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马路到长春大街,百年街路历史建筑知多少?

长春,有一条与城市同名的大街——长春大街,它东起东大桥,西到人民广场,全长2517米。长春大街始建于1911年,迄今已逾百年历史,是长春重要的街路之一。这条街路上历史建筑非常多,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五六家。

长春大街路口的吉林省宾馆(资料图片)

长春大街最初名为二马路,东起大马路,西至大经路。1935年,伪满洲国将这条路向东、西延长,形成了东起东大桥、西至大同广场(今人民广场)的街路。1948年长春解放后,以大马路为界,二马路以东称东长春大街,以西称西长春大街。1982年地名普查时,将东、西长春大街统称长春大街。

百年老街上的文保单位

在今长春大街西口的南北两侧,伪满时期分别是伪满洲重工业株式会社专用办公楼和伪满兴业银行专用办公楼的预留地,由于伪满后期将主要财力用于战争,这两处办公楼都没有开建。如今,这里分别是吉林省宾馆和长春工人文化宫。建于1957年的吉林省宾馆主体7层框架结构,两翼5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2.76万平方米,是新中国成立后长春首家集住宿、餐饮、娱乐及举办各种会议为一体的综合性宾馆。长春工人文化宫建于1958年,由长春冶金建筑学院设计、长春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施工,该建筑框架结构,两翼5层,中部6层,建筑面积1.68万平方米,立面造型严谨,细部檐口装饰线条明显,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两处建筑均为解放后长春的标志性建筑,均为长春市级文保单位。

沿长春大街由西向东,在入口处不远就能看到长春最大的佛教建筑群——般若寺。事实上,般若寺最早的位置并不在此,它是1922年由倓虚法师创建,地址在今人民大街与北安路交会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占领长春,在修建大同大街(今人民大街)的时候,寺庙被拆毁,后倓虚法师的弟子澍培法师在此处重建寺院。从外面看,这座寺院山门为并列的3座拱门,门楼檐角飞翘,错落有致;走进去,可以看到三进殿堂以中轴线为中心,从南至北分别为弥勒圣殿、大雄宝殿西方三圣殿(楼上是藏经楼)和两座配殿。整个寺院规模宏大,气势不凡,这里是长春市的佛教中心,吉林省和长春市佛教协会均在此处办公。1983年,般若式被确定为全国重点佛教寺庙。

般若寺外,在长春大街上还有一座寺院名字叫地藏寺,尽管没有般若寺的名气大,但这里是长春最大的尼僧寺院。这座位于长春大街2555号的寺院,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廊房、东斋堂、厨房、西大仙堂和仓库等,1938年建成。地藏寺由比丘尼祖圆法师创办于1926年,以地藏经得名,原在南关区原声街,新寺院建成后迁入。“文革”期间,寺院被校办工厂占用。1978年后,这里恢复宗教活动,并进行多次修缮。1983年,地藏寺被确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在长春大街与大经路交会处,是伪满洲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展览厅旧址,该建筑地上三层,局部四层,地下一层,原是长春巨商王荆山为开设商店而建的,具体修建时间不详。1940年7月,伪满洲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在此设展,分动物地理、矿物、物质、物理等5部分,展出1200多件文物标本,开馆首月观众达5000余人次。同时出版《满洲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时报》《国立中央博物馆论丛》《满族民俗图录》等刊物。新中国解放后,原建筑增建一层,作为商用。

长春大街797号是伪新京税捐局旧址,这是一座二层的转角楼房,两翼一层,正门前设台阶,上面建有圆形雨搭。伪新京税捐局是伪满新京市(今长春)的税收机构。新中国成立后,由长春市房地局、长春市房地产协会等单位使用,现为出租房。

长春大街1151号的长春市南关区西五小学西长校区址,正是昔日养正书院旧址,养正书院是清光绪九年(1883年)由长春首任知府李金镛倡导和捐款修建的三进四合院式建筑,院内有讲堂、儒家先师祠堂、藏书室、童生学舍、考棚等教学和服务设施,是长春历史上第一座官办学校。1907年后,作为学校曾多次易名。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后,先后为伪新京特别市公署等官府和图书馆用房。国民党占领长春期间,作为图书馆使用。新中国成立后,先为长春市图书馆,1953年起恢复学校使用。

