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秦川”守护者,关中四大关隘:潼关、武关、萧关、大散关

陕西关中平原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时期最为著名的军事、政治要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承担着着大一统王朝国都的任务。因为关中平原曾经是秦国的所在地,面积又十分广大,所以这里也被称为八百里秦川。

在关中平原这块土地上,咸阳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的都城,而西安又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都城。为什么古代那么多朝代都会选择偏居于中原地区之外的关中地区定都呢?

今天我们只做了一些3D图解地势图,简单讲解一下庇佑关中地区数千年的四大隘口,让大家对关中地区的地理形势有一个新的认识。

关中平原坐落在渭河沿岸,属于渭河和黄河冲积而成的平原,西起宝鸡,东濒黄河,绵延290余公里,地势平坦,水土不缺,在古代一直都是我国农业最富庶地区之一。

除此之外,关中平原四周皆是天险,仅有为数不多的几条通道可以与外界沟通。

北部是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纵横千余里,横卧于关中平原北部,常人难以穿越。 南部是耸入云天的秦岭,层峦叠嶂,其间蜀道更是百步九折,瘴气弥漫,豺狼遍地,李白用“难于上青天”来形同穿越秦岭之艰难。 东部是滔滔黄河,自古黄河、长江都有天堑之称,而且黄河在这一段的落差还很大,水流极快,渡河难度自然也就更大了。 西部渭河河谷两侧高山林立,如同悬崖峭壁一般,水流喘急,绵延上百公里,穿越这种地形的危险性极大。

所以,即使到了现代化的今天,关中地区通往外地的道路依然不多。而在古代,关中和外地的更是少之又少,真正算得上是主要通道的仅有四条,即:萧关道通河西陈仓通川蜀,武关道通江汉,崤函道通中原。

我们今天要讲的关中“四关”,就是这四条大道上的咽喉要隘。四关之内,皆为秦川,到底是哪四道关呢?

潼关

潼关是崤函古道最西部的一个隘口,关城位于潼关县以北的黄河南岸,因黄河至此突然扭头向东,致使河水潼激关山,故取名潼关。

潼关自古就是关中地区的东大门,是关中地区和中原沟通的唯一通道,与函谷关一道,构成了最强双重防御屏障,进可攻退可守,被誉为四镇咽喉、畿内首险。又因为其背靠群,面朝黄河,地势险要,看上去极为雄伟壮观,清朝时曾被乾隆帝御赐“第一关”的称号。

下图为潼关地势特写。

武关

武关是位于武关古道中部的一道险要隘口,东西两边距离关中平原和南阳盆地都是130公里左右。武关的崛起,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楚国和秦国的边界大致在这个位置,使得这里成为国境检查站。

后来随着局部战争愈演愈恶劣,秦楚之间围绕着武关这个地方展开了长期的拉锯战,据说有一年秦昭王约定在这里和楚怀王谈判,结果秦国背信弃义,竟将楚怀王掳走,后楚国割地赔款,但楚怀王仍旧客死他乡。这一出,在当时楚国人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后来,楚汉灭秦时,刘邦便从武关攻入关中,灭掉了秦国。正应了那句话:亲灭六国,楚最无辜,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武关是关中地区进入江汉平原的唯一通道,被誉为“秦楚咽喉”。

大散关

大散关远眺

陈仓道是从汉中地区进入关中的唯一大道,可大规模行军,但缺点是需要绕行近百公里的远路。

汉中盆地进入关中平原较近的道路大致上有三条: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但这三条路一条比一条难走,很难大规模行军。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几次北伐,基本上都是走的陈仓道,很少走褒斜道,更是直接拒绝魏延的子午奇谋,因为这些路实在是太难走了,行军打仗不太靠谱。

而大散关是陈仓道通往关中的最后一道大门,位于山岭高处,战略位置极佳,昔韩信取关中,曹操征张鲁,吴阶抗金,都从这里经过。

萧关

萧关是萧关古道中部的一道重要隘口,位于六盘山口,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而萧关古道在古代是则关中地区通往河套(含宁夏平原)地区、河西走廊西域的必经之路(大道),匈奴、突厥等北方当游牧民族经常会通过这里骚扰关中。

秦汉隋唐、两宋时期,萧关都是关中平原西北部最重要的防御屏障,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王朝经常在这里交战,所以这里一直以来都驻有重兵把守。

关中四大关塞是古代关中地区乃至中原地区最重要的守护者,数千年来,这里见证了无数次的刀光剑影,数不清的血雨腥风。而现如今,古道上早已经长满了荒草,关隘也不复往日的喧嚣,正是那: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Hash:e316d010f4b48b81abd98a451910978556476e30

声明:此文由 草民有话说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