋栋空空的老房子。

最近十多年来,先是穿越秦岭的高速公路通了,接着又是横跨秦岭的高速铁路也通了,原先这些翻山古道上曾经热热闹闹的山沟,本地人越来越少,渐渐荒芜废弃。

如果从沟口算起,大约五里地之后,杨四庙沟会出现一个三岔路口。往左是主路,里面就是炉子石(也作楼子石)、九间房、兴龙沟,往右是一个岔道,走进去就是道回峪。

因为地处道回峪的出口处,所以这个地方便被叫做道回峪口。

- 2 -

道回峪口原本有两户人家,既然整条沟都荒废了,这两户人家自然也没有人居住。不过,人虽然搬走了,这两栋人家的老房子,却墙未倒顶未塌,还好好的。

不但这些老房子还好好的,进进出出的道路也还能走。在杨家湾碰到的村民说:“到了周末,大峪那边,还会有翻山过来的人,都是徒步旅游的。有时候还很多,上百人的队伍都见过。”

前面这户人家,是道回峪口的第一户人家。这户人家院坝里的草,都已经齐腰深。人离开了,没有人在上面踩来踩去,即便是瓷实的地面,这山中的夏草呀,也像疯了一样生长。

如果是70后或80后看到这样的草,特别是小时候曾在农村生活过的,都知道这些都是上好的猪草。那时候的乡村,喂猪是全民运动,但猪也很可怜,吃不上精饲料,只能吃野草野菜。

于是,许多70后80后的童年时光,便是在田坎边、山坡上、野地里度过的。大家成群结队,背着背篓,四处寻找这样的猪草。打猪草这事,俨然成了比学习还重要的任务。

如果时光倒流,院坝里这样的草,肯定早就被人割得干干净净了。通通拿去,煮熟喂猪!

- 3 -

碰到这样的老房子,其他游客大概只会匆匆而过。秦岭山中的荒村茅店,空无一人,大概都担心有狐妖神怪之类的。

其实,在你眼中看起来不安全的这些老房子,对于主人来说,却是留下了无数珍贵记忆,而且无限温暖的地方。

就像潘年英说的那样,即便花上十万元,外人也只配在他老屋门口站上十分钟!

我也喜欢这样的老房子,每每碰到都会走近了去认真打量每一个细节。行走秦岭,寻访遗弃的老村庄,总让人无限感慨,因为每一栋老房子都有它的故事。

龙潭乡-杨四庙村-021”“双学双比示范户柞水县妇联会”“一帆风顺”“农村低保户柞水县民政局制”,门头的这三块牌子和一副对联横批,基本就概括了这户人家的情况。

山里的一户人家,虽然有故事,但故事是多么卑微呀,二三十个汉字,就写得差不多了!

- 4 -

这一栋老房子其余的细节,则都在这两张“干部包扶贫困户明白卡”里。明白卡显示,市里和镇上,先后共有两个干部,包扶过这个罗姓人家。

这户人家有3个人,但只有1个劳动力。致穷原因是生病、缺资金,帮扶项目是种猪苓、养牛。时间是2014-2016年。

两张“明白卡”下面,还盖着一张“森林防火责任书”,签署时间是2011年10月1日。从眼前房屋荒废的程度,无法准确判断主人离去的时间。

与此同时,更无法知道这户人家中,生病的两人是否还健在,以及唯一的劳动力去了何方?

我站在正房和偏房中间狭窄的通道里,静静地往后看了看房屋后面,满山草木繁茂,正渐渐地朝着房屋这边生长过来。

遥想许多年前的时候,这户人家的三个主人,是不是也经常站在这里,这里瞧瞧、那里瞅瞅,捡捡柴火、赶赶鸡狗?

- 5 -

一个行走远方的人,站在雄奇伟岸的山巅之上,吐气纳息都会气象万千。

但我在想:这个世界上,还有没有与我一样的人,喜欢在这简陋到近似原始的屋檐下,思考一个毫不相识的秦岭山中人的人生?并试图感同身受地与主人同呼吸?

在狭窄的通道下,我转过头,目光看向屋子正面院子的方向。两旁黑乎乎的,但那些野草生命力却非常旺盛,蓬勃、成熟、阳刚!

当年,这栋老房子的主人,也必定如此,坚强而充满希望地奋斗了一辈子,种植猪苓、放养黄牛,希望让日子过得更好一点!

然而呀,岁月无声无息地击碎了他的梦想。一如老房子门口的小河沟里,静静地流淌着的这些从终南山奔来的溪水。有时候想想,人就是因为太爱折腾,反倒不如这溪水快活!

秦岭有太多的故事,也许主角都已经离去,但山中并不平静,这里还有他们生活过的遗迹

- 6 -

再往里走,悠悠的秦岭古道继续绵延到大山深处,满目都是苍翠,空间中弥漫着清新的山味。

只有走到这里,见到古朴的大自然,你才发现叠石造山、借树造景、人工造湖那一套,机心确实太重,景虽美、韵全无。园林是才子佳人吟诗作对的地方,雪月风花、莺歌燕舞。

但秦岭不同。譬如路边的这三根原木,它们粗犷而质朴,被扎成简陋的篱笆,这画面立即就有了人世间的烟火味。

秦岭的美,虽然在于起乎于山水,最终却落在了山里的这些普通人家身上。山水没有喜怒哀乐,但这一户户老秦人的生老病死,却写就了最动人的人生华章。

前面就是道回峪口第二户人家,路边的土地有人耕种,难道还有人居住?

- 7 -

种上了土豆的土地旁边,立着一根水泥电线杆子。电杆上的电线很细,这里曾经通过电。多年前,夜晚的秦岭山中,这里肯定也曾亮起过温暖的灯光。

再向上追溯,许许多多的老秦人,每一天的生活,都是日头出来时,扛起锄头上山下地,夜幕降临后,在温暖的炕头沉沉睡去。呼哧呼哧,鼾声的节奏,从小小的窗户里传出。

因为之前在路边看到了篱笆,看到了篱笆围起来的地里,甚至还种得有土豆,原本以为第二户人家会有人居住,没想到走近了才发现:

眼前又是一栋空空的宅,又是一处冷冷的院,又是一间荒芜而孤寂的山中老房子。

- 8 -

不过,近处半人高的草丛里,却隐隐藏了一辆摩托车,看来主人就是骑着它回来种地的。

“有人没?”然而,大喊了几声,周围却并无人应答。草丛不远处,一台磨盘,两个碓窝子,被遗弃在了一边。那台磨盘,齿牙和边沿已经被磨得光滑溜圆。

那两个碓窝子,其中一个已经坏掉了,不过却都积满了水。从石头被打磨成磨盘和碓窝,使用几代人或者几十年之后,又被遗弃于此,它们的故事谁会记得?

这又是秦岭山中一栋普普通通的老房子,虽然已经无人居住了,但却曾经有着最美的人家烟火。如果把时间往前推数百年,这里必定也是古道上行人投宿的一个去处。

只可惜无法进行时光穿梭,否则我一定会全文记下,投宿的人向主人说了怎样的话,以及主人怎么描述他们的山中生活,保证一个字也不会漏下。

道回峪口再往里,悠悠的古道还在继续延伸,杨四庙村最深处,似乎还有更多平静的故事。

Hash:267b6154b21c25bc84c146e466bc4cbc72fc79eb

声明:此文由 小渔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