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变!中越边境线上一个曾经的深度贫困村

巨变!中越边境线上一个曾经的深度贫困村

宁明县党委、政府,定点帮扶单位自治区民宗委协同作战下,2020年派台村全部脱贫,279户、1191人贫困村民从此有收入来源、有住房保障、有基本医疗保障、有义务教育保障、有路通村屯、有饮用水、有电用、有电视看,家庭当年人均纯收入超过国家现行扶贫标准2300元。

为了启航乡村振兴新征程、推广脱贫致富经验和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记者近日深入宁明脱贫攻坚一线进行了实地采访。

▲派台村新汪江屯广场一角。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从宁明县城驱车往南出发,一路山坡绵延、层林翠绿,车子宛如穿行在碧波荡漾的绿海之中。大约行驶了40公里,车子到达峙浪乡政府所在地,穿过峙浪街区继续往东南行驶约10公里,派台村委崭新的办公楼和醒目的指示路牌,赫然竖立在宽敞的村道左前方。

派台村是崇左市宁明县峙浪乡一个行政村,与越南边境直线距离11公里,辖9个自然屯,1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53户、2632人;随着民族之间的融合发展,这里的孩子基本上都会说壮、汉两种语言,大人之间交流基本上都是说壮话,是个典型的壮族聚居区。

为了确保派台村打赢脱贫攻坚战,定点帮扶单位自治区民宗委派出政治素质好、作风扎实、敢于担当的脱贫攻坚工作队长,挂职担任宁明县委常委、副县长,除统领全县驻村工作外,还全面负责5个定点帮扶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派台村就是其中之一。同时,选派出责任感强、甘于奉献、吃苦耐劳、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秀干部,任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引导和带领派台村党总支部、村委会班子成员开展工作。

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是“山”资源十分丰富和优质的派台村,贫困发生率却高达45%。

派台村的穷根在哪里?民宗委工作队驻村伊始,即马不停蹄地进行走访调查,经过一段时间的摸底后找到了根源。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工作队接下来的工作是狠抓“两委”班子建设,让“两委”做好火车头,发挥好带头作用。

“以前在村委办公室居然出现过赌博现象,把入党当作儿戏,哪个人际关系做得好,就给哪个入党。”村民农生(化名)对记者说。他不是贫困户,虽然没有享受到各种针对贫困户的福利,可是谈起村里的软、硬件发生巨大的变化,他由衷地对工作队和现在的村“两委”竖起了大拇指。

如今,派台村设有1个党总支部,下辖5个屯级支部,共有党员63名,是四星级村党组织,在脱贫攻坚战中,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保留完好的老宅

“要致富,先修路”

记者到访派台村时,恰巧碰到了刚刚履新的村总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农爱勤。她是派台村的村医,是上届的支部委员,见证了派台实实在在的变化。

“工作队刚来的时候村委连一个正规的厕所都没有,连一道围墙也没有。”她在村委办公室接受记者采访时言辞凿凿地说。“现在村委办公楼是重新扩建翻修过的,比以前宽敞多了。以前外地人到派台,村部在哪里都找不到,现在只要你路过,村委办公楼和醒目的路牌就出现在你眼前。”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一句发展经济的至理名言。宁明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为了确保全县整体脱贫摘帽,多年来该县党委、政府大力开展通村通屯道路建设。截至2015年底,派台村除了那除屯尚未完成通屯道路硬化,其余8个屯已经修好通屯的水泥道路。

然而,受到客观原因限制,派台村的产业路和屯巷道路硬化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尚有7个村屯的巷道没有进行硬化,修筑产业路更无从说起。

完成“两委”班子建设后,工作队把工作重点放在屯道硬化和产业路建设上。他们积极争取民族发展专项资金和定点帮扶单位资金扶持,在5年的时间里,先后争取到各项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道路硬化建设,其中松树砂仁产业路大约占去一半的比例。

除了在道路硬化方面大量投入资金,亮化工程、村容村貌、景观绿化、清洁乡村、文化建设等方面也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如今的派台村,整洁舒适、美观靓丽,葱郁碧绿,花香鸟语,信步穿梭在村屯之间,令人感到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掩映树下的楼房

