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观展,带您回顾经典|铜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作品展

疫情当前

为避免人员聚集引发交叉感染

傩博闭馆时间持续延长

贴心的小编想到您是不是剧荒了

现特别推出“ 抗击疫情 网上观展” 的系列专题

给大家推送傩博历年的精彩展览

前言

铜仁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各族人民留下了众多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全市各族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瑰宝。铜仁29个民族因文化个性脉承千年。为华夏优秀一簇。现今社会发展神速,保护与传承已成历史重任,我们必义不容辞,发扬光大。借此影展,旨在保护、传承、发展、繁荣优秀的传统文化。

此影展选出近100幅(组)图片,其间多涵盖铜仁市被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珍品,或“玉屏箫笛”、或“傩戏”、或“土家花灯”......精彩纷呈,无一不折射了铜仁市各民族的历史、生活、文化、艺术。是一次丰富的文化视角盛宴。

起源于远古的驱鬼逐疫仪式,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现象,傩活动可追溯到殷商时代。傩戏,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经历了两三千年历史的积淀和衍化,傩,有的发展为傩戏艺术,有的仍停留在祭仪阶段。人们今天看到的傩,就其内容和形式来讲,乃是夹杂着巫、儒、道、释的混合物。

仙人合竹

是傩技中的一种。是傩法师为调解家庭夫妻不合所施的一种法术,旨在求得家庭美满。傩法师将一根小竹一分为二,夫妻各占一头,手持两竹各放腰间,保持平衡。傩法师手执师刀排带施法,两竹在傩法师的口语指挥下时而合拢时而又分开,最后恢复原状,表示仪式完成,施法成功

傩技:《口含香火》

傩文化由傩祭、傩戏和傩技组成,傩技中有很多绝技绝活,场面惊心动魄。图为傩技师表演口含燃烧的香火。

傩技:踩铧口

踩铧口一说,是傈僳族贡奉神灵,以求得神灵保佑的一种仪式,相传是我们的祖先为纪念明朝兵部尚书王骥将军,王骥三征麓川回朝后被奸臣所害。开始是由勇士中的“戛头”(歌舞活动中的头领)领着一排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子跟着合唱一支祝福歌,边唱踩着整齐的步子舞蹈,并赤脚从通红的炭火上踩过,而丝毫未伤。现演变为烧红的铁犁上走过,表演了傩师的超高技艺。

苗族绝技:走大刀

傩祭

是驱鬼逐疫的一种傩仪形式,主要表现为冲傩、还愿。如有人生病,家有不顺,不孕不育等现象,事主家就请端公举行傩祭活动。活动十分隆重,少则三天,多则十天半月,仪式大体分四个阶段,第一开坛第二开洞,第三和坛催愿,第四为勾愿送神。

傩祭

傩戏剧目剧照

傩面具雕刻

傩戏、法书手抄本

傩传人都要熟记科仪本中的内容,掌握傩坛仪轨,熟悉文疏抄写格式;图为傩传人的部分手抄本。

阳戏

漾头阳戏源于明初年,为明南征云南时随军带入,由于大量屯军和眷属远离家乡,对故土、亲人怀着深深的眷念之情。于是,用家乡的各种祭祀、习俗来保持心态的平衡和寄托对故土亲人的相思,阳戏就这样在这块土地上流传至今。

铜仁中南古城

位于铜仁市中心地带,总占地面积36685平方米,古民居建筑总面积25544平方米,是铜仁市仅存的足以反映古城风貌的原生历史街区,是铜仁市独有的民族文化资源古建筑以南北走向的中山路为中轴线,分列于路的两侧,再以东西向的无数条巷道连成一体,望楼、宗祠、民居、店铺、巷道、城墙、码头渐次排开,建筑数量多,种类齐全。

铜仁川主宫

川主宫又名川主庙,系四川会馆,位于铜仁市大江北路452号江宗门外两江(源于梵净山大、小江),交汇处之西岸,与铜岩上的跨鳌亭相峙。总平面呈“凸字形”,坐西向东,占地面积4308㎡,建筑面积866㎡。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依势而建,建筑由东向西依次踏步、牌楼大门、戏楼、天井、南北厢房、正殿、为二进高烽火墙维护四合院式建筑,后殿仅存遗址。

川主宫是铜仁市内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1982年5月铜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2月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作为东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舍土家民族文化村

坐落在神秘的梵净山脚,风景如画的太平河畔。云舍土家族为辰水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而今特点和独到之处就是,通过历史演变,土家先民与其他民族先民交往、融合,通过联姻,但仍保留着自己民族遗传,遗留的民族风俗,这里是中国家族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再现,被称为“中国土家第一村”。

