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一个千年帝国的历史开端 | 了解欧洲从这里开始

公元330年5月11日,近1700年前,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亲自主持了盛大的新都落成典礼,拉开了持续40天的庆祝活动的序幕。人们热烈庆祝君士坦丁堡的建成,载歌载舞,彻夜狂欢,颂扬君士坦丁一世的功德。因此,又把“新罗马”称为“君士坦丁堡”,意即“君士坦丁的城市”。

拜占庭原本是古希腊的一个城邦,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大帝从罗马迁都于此建立“新罗马”,后被称为君士坦丁堡。直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标志着东罗马帝国的灭亡,后土耳其人将其作为奥斯曼帝国首都后,始称伊斯坦布尔。在公元4世纪中期到公元13世纪初期时,君士坦丁堡是全欧洲规模最大且最为繁华的城市。

君士坦丁堡的建成肇始了拜占庭帝国的辉煌,它的陷落标志了中世纪的结束。

可以说,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就是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历史,在这里上演着帝国千余年的历史剧,作为拜占庭帝国首都的君士坦丁堡遂成为拜占庭兴亡历程的主要见证。330年新罗马建成和君士坦丁一世启用新都标志着拜占庭国家历史的开端。自此,以君士坦丁堡及其周围地区为核心的东罗马帝国也被后代史学家称为拜占庭帝国。

——陈志强《拜占庭帝国史》

小编今天和大家分享这座影响欧洲文明的城市——君士坦丁堡的建成。(文后附有关于罗马的11本书供参考。)

君士坦丁堡的奠基

战略要地:拜占庭

君士坦丁统治时期仅次于承认基督教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欧洲一岸,即进入普罗蓬蒂斯海(马尔马拉海)的入口处,原麦加拉人殖民地拜占庭的旧址,建立了首都。

早在君士坦丁以前,古代人就已完全意识到坐落于欧洲交界处、控制着两海(黑海和地中海)通路的拜占庭在战略上和商业上的优势。它也接近光辉的古典文化的主要发源地。

根据史料判断,早在公元前7世纪前半期,麦加拉人就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的亚洲一岸,即与后来建立的君士坦丁堡相对的地方,建立了一个殖民地,叫卡尔西顿。几年后,另一部分麦加拉人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的欧洲一岸建立了另一个殖民地拜占庭,其名称源自麦加拉远征军的司令拜扎斯。

拜占庭较于卡尔西顿的优势,古人也十分了解。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写道,波斯将军迈加比佐斯在到达拜占庭时,称卡尔西顿的居民是瞎子。因为他们在为自己的城市选择城址时,选择了两个之间较差的一个,却忽视了后来拜占庭奠基于其上的那个较好的地点。

后来的作家及其作品,包括斯特拉波及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把迈加比佐斯的这一断言略为改头换面地归于希腊德尔斐的阿波罗神谕,神谕在答复麦加拉人所提出的在哪里建城的问题时,回答道,他们应在“瞎子”的土地对面定居。

在希波战争期间和马其顿的腓利普时代,拜占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元前2世纪的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阿透彻地分析了拜占庭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他在论述希腊和黑海沿岸诸城贸易关系的重要性时写道,没有拜占庭居民的许可,任何一只商船也不可能进入或离开黑海,因此,拜占庭人控制了黑海沿岸所有那些不可缺少的产品。

想要离开罗马的罗马皇帝们

自罗马取消共和后,皇帝们不止一次想把首都由共和意识控制下的罗马迁至东方。据罗马历史学家苏埃托尼乌斯记载,朱利乌斯·恺撒企图从罗马迁都到亚历山大城或伊利翁(原特洛伊)。

在基督教纪元的前几个世纪,皇帝们也时常在对外扩张的军事行动中或巡游整个帝国时长期离开罗马。2世纪末,拜占庭曾受到一次沉重的打击:塞普提米乌斯·塞维鲁在打败了他的对手,即拜占庭支持的佩塞尼乌斯·尼格尔后,对该城进行了可怕的劫掠,几乎使之彻底毁灭。与此同时,东方吸引着皇帝们。戴克里克(284-305年在位)更乐于住在小亚细亚城市尼科米底,并以许多辉煌的新建筑美化了这个城市。

