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这个不起眼的古村出了个大清统一台湾第一人!如今整体拆迁,留下太多记忆!

关注我们

作者丨青云

马山入北一处水乡村落名曰:姚家埭,村落中大多都姓姚,为村庄第一大姓。村中以“井”字型的小河分隔而成,庙桥横跨与两岸之间,漆黑发亮的石桥梁和绳纹的石台阶诉说着岁月沧桑和厚重......

沿着庙桥下小巷一直向北,来到姚启圣帅府遗址——姚府,怪才姚启圣就出生于此。这个小村庄还留下许多历史遗迹......

1

“区公所”、“乡公所”所在地

历史上姚家埭

曾一度是马山的行政中心

据《绍兴县志》记载:1912年山阴、会稽统一为绍兴县,沿袭清宣统二年区划设1城、4镇67乡,名称不改。民国十七年 (1928),撤销乡镇划为15区,43里,447村;其中第二区有2里(即皋埠里、马山里)辖42村,第十四区有2里(孙端里、姚家埭里)辖25村,这里的“马山里”、“姚家埭里”,相当于现在的“乡镇”建置。

简介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并区,复村里为乡镇,全县共为10区、44镇、301乡。撒“马山里”为“马山镇”,归属第二区;撤“姚家埭里”为“姚家埭镇”,归属第十区。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初为25镇,104乡。姚家埭属“姚江乡”。

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县境解放。6月5日,绍兴县人民政府成立。民国保甲制度废除,县以下设区、乡(镇)、村,全县分9区,辖72乡镇。 马山区政府的驻地就在姚家埭,办公地就是前面提到的“俞家台门”。

02

“马山区校”、“马山中学”

姚家埭还是马山的文教中心

“ 马山区(中心)校,坐落在姚家埭小河的北岸,在‘庙桥’和‘土胜桥’中间的位置。当地姚家埭人称为‘状元台门’,校门坐北朝南,从河边的大门进去,有一块很大的道地,铺着石板。再往前有一个小花园,小花园旁边有一排房子,中间是办公室,旁边有几间教室。办公室北面是操场,操场北面是一排长长的教室,大部分教室就在这一排之中,西面是低年级,东面是高年级。操场靠近东面的地方,还有一间全玻璃的小屋(温室),里面栽着各种不知名的植物,可以提前育苗,还可以种一些热带植物,冬天也不会冻死”。曾任姚家埭小学的教师杨毛雄老人说。

他说,当时的“马山区校”是一所省重点小学,规模大约为十二班,每个年级有甲乙两班,学校的老师也是马山区内挑选出来的比较优秀的教师,像杨乃浚、冯家骅、冯兆林、魏才正等,还有刚从师范毕业的年轻教师,学校是全省31所重点小学之一, 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马山中学旧址

杨乃浚老师说,当时马山没有中学,“马山中学”就是他手上筹办的,创办于1956年,初名“绍兴县第六初级中学”。校址就是马山“区公所”搬走后的“俞家台门”,当地姚家埭人(包括直乐施人)叫做“俞栈记”的大院内。后来,马山中学扩建时,因部分土地是邻村直乐施的,所以,现在仍有人认为马山中学在直乐施,当时,都称之为“绍兴六中”。

当时的马山中学已经是一所县属中学,是设有初高中的完全中学,设施级别比周边的“孙端中学”、“斗门中学”要高一些,报考入学也相对难一点。

03

“姚家埭市”商业繁荣

店铺云集

因姚家埭曾一度成为马山区、乡的行政和文教中心,姚家埭的商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姚家埭因紧靠后海,民清时期,鲍家、宋家、俞家富商办有多处“盐灶”,至今在姚家埭和直乐施之间,留有“盐仓溇”。

未拆之前庙桥一带

另据,姚家埭老人们的回忆,新中国成立前夕和初期, 姚家埭以“庙桥”为中心,街河两岸的店铺最多时达46家,有“施德和”南货店、“林荣茂”杂货店、“倪茂兴”蜡烛店、“广和祥”国药店、“万泰”米行、“跃泰”纸扎店、“朱家”小吃酒店、“鮑洪茂”糕饼店、“俞源记”扎肉店等等,另外还有三爿豆腐店、三家茶馆,水果店、理发店、鞋匠铺、打铁铺等一应俱全。

广和祥国药

姚家埭集市,则以庙道地为中心沿河展开,早上是蔬菜、早点、猪、羊肉摊为主,农户把自家新鲜的蔬菜挑到这里来卖,换取油盐酱醋等日常用品;下午则是曹娥江上的渔民挑着捕获的新鲜海鲜,来这里交易;附近的捕鱼人家也划着小船,在河埠头叫卖,小船上设有一个养鱼的中舱,中舱上面有盖板,舱旁有小洞与河水相通,养着鲜活的鱼虾,活蹦乱跳。随挑随称,价廉物美,很受欢迎。

庙桥道地:戏台

04

大清统一台湾第一人

姚启圣出生在此

还有诸多文物古迹

庙桥

庙桥,是绍兴市级文物保护点。是明嘉靖年间(1522-1566)的古桥。位于越城区马山街道姚家埭村东南庙桥头,南北跨向,因桥北有庙(土地庙),故称“ 庙桥”。

庙桥

姚家埭土地庙

庙桥,是一座三孔石梁桥。全长14.60米,桥面宽3.60米,桥高3.20米。其桥面为四拼石梁,桥面北置2级台阶,再置四拼石梁,向北置8级台阶到北岸;桥面南也置2级台阶,也置四拼石梁,向南置7级台阶到南岸。中间两个桥墩,各为七根竖立石材支撑,竖立的条石上刻有一些荷莲图形。南北两桥台用条石错缝叠砌。该桥设计简洁,结构特别,是一座具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水乡石桥。东南桥脚边竖有2003年绍兴市文物局公布的“绍兴市文物保护点”的石碑。