茶园山

又“徐福山庄”,坐落在六龙山腹地,距铜仁城10余公里,是秦朝徐福后裔居住生息之地,是一座集山水风光,历史文化于一体的古文化山庄。茶园山庄徐福系2000多年前秦朝有名方士,祖居今江苏榆赣徐福村,后一支迁至江西临川青泥,历12代,又分支于明嘉靖年间迁至铜仁。到铜仁第四代(徐福第59代)徐以暹(1606年~1699年)参与南明反清政权失败后,为躲避清朝诛 逃到铜仁六龙山脉深处开辟庄园,并以其官名称之为“察院山庄”,徐从此不问世事,诗礼传家。因其优美的自然风光,该庄园于2011年入选 贵州30个最具魅力的民族村寨。

吊脚楼

是苗、侗、土家等民族的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其后半部分建于倾斜度较大的山坡上,前半部分以木支撑,形成吊脚柱,故称之为“吊脚楼”。吊脚楼分为半吊脚和全吊脚两种形式,一般有三层:上层储谷,中层住人,下层堆放杂物或关畜生。

大湾苗族古寨

位于松桃自治县盘信镇,为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古寨内有住户158户,人口630余人。是湘黔边境苗族传统建筑保持较好的村寨,也是苗族传统文化传承较为完整的村寨之一。2012年贵州省民委将大湾作为全省创建民族团结示范村试点。

扶阳故城

2001年2月,德江县发现“古城”遗址。该遗址位于合兴乡旋厂铺村,距县城47公里,东与思南交接,南与凤岗毗邻。据省地文物专家考证,遗址规模宏大,设施完备,有馆舍,衙署、城池、兵营、练兵场、哨亭、集市、马场、马道子、监狱、刑场、园林、戏台,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加上永盛寺、书院、惜字亭、古墓群等共计22.8万平方米。

石阡府文庙

石阡县文庙位于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汤山镇东五峰山麓,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3),清乾隆五十年(1875)补修。坐东向西,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58平方米。

石阡万寿宫

始建于明末,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重修,雍正十三年(1735)至乾隆三年(1738)重修,乾隆二十七年(1762)至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修。嘉庆至道光年间(1796—1850年)将原坐北向南的建筑,改为坐东向西,大门朝向仍然向南。咸同年间毁于兵燹。同治九年(1870)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的38年间陆续进行修复成为现规模。由西向东渐次升高,占地面积2900余平方米,为二进院落,高封火山墙四合院式建筑,从正门进入院落,建筑由东、西两部分组成,西部为戏楼及长廊(厢房);东部则由三路建筑组成,即北路的紫云宫,中路的过厅,正殿;南路的圣帝宫;形成了院中带院、宫中套宫、墙内有墙,较为独特的平面结构形式。该组建筑群布局严谨、结构巧妙,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地方特点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色。

思南府文庙

位于贵州省思南县城文化街北段西侧。府文庙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建成至清嘉庆十二年(1807)重修,其间先后进行了八次修葺、增建、重修等。平面上呈长方形,东西长158.32米,南北宽46.58米,依山就势,坐西向东,占地面积7374.54平方米,建筑面积2103.67平方米。现存建筑由西往东依次是为礼门、义路、宫墙、泮池、棂星门、大成门、两厢、大成殿、崇圣祠、追封殿。高大封火墙围护。穿斗、抬梁混合式,分别有歇山、硬山小青瓦结构。

思南万寿宫

位于思南县中山街南端西侧,始建于明初,具体年代不详,直明正德五年(1510)被洪水淹没后,到清嘉庆六年(1801)的290多年间先后五次修葺、增建、扩建、重建成现规模,并更名为万寿宫,平面呈长方形,坐西向东,依山就势,东西长110米,南北宽38.9米,占地面积4285平方米,建筑面积1285平方米,建筑由西向东依次为山门、牌坊、戏楼、厢楼、两厢、抱厦、正殿。整组建筑同一轴线上高差达18米,高低错落,层次分明。戏楼为歇山顶青铜瓦屋面,正殿、抱厦为硬山顶小青瓦屋面。穿斗抬梁式混合结构。

来源:贵州傩文化博物馆 王钰莹

主 编:李 莉

审 核:吴雪萍

编 辑:李 敏

Hash:d91d9f2d94d1ac8f9c6d4ca2c8ba9a043927d940

声明:此文由 江口文化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