当君士坦丁决定创建一个新的首都时,并没有立即选择君士坦丁堡。至少,他一度考虑过他的出生地纳伊苏斯(尼什)、萨迪卡(索菲亚)和塞萨洛尼卡(今萨洛尼卡)。他的注意力曾特别地转向埃涅阿斯的城市特洛伊。据传说,是埃涅阿斯曾在意大利的拉丁姆为罗马国家奠基。君士坦丁大帝曾亲自出发去历史名城特洛伊,亲自划定了拟建城市的城区疆界。

据5世纪的基督教作家索佐门(Sozomen)记载,当特洛伊城门竣工之际,上帝在一天夜里向君士坦丁托梦,要他为自己的首都另选城址。此后,君士坦丁选定了拜占庭。甚至在一个世纪之后,当旅行者航行至特洛伊近海时,还可以见到君士坦丁开始进行的未完成建筑

“新罗马“:君士坦丁堡

当时的拜占庭尚未完全从塞普提米乌斯·塞维鲁造成的严重打击中恢复元气,仅仅还是一个村庄,只占有伸入马尔马拉海的岬角之一部分。323年,君士坦丁决定兴建新都,325年,主要建筑的营建工程开始进行。

据基督教传说,当君士坦丁皇帝手持长矛圈定城界时,其廷臣为预期划定的首都范围而震惊,遂问:“我们的主啊,您还要走多久?”皇帝答:“我将继续前行,直至在我前面的引路者停止。”这就是说有某种神力在引导着他。

为了建都,皇帝从各地征调劳力与建筑材料。罗马、雅典、亚历山大、以弗所及安条克的异教遗物皆用于美化新都。有40000名哥特士兵,即所谓“同盟军”(foederati),参加了营建工程。为了吸引大批居民,皇帝赐予新都以许多商业和金融特权。330年春,新都的营建工作进展顺利,君士坦丁认为已可以正式启用为新都了。

330年5月11日,新都正式启用,随之而来的是持续40天的庆祝活动。是年,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堡于异教的拜占庭城址上屹立。

虽然人们难以估计君士坦丁时期这一新都的规模,但肯定远远大于原拜占庭城的范围。关于4世纪君士坦丁堡的人口,人们也没有准确的记载,仅能估计到它可能多于20万人。为了抵抗来自陆地的敌人,君士坦丁修建了由金角湾到马尔马拉海的城墙。几年之后,古代的拜占庭已成为一个世界帝国的都城,被称为“君士坦丁之城”,即“君士坦丁堡”。首都采用了罗马的市政体制、被划为14个区(即政区),其中的两个区位于城墙之外。

但君士坦丁时期的遗迹几乎无一留存至今。然而,可上溯至君士坦丁时期的圣伊林娜教堂(它在查士丁尼大帝及利奥三世时期曾两次重建)仍然存在。著名的取自德尔斐(公元前5世纪)的小蛇柱——原为纪念普拉提亚战役而建——被君士坦丁移至新都,置于竞技场内,现虽有破损,但依然存在。

拜占庭文化的起点

君士坦丁以其天才的洞察力认识到君士坦丁堡的地理位置在政治、经济及文化上的优势。在政治上,君士坦丁堡或通常所称的“新罗马”,在抵御外敌方面有特别的优势。海上进攻是不可能的,在陆地上则有城墙防卫。

在经济上,君士坦丁堡控制了与爱琴海和地中海的全部贸易,因而必然会成为欧洲与亚洲的贸易中介地。

最后,在文化上,君士坦丁堡的最大优势是靠近希腊化文化的最重要的中心,这种希腊化的文化在基督教的影响下,发展成为新的“基督教-希腊-罗马”或“拜占庭”的文化。Th.I.乌斯宾斯基写道:

