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之墓与神秘的南唐“投龙玉璧”

上:南宋水晶壁 下:南唐投龙玉璧

2016年5月,浙江台州黄岩区一村民在建房挖地基时,发现一口红色棺杶,随即报警,之后考古专家闻讯赶到。在现场,考古专家发现了一块墓志铭,时间显示是南宋的绍兴年间,根据墓志铭上的内容,专家确定墓主人是赵伯澐与其妻李氏。从墓内清理出从五代十国到南宋文物76件,其中包括大量精美南宋丝织品,一枚晶莹剔透的水晶壁,以及一枚带有神秘文字的南唐投龙玉璧。

出土墓志铭

赵伯澐何许人也?关于赵伯澐的事迹,翻阅南宋《嘉定赤城志》卷三“桥梁”篇时有这样的记载:“孝友桥在(黄岩)县西一里,修六十丈,广三丈,跨大江别浦……。庆元二年圯于水,县人赵伯澐纠合重建,筑为五洞,桥面亦五折,取道当中,坎两旁以窍水,翼栏其上,视旧功十倍焉,今但呼西桥”。

洞桥现状

这里说赵伯澐在台州府黄岩时,曾经的孝友桥被潮水冲毁,赵伯澐便主持重修此桥。为了减轻洪水对桥体的冲力,他依据《营造法式》将桥墩设计成梭型,增设过水桥洞为五洞。全桥用条石砌成,桥面中间行人,两旁设置护栏,并设窍排水,工程量十倍于旧桥。所谓西桥,就是现在位于台州市黄岩西城街道双江社区横跨西江的五洞桥,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经八百余年风吹雨打至今坚牢无比。

丝织品清理现场

据1993年重修《黄岩西桥赵氏宗谱》卷七,赵伯澐其父赵子英始徙居台州黄岩县,遂为邑人,绍兴二十五年(1155)生,嘉定九年(1216)卒,赠通议大夫,同年与李氏合葬。该宗谱记载,赵伯澐是赵子英的第六个儿子。赵子英是赵匡胤的六世孙,在南宋初曾任台州府黄岩县丞。此外,据前文提到的《嘉定赤城志》记载,赵子英曾于绍兴五年(1135年)任台州府黄岩县丞;而赵伯澐又于庆元二年(1196年)主修黄岩五洞桥。出土文物和史料环环相扣,证实赵伯澐乃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七世孙。

出土系带绫罗鞋

据史料记载,宋太祖赵匡胤驾崩之后,其弟赵匡义即位,是为宋太宗。太宗即位后,太祖子孙基本上都流落民间,北宋灭亡时,太宗子孙除宋高宗赵构外,全部被掳往金国。然而赵构没有子嗣,只能在民间找赵匡胤的子孙,最后让位给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昚。除了宋高宗赵构以外,南宋所有的皇帝都是赵匡胤的后代,而南宋当时的都城在浙江杭州,所以赵匡胤许多后代的墓葬近年在浙江地区被陆续发现。

系带绫罗鞋

赵伯澐墓中出土的丝织品极为精美,其反映了丝织、提花等古代高超的手工艺技术,体现南宋手工业的发达,具有纺织技术的研究价值;同时文物的纹样设计蕴含典型的南宋风物,如双蝶串枝、练鹊穿花、云鹤莲花等吉祥纹样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审美取向。

出土丝织品纹饰极其精美

墓主人作为宋代宗室成员,随葬文物真实完整地体现了赵氏宗室成员的礼仪性服饰及日常穿着,就有极高的文化史价值。古人“视死如生”,所以赵伯澐带走了一年四季、各种款式的服饰,涵盖了衣、裤、袜、鞋、靴等,且织物品种齐全,有绢、罗、纱、縠、绫、绵绸、刺绣等品种,堪称“宋服之冠”。

对襟双蝶串枝菊花纹绫衫

随葬衣物清一色的质朴淡雅,大部分颜色为褐、灰、黑色,并无大红大绿的鲜艳服色。这也反映出宋代文人的审美观念,追求“雅”而非“俗”。就像宋代五大名窑,淡雅清逸、富有内涵。其中,最有名的一套为“对襟双蝶串枝菊花纹绫衫”,绫衫呈浅黄色,饰有双蝶串枝菊花的花纹。领、襟、袖、下摆等处的沿口都镶有深褐色的衬边,对襟沿口接近下摆之处备有两条系带。

对蝶串枝菊花纹

这件衣服是赵伯澐墓出土丝织品中,色彩最为亮丽,图案最为精美,保存最为完好的一件。它有如砥砺了800年犀利的时光金箭,依然纤毫无损,华光透亮,熠熠生辉。此绫衫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精美的纹饰图案,优雅娟秀的重瓣菊花均匀点缀于舒展漫卷的枝叶间,一对蝴蝶闻香而来翩翩飞舞。花、枝、叶、蝶四个元素组成的图案单位循环连续,富有一种疏密有致、均匀和谐的美感,使得整幅匹料的织成效果透露出华贵的气派。

交领莲花纹亮地纱袍

此外,出土文物中有一件“交领莲花纹亮地纱袍”,长长的衣袖,令人揣想长袖善舞的潇洒;莲花的意象,纱丝的质地,让我们相信一个民族拥有的风雅。

“交领莲花纹亮地纱袍”曾在杭州G20峰会举办时亮相,主席夫人携同G20外方代表团元首夫人们参观欣赏了包括这件“交领莲花纹亮地纱袍”在内的多件赵伯澐墓中出土的丝织品,大家纷纷对中国古老精湛的丝绸制作工艺深表赞叹。

