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六家省级媒体聚焦南庄

守正创新,践行四力!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新快报、广东电视台、广东电台六家省级媒体以佛山市南庄镇为例同题作文,报道一个镇域在改革开放中的获得感。

据了解,这也是目前佛山唯一入选的镇街。

南方日报

乡村产业生态协调发展 在创造中享受美好生活

东平水道支流河堤边,是广东一鼎科技有限公司的厂区。这里生产的反置式抛光机是陶瓷行业装备机械的“明星”。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却不是人们想象的“黑烟滚滚”“烟霾蔽日”。该公司副总经理廖卫平自豪地说:“这里的环境是全区甚至全市最好的地方之一,我们的员工都愿意住在这附近。”

一鼎科技所在的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被誉为“中国建陶第一镇”。这里的建陶生产线被称作“印钞机”,工业化步伐走在全市前列,这里也曾经历“壮士断腕”式的产业转型升级。改革开放40年来,南庄镇逐步实现现代化产业和优良生态环境和谐共存,走出了一条工业大镇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被“南庄造”改变的生活

改革开放之初,南庄还是珠三角一个普通的农业乡镇。上元村农民霍根华在南庄拉开村办建陶企业的大幕,其后,东村、罗南等村,村村点火,南庄一跃成为中国建陶最大的产区。

到1995年,这块面积仅有76.69平方公里的土地已有大中型陶瓷厂70多家,建陶总产量占全国的1/4、全球的1/8。

到2017年,南庄籍陶瓷企业家在全国七大产区拥有产能约82亿平方米,占全国的60%。

50岁的陈桂文是罗南隆庆村罗家村人。对于最近40年的变化,他感触特别深。“道路和环境变化很大,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以前没钱,别说汽车摩托车都很少。那时候只有小路。”陈桂文回忆说,2002年,家里盖起了三层半的楼房。“加上分红全家的年收入几十万元了。”陈桂文很满意。

一个镇创建三个国家4A级景区

工业化带来的红利有目共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群众对人居环境等有了更高的需求,产业也必然需要转型升级。2007年,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相继出台陶瓷产业整治提升方案。至2008年底,南庄75家陶瓷企业关停并转66家,仅余9家实施清洁生产,估算舍弃产值超80亿元。

南庄陶瓷在重视环保工艺的同时,加快发展壮大。在新中源、新明珠“陶瓷双雄”的引领下,南庄陶瓷企业共在国内十多个省份投资了100多家企业,投资额150亿元,重塑了陶瓷产业发展的格局。

通过十年的努力,南庄已经成为拥有中国建陶最完整产业链条、最先进生产方式的地区之一,也拥有了中国第一个镇级中法生态示范城。今天,南庄镇正在创建绿岛湖、紫南村、罗格高标农田等三个国家4A级景区,打造全域旅游示范点。这样的4A级景区密度,放在珠三角乃至全国的工业大镇里,也并不多见。

从城到乡的愿景轮回

对陈桂文而言,小时候曾向往大城市的生活,今天,他却更愿意留在南庄。

和陈桂文一样想法的还有南庄镇紫南村刘瑞妹。今年59岁的她曾一度把孩子的户口迁到城市,后来又返迁回村里。“我55岁就开始领养老金,每个月500多元,以后可以达到1000多元。看病只花4元挂号费,其他全包,住院的话600元全包。”这些福利对于年长的村民来说很实在。

陈桂文所在的罗南村,每年每股分红4万多元,是南庄镇分红最高的村。不过村里的年轻人并没有坐吃山空的想法。“我们十多年前就倡导‘富了口袋不能穷了脑袋’,书香罗南是我们的定位和目标。”罗南村委会主任关润尧说。

南庄镇党委书记陈辅明说,南庄的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

羊城晚报

从“建陶名镇”转型“城市花园

从率先在农村建立陶瓷厂,到为了环保亲手把陶瓷厂拆掉,再到引入高新技术企业“一鼎科技”并建立“罗南生态园”——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罗南村委会主任关润尧始终坚持定位:“罗南村既要有农村的面貌,也要有城市的配套。”

过去40年间,罗南村的变化在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普遍存在。南庄从一个农业镇进化为“工业镇”,如今再从“工业大镇”转型为“城市花园”,其“城产人文”融合之路是广东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上世纪80年代,南庄从“桑基鱼塘”的农业镇开始迈向工业大镇。1987年,南庄引进了首条墙地砖生产线,在随后十几年里,陶瓷工厂云集于此,一个镇的产值就达到了全行业产值的1/5。2002年,“中国建陶第一镇”成为南庄的别称,既使村民率先“致富”,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一个明显的例子是,连在本地开厂的陶瓷老板都不愿在南庄居住。