为新都选择城址、建设君士坦丁堡,并创建了一个世界历史名城,是君士坦丁的政治和统治天才的不可磨灭的成就之一。君士坦丁对世界的贡献并不在于他的宗教容忍敕令,即使他没有那样做,他的直接继承者也会被迫承认基督教的胜利地位,而这种历史的延缓对基督教毫无损害。但是,由于君士坦丁永久地把世界的首都迁至君士坦丁堡,他就拯救了古代文化并为基督教的传播创造了一个有利的环境。

君士坦丁大帝时期之后,君士坦丁堡即成为帝国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

【以上节选自《拜占庭帝国史》】

《拜占庭帝国史》

20世纪拜占庭研究的经典之作

对初学者十分友好的入门级史书

超越了吉本的“兴衰”论

拜占庭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

国祚绵延上千年的拜占庭帝国(395-1453年),即东罗马帝国,坐落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极盛时还包括意大利、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和北非地中海沿岸,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作为罗马帝国继承者的拜占庭帝国,不仅经济繁荣,国力兴盛,也在科技艺术方面超越了周围国家,与同时期文化衰落、政教冲突不断、知识教育被僧侣垄断的中世纪西欧相比,拜占庭帝国可以说是东方土地上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

延伸阅读:

1、《罗马史》

讲述罗马如何从一座城成长为一个帝国的故事

作者特奥多尔·蒙森耗费三十余年心血

本书于190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

“今世最伟大的纂史巨匠,此点于其巨著《罗马史》中表露无遗。”

《罗马史》自罗马起源写起,至公元前46年塔普斯会战停笔,可谓罗马王政与贵族共和国的断代史。本书详尽叙述了自远古至共和国末期将近1000多年的罗马历史,阐述了罗马从偏于一隅的弹丸小国如何一步步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国家的过程及其原因,并指出了罗马在日渐强盛中已经蕴含衰亡的种子。本书视野开阔,论证严密,在涉及这一古代时期的各个领域都达到了百科全书式的广度。作品文笔洗练,叙事生动,富于戏剧性,人物形象鲜明,达到了历史性和文学性的完美结合。

精彩选段

庞培既头脑简单,又那么迅速而容易地侥幸上攀荣华的绝顶,不免感觉眩晕。仿佛他要与最富诗意的英雄角色媲美,以嘲笑他自己干燥无诗意的性格,他始自比亚历山大大帝,自命为世界无双的人,不当仅为罗马五百元老之一。 恺撒曾身经变化无常的祸福,已知命运之神有时对她的宠儿也喜欢抽身而去,意在使他们以百折不回的精神再把她感动回来,庞培则迄今只知命运之神为一常在的神,她一旦离开,他便对自己和她都断绝希望;并且在恺撒的伟大心性中,绝望只能发展出日益雄健的精力,而庞培的渺小心灵在同一压力之下却陷入深不见底的颓丧。

2、《古代罗马帝国》

一本了解古代罗马社会与文化的入门读物

本书讲述了古代罗马帝国的历史、社会与文化生活。书中概述了罗马从一个小村庄成长为共和国的历程、促使恺撒走向独裁的政治和社会力量、罗马最终衰亡的原因以及帝国消亡之后的政治格局。罗马奠定了当代西方世界许多制度和思想的基础,而罗马的水渠直到今天仍然为现代罗马带来新鲜的饮用水。

精彩选段:

罗马人有句拉丁谚语叫“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样的观念一度曾是事实,因为所有的交通要道均始于罗马城中心,一如辐条从车轮的中央向四周延伸一样。此话还表明,罗马是帝国的中心,所有重大决策都在此制定。今天,这句谚语被用来说明,不同的道路可以指向同一个目标,或曰,“殊途同归”。 恺撒戏剧性而血腥的死亡可能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政治谋杀。谋杀的策划者之一,马可·布鲁图斯,是恺撒的友人。苏埃托尼乌斯在《罗马十二帝王传》中写道:“就这样,恺撒身中23刀,一言未发但发出一声痛苦的呻吟,遭第一击时——有人讲述说此时马可·布鲁图斯袭击了他,他以希腊语说:‘你也这样吗,我的儿?’ ”在戏剧《尤里乌斯·恺撒》中,莎士比亚将恺撒的临终遗言写作拉丁语,“Et tu,Brute?”(你也这样吗,布鲁图斯?)今天,当觉得被某位可信任的人欺骗时,这个拉丁文短语仍不时被人们使用。