赵伯澐墓出土水晶壁

说完丝织品,我们再说说赵伯澐墓中极具代表性的两件奢侈品——水晶璧和玉璧。其中,水晶璧外径 7.5 厘米,孔径 3.2 厘米,厚 1.2 厘米,现收藏于台州市黄岩区博物馆

赵伯澐墓出土水晶壁

这件水晶璧质地纯净光洁、晶莹透亮,应是一件腰佩。为整块优质天然水晶磨制而成,其制作技巧和工艺水平令人叹为观止!很难想象在没有高精度机器设备的古代,竟能够研磨出如此平整、光亮、剔透,弧线规整流畅的水晶物件。

相似的水晶璧在江西上饶茶山寺南宋建炎四年(1130)赵仲諲墓、南京西天寺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墓、浙江湖州吴兴区漾西宋墓、庆元会溪南宋胡纮妻吴氏墓都有发现,唯一的区别是上述水晶璧均为孔壁对称内削,而赵伯澐的水晶璧孔壁垂直。

赵伯澐墓出土水晶壁所配丝质编织绳带完好如初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其他墓中都仅存水晶璧,而赵伯澐墓的水晶璧以一根精致的丝绳带穿孔而过系结,丝质编织绳带保存完好如初。这为我们清楚展示了水晶璧的功能是压制飞扬的轻薄丝绸衣物,同时也是一挂美观时尚的佩饰。

南宋 周季常、林庭珪《五百罗汉图》 局部

这样的图像资料我们可以许多南宋、辽金时期的壁画、绘画中找到。画中衣物间尝挂有环形佩饰,似为玉璧或水晶璧挂件。绳带的系结方式与赵伯澐墓不同,但似乎末端同样垂有穂子。

这件系绳带水晶璧的发现为我们解决了功用上的一大疑惑,这提示我们另一类椭圆形水晶环应该同样是挂件。这类外廓椭圆形,内孔海棠形,整体呈剑环式的水晶在江西吉水李家山南宋墓、浙江东阳湖溪镇罗青甲南宋墓、衢州坝下村都曾出土。如今看来,挂件的功用更为合理。

赵伯澐墓出土投龙玉璧

最后来看这件投龙玉璧。投龙玉璧外径 7.5 厘米,孔径 2.6 厘米,厚 0.7 厘米,现为台州市黄岩区博物馆藏品。玉璧为青白玉,少量棕色沁。其最值得玩味的是正面镌刻的49字铭文。铭文由外而内按顺时针排列成三圈:“大唐皇帝 昪谨于东都内庭 修金箓道场 设醮谢土 上仰玄泽 修斋事毕 谨以金龙玉璧 投诣西山洞府 昇元四年十月日 告闻”。

赵伯澐墓出土投龙玉璧

李昪原是南吴大将徐温养子,取名徐知诰,927年掌朝政,拥杨溥称帝。937年,徐知诰废杨溥自立,吴亡,即位于金陵,更名诰,改元昇元,国号齐。939年,复姓李氏,更名昪,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这块玉璧,就是改国号为南唐后第二年,李昪在一次投龙活动中的重要物件。铭文清楚交代940年10 月某日,南唐皇帝李昪于扬州宫廷内建道场设醮修斋完毕后,将金龙、玉璧投到西山洞府。

丝质编织绳带

投龙活动是道教斋醮仪式中的重要程序之一,是在举行斋醮科仪祈福禳灾之后,将满载祈者愿望的简,与龙一起投入名山大川、岳渎水府,龙为驿骑,负载简文上达神灵。道教投龙活动基本形成于南北朝时期,流行于民间。唐代帝王崇道,投龙活动始走入宫廷,成为一项法定的国家大典。史籍、碑刻多有唐代帝王投龙的记载,以武则天、唐玄宗为最。封建统治者为国斋醮除求自身的福寿外兼祈国家的太平

卷草纹玉管

早期的投龙活动为投龙和简,按投放地的不同,分投山简、投土简、投水简,告祈天、地、水三官神灵。唐代投龙开始出现玉璧。反映武则天投龙活动的唐《岱岳观碑》即有“投龙荐璧”“于名山大川投龙璧”“金龙玉璧并投山讫”的记载。

何家村窖藏出土的唐代赤金走龙即为投龙仪式之用

唐玄宗时道士万福《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有《金龙玉璧简文》记载:“简者求事之词,璧乃质诚之信,龙即传奏之驿”,说明了简、璧、龙各自的作用。而李昪投龙仪式则直接把告文刻在了玉璧上,是合简、璧为一了。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件投龙玉璧实物,对研究道教投龙具有重要意义,可惜与玉璧捆绑在一起投放的金龙不知所踪。

赵伯澐墓出土投龙玉璧

这件南唐的投龙玉璧为何会出现在南宋赵伯澐的墓中呢?也许与北宋晚期兴起的金石学有关,文人士大夫以收藏古物为时尚,陕西蓝田吕氏家族墓中亦出土不少古物。从墓中出土最重要的位置来看,这块玉璧是赵伯澐生前至珍之物,还专门为它配了一个卷草纹玉勒,并用一条精致的丝绳带穿孔而过系结玉璧,绳端坠着葫芦状穗子。这条绳带沉睡千年而宛如新编,令人惊叹不已。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Hash:5e621512b8ec2a6a5952e4e5a30de0cb9d7a4879

声明:此文由 御凰品冰岛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