2006年左右,随着全省“双转移”战略的推进,南庄率先“壮士断腕”,将陶瓷生产环节迁出。“迁走了陶瓷厂,村民的集体收入下跌怎么办?”关润尧回忆当时的情景。为了实现产业转型的平稳过渡。罗南村在坚决拆除陶瓷厂的同时,向村民承诺分红“不会减少只会增加”,“(为了撑下去)把以前(办厂赚)的积蓄都差不多花完了。”同时,罗南村坚持引进建筑机械装备高新技术企业“一鼎科技”,并在附近启动了“罗南生态园”项目,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时代没有辜负南庄的努力。2012年,随着南庄纳入佛山“强中心”战略,通过产业升级换回“青山绿水”的南庄成为佛山“炙手可热”的城市中心发展新空间。借助季华路改造升级、佛山城轨道交通2号线等利好,南庄率先实现了陶瓷产业、大数据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紫南村和罗南村还大力改善村容村貌,加大在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投入,让村民过上“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教”的幸福生活。

“40年来,南庄的企业家坚守改革创新精神,率先领会中央精神,并将之变为新的市场动力”,南庄镇委书记、镇长陈辅明这样评价。他表示,随着今后南庄“中心城区”定位的确立,南庄要在产业、公共服务等领域对自身有更高要求,把传统产业对转型升级的需求变为先进服务业成长发展的土壤,让农村治理的“基底”与高品质城市发展目标相融合,实现城市、企业、村民的共建共治共享。

紫南村村民刘瑞妹告诉记者,随着紫南村的发展,村民的素质明显提升了,只要有人进村里参观,大家都会主动和游客打招呼,“以前想都没想过能有今天的生活。”

南方都市报

关停污染陶瓷厂 华丽“转身”绿色节能

“中国陶瓷看佛山,佛山陶瓷看禅城,禅城建陶在南庄。”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这个撑起佛山陶瓷品牌的乡镇,40年来,经历陶瓷产业的红火发展,也经受转型的阵痛。如今,走在村靓水美的南庄村庄里,很难想象它曾经粉尘漫天。

2017年,被誉为“中国建陶第一镇”的南庄持续保持良好经济发展态势,G D P达246 .62亿元,同比增长8 %;工业总产值5 6 1.15亿元,同比增长5 .6%。

村村点火发展陶瓷产业

1978年改革开放前,南庄镇罗南村还是拥有大片桑基鱼塘的农业村。随着改革开放春风乍起,村里小五金厂、塑料厂、家具厂等集体企业逐渐办起来,农民洗脚上田成为工人。1988年,时任南庄镇罗南村党支部书记关润尧,琢磨着带领村民“赚大钱”,找银行贷款,耗资千万元办起罗南建陶厂,这是南庄第一家引进意大利设备的陶瓷厂,瓷砖一时供不应求。见罗南建陶厂发展得红红火火,南庄镇18个村居,相继办起陶瓷厂。

南庄镇负责人介绍,上世纪90年代,南庄镇建起75家建陶企业,400条生产线,产能占全国的1/4、全球的1/8,成为全国最大的建筑陶瓷生产基地。转型的阵痛约在十年前。一鼎科技是一家生产建材机械装备及新材料研发制造的企业,2005年进驻南庄。该企业相关负责人廖卫平还记得,那时候每天一早到办公室时,首先是擦桌子,“桌上每天积着厚厚一层灰,村里全是粉尘。”在产业升级和环保趋势下,2010年,南庄镇75家陶瓷企业,关停并转62家,留下的13家,全部符合广东省清洁生产标准。

转型阵痛开辟新路子

关润尧表示,2007年相继关停污染陶瓷厂后,村里当年减少7000万元收入。如何寻找发展新路子?这不仅是罗南村,也是紫南村、龙津村等南庄多个村庄面临的困惑。

一方面,企业主动寻求升级。廖卫平表示,陶瓷厂迁移和转型,倒逼陶瓷生产设备朝绿色、节能升级。2006年,该企业研发“陶瓷砖干式磨边机”,代替传统高耗能工艺,余料和粉尘收集后,可用于再生产过程。20 15年研发“反置式抛光机”,摒弃瓷砖沿用几十年的正抛方法,耗能低,节水90%。

另一方面,镇村产业重新布局。10年前,紫南村还只是一个“收入低、人心散”的落后村。今天,紫南商贸城、易运物流基地、佛山市国际陶瓷卫浴城、紫南银河广场四个专业市场渐成气候,紫南美食城等餐饮产业,也发展火热。

对南庄而言,今年6月,科力远C H S的投产是其产业转向新能源汽车方向的一个“大事件”。首条生产线占地5500平方米,生产车间里机械手臂、自动化传输带不停运作,仅55位操作工,通过电子设备操作生产过程。科力远CH S公司主要生产汽车混合动力系统产品,一套混动系统产品集成193个零部件,生产过程仅耗时113秒。

南庄镇委书记陈辅明表示,改革开放40年,是南庄镇从农业镇走向工业镇继而推动服务业不断发展的过程。

富了口袋不能贫了脑袋

10年来,“明星村”紫南村经济总收入和人均分红,分别由2007年的930万元和846元,升至2017年的1.1亿元和10800元,村收入和人均分红,分别翻了约11倍和12倍。走进紫南村,只见绿树掩映,道路宽阔整洁,家家盖起小洋楼。59岁的刘瑞妹正在紫南图书馆看书。她曾经因村里“环境差、比较乱,向往城市生活”,将户口迁到南庄城区。