3、《探寻古罗马文明》

一本关于古罗马的百科全书式的工具书

是读者深入了解古代罗马文明的窗口

本书旨在为罗马历史和考古专业的学生及爱好者提供一种简便的参考工具,作者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后5世纪的各个方面,活泼又不失严谨讲述了罗马社会是如何在政治、军事、宗教、建筑、文学、艺术等方面影响中世纪、文艺复兴及以后的欧洲的。书中有十余幅古罗马地图,比较直观地说明了罗马版图从最强盛时期经过拜占庭时期到最后西方战胜罗马的过程。这最能说明罗马帝国的兴衰,也是世界文明发展的一个最引人入胜的部分。

本书按照主题而未以时间为序划分章节,目的是以与读者对各个专题的理解,不过索引(即“词汇译名对照”)十分全面,便于查找个别词汇。

精彩选段:

公元1世纪的剑仍状似匕首,并带有类似早期西班牙剑的长而渐细的尖;刀刃长0.5到0.55米。该世纪后期出现了一种新型剑,双刃笔直且平行,尖端稍短。它与西班牙剑并无关联,但仍称为“西班牙剑”。刀刃长0.45到0.55米。公元2世纪后期到公元3世纪初期,"spatha"——长约0.7米的剑——逐渐取代“短剑”;公元3世纪末,在军团兵中得到广泛应用。(节选自“武器与装备”部分——剑) 儿童玩具的范围非常广泛,有木制或骨制的玩偶,但我们无法知晓它们是给男孩还是女孩玩的。在艺术品中,有些关于儿童活动的证据,但实际上,儿童玩具在帝国以前的公共和私人艺术品中没有任何位置。

4、《恺撒评传》

罗马帝国的“祖国之父”

“我来,我见,我征服”

拥趸者认为,他是罗马所产唯一不二、上古世界所产最末的创造天才,让历史学家都默然的千载一遇的完人。政敌和阴谋论者说,他是摧毁了共和国的人,不仅仅是暴君和篡位者,还是一个阴险毒辣的祸害人物。我们如何在史家笔下准确地发现恺撒真实的形象?如何从他传世的征战手记中找到杀伐决断的关键所在这本书里,也许会有答案。

精彩选段:

海盗好像向恺撒勒索二十塔兰特,而恺撒本人却把这笔赎金增加到五十塔兰特;此外,在他本人被海盗绑架期间,他竟破事海盗听他朗诵他自己写作的诗词和演说,而在他躺下休息时,他不许人们喧哗。在自己获释之后,他追及并捕捉了海盗,然后下令把他们全部钉死在十字架上。

5、《罗马革命》

一本罗马时代的“权力的游戏”

带你了解罗马如何由共和国走向帝国

本书是20世纪西方这位最有影响的罗马史学家塞姆的著作。在《罗马革命》中,塞姆从不触及当事人的政治立场和社会基础,所描绘的,是少数显贵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进行的纵横捭阖的交易,精心的算计和无情的搏杀。塞姆对显贵们操纵政治手腕淋漓尽致的细致分析,也让西方历史中两个伟大的人物——恺撒和奥古斯都——失去了许多光辉,彻底变成了精明的政客而非公正的政治家与伟人。

精彩选段:

奥古斯都的同时代人并没有被欺骗。共和国机构的完美复兴、名不副实的头衔的采用、权威定义的变更,所有这一切不曾改变权力的来源与现实的存在。然而,隐藏于面纱之后的统治却十分有效。 最初,国王们统治着罗马;到了最后,仿佛命中注定,罗马又回归了君主制。王权带来了和谐。在历次内战期间,每个派别、每个领袖都宣称自己在同时捍卫自由和和平。但这两个概念是不能彼此共存的。当和平真正到来的时候,那是专制统治之下的和平。“和平将随主宰一同到来”。

