堡子里———承载张家口的城市基因

文/陈佳虹

随着电视剧《塞上风云记》在央视的热播,故事的发生地张家口再次登上了热搜榜。该剧以晚清民国时期的张家口为背景, 再现了张库商道鼎盛时期边贸重镇张家口的繁华盛景,作为宣传“一带一路”精神及“冬奥献礼”的电视剧精品,让观众真切的感受到张家口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厚, 张家口城市的发源地———张家口堡(堡子里)作为故事发生的重要载体, 无疑是我们了解张家口这座城市最好的开始。

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的张家口堡,是张家口市区发源地。建堡之初为屯兵军堡,随着张家口城市的发展与上堡“来远堡”共同构成了张家口市区的雏形,如今,上堡已不复存在,只留张家口堡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基因。

军事基因。一直以武城之誉蜚声北疆的张家口,建堡之初为万全县右卫下辖军堡,是明代长城九边要冲宣府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史料记载张家口曾遭受过200多次侵扰、40多次战事,但张家口堡从未在征战中失守,故被誉为“武城”。

商贸基因。以张家口为起点的张库大道通往蒙古乌兰巴托库伦、大圐圙),一直向北延伸,直抵俄国首都圣彼得堡。张家口早在明代就形成了“茶马互市”口岸,明隆庆五年(1571年)汉蒙“隆庆议和”,明册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准俺答汗朝贡、互市、抚赏、封爵,自此开始蒙汉经商互市。清代,张家口商贸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商户达1500多家, 上堡到下堡道路两侧店铺林立, 货品琳琅满目,货币交易极为活跃,金融业空前发展。《察哈尔省通志》记载:“民国十二年(1923年)以前,张家口的票号、钱庄达42家”,这其中不乏很多国外洋行。因张家口通商口岸的巨大贸易成交量,1909年, 我国自主建成了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1918年,张库公路建成通车。铁路公路使张家口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 张家口堡应势延续了这座城市的商贸基因。

宗教文化基因。张家口是一座“移民”城市,原住民多是明代“实边”而来,多年的融合发展,民众思想兼收并蓄,宗教文化蓬勃发展。据记载,张家口堡内曾建50多座庙宇,有佛教庙宇30多座,道教庙宇6、7座,伊斯兰教庙宇3座,民间泛神崇拜10余座。因张家口地区“跑草地”的商人众多,应运而生就有了专为跑草地商人保平安的 “草城隍庙” 。张家口堡西关街清真寺, 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占地2.5亩,共有房48间,院落西南角设有望月楼, 其上下两层设有环形外廊, 十分精致,设置在院落的西处“望月”楼,朝向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所在的方向。

红色文化基因。张家口是经历两次解放的城市。1945年8月,张家口第一次解放,一年后战略转移;1948年12月,张家口第二次解放。第一次解放后, 延安的大批文艺工作者和军政文化机关迁移到张家口办公,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张家口有了“第二延安”“东方文化城”的美誉。以成仿吾为议长的晋察冀边区参议会暨革委会在鼓楼西街5号办公。曾是著名导演王血波为团长的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所在棋盘街4号。张家口第二次解放后, 安仁里3号是察哈尔省政府招待处。1950年5月16日, 全国妇联副主席邓颖超曾在作家丁玲陪同下视察张家口,曾住在这里的小楼。如今张家口堡仍留有当年革命工作者的众多佳话, 这份宝贵的历史记忆也会被这座城市深深珍藏。

建筑文化基因。堡子里的建筑形式多样,曾被建筑泰斗吴良镛先生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堡内现存院落大多数为典型山西建筑风格, 建筑多单坡出水的房屋,后墙很高,有利于防盗;围合严谨,可增加私密性。鼓楼西街26号是典型的京都四合院风格———院落为内外两进,两层主建筑,院中以四合院的形制建东西厢房和下人用房。鼓楼南街及鼓楼东街的部分院落马头墙有明显徽派马头墙风格, 抑或是适应了北方地域气候的改良版徽派建筑。西关街清真寺是融合明清建筑和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建筑精品。当年张家口堡洋行众多,其建筑也是中西合璧, 典型是安仁里3号———里院东侧有一栋整体造型都为西洋风格的小楼,用料考究,工艺细腻,有着明显的法式建筑风格和中式建筑印记。

“巍巍长城、静谧古堡、悠悠商道”成就了张家口辉煌的历史。珍视历史,把握机遇,“保护、开发、研究”数力齐发,让张家口堡笑迎八方来客,再次见证山城的腾飞。

Hash:5efe173c61d1e49c8879c51a084543018b72ac75

声明:此文由 张家口原创阅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