而几年前,刘瑞妹又将自己和子女的户口迁回紫南村,“这些年来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12台村里的电瓶车穿梭在柏油路上,免费搭乘上学、放学的孩子们。她开心地表示,村里电影院免费放映,羽毛球场馆中午12点前免费开放,户籍村民看门诊,只需要花4元钱,住院600元。

富了口袋不能贫了脑袋,无论是紫南村还是罗南村,都注重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和提升,比如紫南村建有“三馆”,广府家训馆、佛山好人馆、紫南村史馆,打造“仁善紫南”文化品牌。“现在村民空闲时间就打球、看书,或者参加村里举办的娱乐活动。”刘瑞妹说。

新快报

“以前向往城市 现在向往农村”

走在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罗南村颖川东桥上,一条清澈的河涌映入眼帘,只见绿树遍布两岸,一座座新农村的别墅诉说着岁月静好,不远处是绿意盎然的罗南生态园。这就是有“广东第一村”之称的罗南村。罗南村有多好?50岁本地村民罗桂文微笑着告诉新快报记者:“以前向往城市,现在向往农村。现在家里有一栋三层半高的楼房,全家5个人一年分红25万元。”

新快报记者走访了解到,十几年来,南庄镇改变落后、脏乱的面貌,建成美丽乡村,涌现出“全国文明村”“中国最美乡村”“全国绿色村庄”“全国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单位”等“国字号”荣誉乡村。

村支书带头拆亲手建的陶瓷厂

罗南村位于南庄镇西部,至今已有700年历史,与西樵山隔河相望。早在2009年,罗南村就成为佛山首个国家级生态示范村。如今,该村被媒体描述为一个“远望像林园,近看像花园,细看人民生活在幸福乐园”的美丽乡村。

谁能想到,地处“中国建陶第一镇”南庄镇的罗南村,曾经历过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阵痛。早在上世纪90年代,罗南村以陶瓷工业为主的集体经济相当发达,鼎盛时期拥有12家建陶厂,总产值超过14亿元。2007年,佛山掀起陶瓷业整治风暴,要求高污染高能耗的陶瓷产业“腾笼换鸟”。罗南村支部书记关润尧意识到生活环境的重要性,于是带头把自己亲手建的陶瓷厂拆掉。

“关了陶瓷厂,一年收入减了7000万元。”关润尧说,后来村里引入新的产业,提出“先旺丁后旺财”,于是在被拆工厂旧址划出80多亩土地,引入致力于为陶瓷厂提供节能环保机械装备的高新技术企业——广东一鼎科技有限公司。

“来了13年,这里是禅城区空气最好的地方。”一鼎科技副总经理廖卫平告诉新快报记者,他刚到罗南村的工厂上班时,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擦桌子、搞清洁,因为桌子上总是铺着一层灰尘。后来,灰尘慢慢少了,“现在员工们都想搬过来住,还说要在河堤边建宿舍楼”。

“明星村”里步步皆景处处入画

与罗桂文一样,由向往城市变为向往农村的,还有南庄镇紫南村村民刘瑞妹。她今年59岁,以前是农村户口,后把户口转出,2012年又将户口迁回村里。

紫南村与罗南村同处南庄,被誉为“明星村”。进入紫南村,只见村里风景如画、河涌碧绿、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步步皆景,处处入画。而11年前,紫南村是闻名全省的贫困村、落后村、脏乱村,如今华丽蜕变为小康村、文明村、示范村。2017年还获得中国最美村镇荣誉。目前紫南村正在着力打造国家AAAA级景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2007年至今,我们村的人均分红从800元增长至1万多元。村总收入从800多万元增长至现在合同收入达到1个多亿。”刘瑞妹告诉新快报记者,以前村里杂草丛生,路很窄,骑自行车都很难通过,现在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素质不同程度提高。村里活动很多,元旦组织村民围绕村道长跑,三八妇女节组织知识竞赛,还有各种游园比赛、拔河比赛、暑假青少年篮球比赛等。每年9月28日孔子诞,村里还组织几千名村民穿汉服参加仪式。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激发村民积极向上的精神。

刘瑞妹直言现在的生活很幸福,“村里各种保障齐全,看病一次只需4元,住院只需600元,55岁以上老人还有养老金,七八十岁老人家每月养老金达到1000元。每周可免费在村里电影院看电影,村民的幸福感非常强。”

罗南村和紫南村都是南庄镇近年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成效的模范。“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南庄镇坚持强化党在基层领导核心地位,引领乡村振兴,建设美丽文明村居,涌现出“全国文明村”“中国最美乡村”“全国绿色村庄”“全国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单位”等一批“国字号”荣誉乡村,成为珠江三角洲一道亮丽风景。

今后,南庄镇继续推动基层党组织向村小组一级延伸,进一步加大党务、村务公开力度,不断提升农村党组织引领能力与服务本领,让乡村振兴成为村民自觉行动,加速乡村发展与繁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编辑 | 冯翠萍

Hash:c848e3fcaeba4174650f4b5d094a8589d19a628f

声明:此文由 醉美南庄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