6、《奥古斯都》

共和传统之下的最后一个罗马人

帝制之下第一位罗马皇帝

“我接受了一座用砖建造的罗马城,

却留下一座大理石的城。”

盖乌斯·屋大维,罗马独裁者恺撒的甥孙(即恺撒外甥女的儿子)和继承人,公元前二十七年为罗马元老院尊为奥古斯都的那个人,他在古罗马历史上,占据了一个承先启后的位置。奥古斯都继承了恺撒的遗产,将罗马实际上从共和国变为了帝国,本书以严格选择的史料为依据,用流畅的文笔论述奥古斯都的生平和事业,着重论述他在恺撒去世后,先后击败主要对手,掌握统治大权,极力维护帝国的和平与稳定,创立元首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精彩选段:

说来也奇怪,奥古斯都这样一位不世出的英雄虽然开创了一代治世,但他本人却说不上有什么专长。他不是军事家、战略家;他研究过哲学,但不是哲学家,没有什么完整的哲学理论,更不好玄思空想;他学过修辞学,但他不是雄辩的演说家,而毋宁说是一位寡言少语的人;他热爱文学艺术,自己也能写诗,却没有留下任何动人的诗篇。

7、《罗马十二帝王传》

一本书带你了解1世纪的罗马诸帝

一本书将被尊奉为神的罗马皇帝拉回人间

本书记载了有关罗马帝国最初的12个元首的生平事迹。其中包括朱里乌斯传、奥古斯都传、提比略传、卡里古拉传、克劳狄传、尼禄传、伽尔巴传、奥托传、提图斯传和图密善传等。本书提供了有关罗马帝国丰富的史料,并包括帝王们的日常政治活动、私人生活、奇闻轶事等。

精彩选段:

由于把火熄灭了,他迷了路,走了不少时间,至黎明,终于找到向导,步行至小路,走出迷途。在这里,他停了一会儿反复考虑,应该如何行动。他转身对身边的人说:“现在我们仍然可以往回走,但是,一旦我们过了桥,一切将决定于武器。”(神圣的朱里乌斯传) 他认为没有什么比仓促和轻率对于一个训练有素的将军更不相称的了。因此,他的口头禅是:“欲速则不达”,“作为一个将军,谨慎比勇猛更重要”,以及“事情做得好才谈得上快”。他常说,不应该不顾条件地开始一次战斗或一场战争,除非胜利的希望大大超过失败的可能;他把因小利而冒大风险比作用金钩钓鱼;如果鱼钩被拽掉,任何捕获也弥补不了这一损失。(神圣的奥古斯都传) 他认为,利用财富和金钱的唯一方法是挥霍。他称那些精打细算的人为寒酸的守财奴,在他看来,只有那些挥金如土,肆意妄为之徒才是堂而皇之的正人君子。他赞美和欣赏自己的叔父盖乌斯,因为后者在短期内把提比略留给自己的大量遗产挥霍净光。(尼禄传)

8、《罗马帝国衰亡史》

与《国富论》同年问世

了解罗马如何衰落的不二之选

正史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罗马帝国及其衰亡的过程,直到今天,仍可说是欧洲及近东地区最重大之厉害时间,而对于这一事件进程描述之完美,任何书籍亦无法与吉本此作相比。无人不知,此书乃无与伦比之博学多识与无可匹敌之文学技巧的巧妙结合。

——D.M.洛

这部书从公元1世纪,奥古斯都立为罗马皇帝,将罗马共和国变为罗马帝国写起,直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沦陷——东罗马帝国灭亡。本书详细地讲述了帝国在哲学皇帝马可·奥勒留死后面对的内乱、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进行的改革、几次大规模的入侵、帝国在西部的终结、意大利概况、查士丁尼的时代、神学的影响、伊斯兰教的来临、东部帝国的衰亡、十字军东征、罗马帝国的终结、中世纪的罗马和文艺复兴的曙光等内容。系统地阐述了罗马帝国如何从盛极一时到被历史的车轮碾成齑粉。