长春工人文化宫(资料图片)

现存的桥梁和建筑

长春大街东到东大桥。东大桥是长春一座历史久远的桥,1825年长春厅治所从新立城移到宽城子(今南关区四道街一带)后修建,最早是木桥,1933年被大水冲毁。1934年,日伪当局重建东大桥,将其改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桥面由钢砖铺成,中间快车道宽12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米。新中国成立后,东大桥经1963年、1972年和2018年3次改造,已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桥梁。在东大桥西侧,有东大桥广场,建于1934年,半径57米,面积10221平方米;中心岛外径35米,面积907平方米,遍植花木

在长春大街与永春路交会处西北角的长春电报局旧址,是一座二层转角楼房,1927年建成。长春电报局于1906年开办,先在长春城东三道街路北广源胡同对面,该建筑建成后迁入。伪满洲国成立后,将长春电话局合并到长春电报局,先后称长春电报话局、伪新京市电报话局、伪新京城内电报话局。1935年5月伪满洲国“电电会社”大楼建成后,伪新京城内电报话局取消电话业务,成为电报营业局。新中国成立后,原建筑改为永春邮局,现为长春大街邮电支局。

那些消失的建筑

李公祠、伪满国都电影院、龙王庙小学、伪首都警察厅消防署……这些名字,老长春人是否感到很熟悉?这些昔日位于长春大街上的建筑,今天已经难觅其踪了。今天的我们只能从文献志书中去找寻它们的身影。

昔日大名鼎鼎的李公祠位于养正书院的西侧,是清朝光绪年间长春人为纪念有突出贡献的地方官李金镛所修建。昔日的这座祠堂坐北朝南,前后两院,后院内设李公享堂,享堂正厅供奉李公牌位,院内广植丁香树,四周有青砖围墙,院门上方的铁架横梁上有“李公祠”三字。李公祠是人们求学、祭祀的场所。伪满洲国时期,“新京特别市道德总分会”占用部分房舍。新中国成立后,原建筑被拆除。

昔日的伪满国都电影院位于长春大街与永宁一胡同交会处。它是1939年长春富商展子祥购买边家的菜园地营造的“兴业场”,后改成“国都电影院”。该建筑二层,建筑面积2923平方米,兼演电影和戏剧。伪满洲国建国十周年时,马连良、裘盛荣等京剧名角曾到此演出,轰动一时。长春光复后,“国都电影院”改称中国大戏院。新中国成立后,该建筑由长春市总工会所属工人俱乐部使用。1958年移交长春市文化局,改名红星剧场。2009年,原建筑被拆除。

今天东大桥广场的东北,曾有一座龙王庙小学,原址上是一座龙王庙。1907年,中国同盟会会员商震将他于1906年在长春城内财神庙内创办的“普及学堂”迁至龙王庙,增建房舍,改为官办的东关小学,百姓称其为“龙王庙小学”。中国近代史上的名人商震、石友三、王希天等都是从龙王庙小学走出来的。解放战争时期,小学部分校舍被国民党军队的飞机炸毁。1948年长春解放后,修复校舍,由东大街小学使用。2001年,东大街小学并入东大小学,校址废弃。

此外,在长春大街上还有一座老长春人熟悉的“望火楼”,“望火楼”实际上是昔日消防署的瞭望塔,它是位于长春大街与亚泰大街交会处东北角的伪首都警察厅消防署,消防署修建了二层楼的队舍和高27米的七层瞭望塔,1936年建成。新中国成立后,该建筑职能未变,由长春市消防一中队使用。2002年,原建筑在亚泰大街改造中被拆除。

在今天的长春大街上,矗立着国家税务总局吉林省分局,这里曾经是造福观世音菩萨道场;今天的中国民生银行长春分行所在的地方,是伪满金融合作社旧址;而昔日的伪满国立法院也位于长春大街上,原建筑亦被拆除。

来源:长春晚报

Hash:68bc994d11911f3e9d7440bed09278cae07e0141

声明:此文由 吉林日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