庙桥石碑

据当地老人说,清末民初时期庙桥一带曾是“姚家埭市”的繁华之地,《绍兴县志》市场篇 有载: “在县北30里,近海。有商店40多家,海渔交易于此。”随着历史的变迁,现只有古老的庙桥还在,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往昔的岁月。

庙桥河沿

帅府台门遗址

帅府台门遗址是越城区文物保护点,为明清建筑。 相传,为明嘉靖年间抗倭大元帅姚启之、清康熙年间名将姚启圣故里。当地群众称为“帅府台门”。

帅府遗址

帅府台门遗址

姚家埭帅府台门,原有建筑,面宽五间,前后三进。地面大石板长达5米余,屋基高出地面三级石阶。门前有一条小河,通“帅府楼”前,人称“帅府溇”,2019年姚家埭拆迁,尚有二座残破的石库门保存。至今“帅府溇”地名尚存。2019年2月列为绍兴市越城区文物保护点。

帅府溇

状元台门

状元台门,位于姚家埭小河北岸,原“马山中心区校”位置。因已拆迁,只留一片空地,荒草凄凄。

笔者查阅《绍兴市志》“科举进士”篇目,见记载有:“状元”姚万宪。

姚万宪,生卒不详。浙江会稽人(一说上虞哨唫人)。于明朝熹宗天启五年(1625)乙丑科武举第一名。世称“武状元”。康熙二十二年(1683)的《会稽县志》卷第二十一 选举志 武甲 名单有记载:“天启五年乙丑科姚万宪状元”。

姚启圣剧照

姚启圣((1624-1683),祖籍姚家埭,乃明武状元姚万宪之族人也。据载,姚启圣其祖已迁京都,其父在京都行医,他出生在京都。姚氏明未不得志才投靠满族附族人正红旗汉军籍(辽东锦州杏山镇),该族除了出了姚万宪(明武状元)、姚启圣(清兵部尚书),还有清代进士姚启盛,顺治十二年(1655)乙未科进士。姚宝煃,嘉庆十年(1805)进士,官浙江建徳(修《建德县志》)、山阴知县,卒于山阴任内等。

俞家台门

俞家台门位于姚家埭小河北岸东首。台门主人叫“俞襄周”,又名宗渭。据村中老人说,以前只要过了澜秀桥转弯就到了。坐北朝南,门口有一块很大的道地,河边有整齐的踏道(河埠头),铺的石板宽大平整。门框是石门框,厚重的实木门,做得十分考究。进了大门是一座深深的大宅,两层的木结构房子,前后大概有三四进,每进房屋前有天井,有几进是“走马楼”,楼上有走廊相连。以大门为中轴线,一直可以望到后面的房屋。旁边还有不少厢房类的房屋,有弄堂相连,弯弯曲曲别有洞天

俞家台门,先后做过“马山区公所”、“姚江乡公所”办公驻地。1956年马山区公所搬走后,创建了“绍兴县第六中学”,即后来的“马山中学”。

姚家埭小学遗址

姚家埭小学遗址。位于马山镇姚家埭小河北岸。据村中老人说,姚家埭小学的前身是“马山区中心校”,再往前,大约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由一位姚姓族长捐出了姚氏宗祠而创立的。

姚家埭小学一带

据老人们回忆,大门朝南临河,整个校园布局呈三进,由南自北地势渐高。临河的一进是食堂、教工宿舍及乒乓球室,西侧北折一排附属房是体育器材室。中间的一进有教师办公室和音乐教室。最北一进是教室,西侧一大间是个大礼堂。一、二进之间,有一个天井,天井中有一棵老枇杷树。二、三进之间是个泥操场,教室外走廊台阶下是花圃。西侧附属房和二、三进之间又是一个大泥操场,杂草丛生。在第三进和北围墙间,这是学校的后园,也是学校地势最高点,需要拾阶而上。东半是菜地,每班都分配有养护任务。西半是一片野树林,孩子们一下课总会到那里折下树枝盘在头上躲猫猫、打野战。在姚家埭这座由祠堂改成的小学校,宽阔、野味十足的空间里,留下了许多马山、姚家埭人美好记忆。

真是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姚家埭的学校,小学:从“区校”到“乡校”到“完小”又到“幼儿园”,现在连幼儿园也拆掉了。中学:“马山中学”与“皋埠中学”合并,在城东建造了“绍兴市高级中学”,原校址成了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群英小学”。

随着姚家埭的整体拆迁,姚家埭从繁荣走向衰落,如今只留下“庙桥”、“马山中学”旧址,“帅府台门”遗址等,然而, 这里留下了太多太多“马山人”的记忆。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 史上罕见!“一城两县”格局沿袭千年:山阴、会稽的荣耀与遗憾全在此

● 拆!绍兴这个百年村庄,村民以烧砖制瓦为生!如今又传来拆迁消息!

望江楼喉口馒头、沈桂记馄纯、皋埠小烧饼...这些老字号美食才是绍兴味道!

❖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编辑 ✎ 泡沫

你有更多关于绍兴的走心好文章

欢迎投稿

一经采用,原创文章稿费奖励300元起

转载文章稿费奖励100元起

Hash:c490537d2b1482db3ba4a4efada942ca89a94f7e

声明:此文由 绍兴E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