精彩选段:

如果让一个人说出,在世界历史的什么时代人类过着最为幸福、繁荣的生活,他定会毫不犹豫地说,那是从图密善去世到康茂德几位的那段时间。那时广袤的罗马帝国按照仁政和明智的原则完全处在专制权力的统治之下。 一篇罗马帝王的年表所能展示的一幅有关人性的鲜明而多变的凸显,是我们在现代史中那些性格复杂和难以捉摸的人物身上根本无法见到的。在那些君王的行为中,我们可以探寻出最极端的邪恶和最高尚的美德;可以看到我们的同类中的最完美的高尚品德和最下流的堕落行径。

9、《神圣罗马帝国》

从公元2世纪日耳曼人向罗马帝国迁徙

到1871年德意志帝国统一大业完成

这个国家过去称为神圣罗马帝国,现在还是这样称呼,但它既不是神圣的,也不是罗马的,更不是什么帝国。

——伏尔泰《风俗论》第七十章

本书主要论述了神圣罗马帝国将近千年的历史,但正如作者所说,他的目的不是要撰写一本叙述性的历史著作,不是要为曾经包括在神圣罗帝国版图之内的德意志和意大利撰写历史,而是要将这个帝国当作一种体制或体系来加以剖析。因而,与人们通常理解的不同,作者把神圣罗马帝国的开端定为公元800年查理大帝在罗马加冕之年。在他看来,这是一件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大事,无此则“世界历史将会是另一种样子”。那么,这一体制或体系如何形成的,作者认为,它是那些业已过时的宗教信仰和历史相糅合的畸形产物,就是说是在基督教和罗马帝国古老传统的影响之下形成的。

精彩选段:

神圣罗马帝国的名称是经过几个世纪逐步形成的:帝国的创始人奥托一世仅沿袭了查理大帝的奥古斯都称号;其子奥托二世始称“罗马皇帝”;奥托一世的玄外孙康拉德二世在成为皇帝后,国号始称“罗马帝国”;而在12世纪中旬,红胡子腓特烈一世将国号定为“神圣帝国”,自此之后两号合一,遂称“神圣罗马帝国”。

10、《拜占庭帝国史》

国内首部研究拜占廷帝国史的专著

本书采用同时与专题史相结合的方法,按王朝成立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君士坦丁时代、查士丁尼时代、伊拉克略时代、毁坏圣象时代、马其顿王朝的统治,以及帝国衰落与十字军运动、尼西亚流亡政府、拜占庭末代王朝与灭亡等,从而较为全面阐释了拜占庭帝国的产生、发展及影响。

精彩选段:

324年、君士坦丁一世发布命令兴建“新罗马”,并任命重臣驻守进行建筑工程的准备工作。……次年,建筑工程正式开工。君士坦丁一世对这项工程极为重视,他亲自跑马勘测、圈定城市界标。当时,他的随从官员对他确定的城市的巨大面积感到惊讶,疑惑不解地问道:“我的陛下,您将继续往前走多远?”他回答说:“我要继续走下去,直到在我面前引路的神认为合适停下为止。” 我的皇帝陛下,你可以为自救离开。喏!大海就在那边,船只也已准备起航,您也有足够的盘缠。但,我要留下!我认为凡穿上帝王紫袍的人就再也不应把它脱下,当人们不再称呼我皇后时我就不会苟且偷生。我喜欢那句老话:紫绸可做最好的衣服。——塞奥多拉,查士丁尼大帝的皇后

11.《希腊与罗马:过去与现在》

古代史专家晏绍祥19篇学术随笔集

7篇涉及古典世界的历史与传统

10篇收入对今人有关古典世界著述的评介

2篇说明译作对中国认识古典世界的重要意义

古典传统的影响

在21世纪的新语境中“再度复活”

将来人类遇到的新问题

仍能从古典世界中发现类似先例

Hash:26ae35da0e5617e7472611282a8f5b81473d4ad0

声明:此文由 商务印书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