因地制宜,因人施策

派台村区域面积25平方公里,拥有1013亩耕地和2.53万亩山林,传统经济来源是松油(松脂)和砂仁,素有“砂仁之乡”的美誉。

面对着贫困发生率高达45%、全村653户中就有279户贫困户的现实,工作队深入调查研究后,决定因地制宜引导当地群众发展传统种植业,把中药砂仁的种植和松油(松脂)产业做大做强。

如今,派台全村种植松树2万多亩,砂仁面积8000多亩,这两项已经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除了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工作队还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人施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就业和创业帮扶,让他们能够发挥各自的长处,从而达到脱贫摘帽的目的。

黎雄海是新驮陵屯会写古体诗的一位“文化人”,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主要经济收入来自在屯里开小卖部兼帮别人砍树。因为对以前村“两委”某些人的一些作为看不惯,所以在脱贫攻坚工作队驻村开展工作后表现出抵触的情绪。首批工作队获悉后,登门拜访,和他促膝谈心,经常与他交往、交流,最终得到他的认可。

鉴于黎雄海的个人特点,工作队建议他到镇上学习摩托车修理技术,他欣然接受了建议。摩托修理学满1年后,他在峙浪乡正街上租下1栋3层的沿街铺面,开设1家摩托车维修专营店,现月收入1万元左右。

记者:“就你一个人干,老婆呢?”

黎雄海:“老婆上班去了。”

记者:“在哪里上的班?”

黎雄海:“在街上的一个超市。”

记者:“几个孩子?”

黎雄海:“只有1个男孩,目前在乡中学就读初中。”

记者:“你现在发大财了,未来有什么计划?”

黎雄海:“计划到南宁买房,为孩子的未来做打算。”

正当记者与黎雄海热聊的时候,同村浦龙屯的村民黄伯巨走进来,他也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为种砂仁脱贫摘帽了。

记者:“你一年收入大概有多少?”

黄伯巨:“我家种砂仁年收入有5万多元,还有松油收入,每年也有3万多元。”

记者:“今天怎么有时间来逛街?”

黄伯巨:“我们天气好就上山割油(松脂),下雨天就留在家跟朋友聚餐喝酒,今天我上街买菜。”

像黎雄海、黄伯巨这样的脱贫户在派台村并不是个案,它说明了一个道理:脱贫攻坚要因人施策。

示范带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派台村的经济能人比较多,往往是一个带动另一个,这些经济能人既带动创业,也带来就业,在脱贫攻坚战上立下汗马功劳。

那除屯贫困户祝培远,因为养蜂,不但成功脱贫,还成了致富带头人,目前在峙浪街上买地建起了1栋3层的楼房。经过两次探访后,记者终于见到祝培远本人。

记者:“听你老婆说,你去做建筑零工了?”

祝培远:“是的。蜜蜂也养,砂仁也种,零工也打。”

记者:“养蜂不用管理吗?”

祝培远:“野生放养,不用管理,把蜂箱做好了,蜜蜂自己会进来做巢酿蜜,一年半载后开箱就得到30斤左右的蜂蜜。”

记者:“你总共有多少箱蜜蜂?年收入大概多少?”

祝培远:“目前有70箱,一般每斤售卖60元,每年收入差不多10万元。”

祝培远告诉记者,他以前是屯里的贫困户,工作队驻村后鼓励他利用本地森林资源养蜂致富。开始他很担心,一怕没有本钱投资,二怕蜂蜜卖不出去白白亏本。工作队员了解到他的顾虑后,打消他的思想顾虑,并承诺没本钱就帮贷款,怕卖不出就帮他销售,让他放心就是。在工作队的帮助下,祝培远到邻近的村屯向养蜂专业户学习养蜂技术,学成后工作队帮他争取到3年无息贷款5万元,定制了200个蜂箱,开启了人生的养蜂生涯。等到蜂蜜批产期,工作队首先通过朋友圈帮助售卖,接下来通过电商平台推销,熟门熟路后由祝培远自己销售。

村头的水车

记者:“5万元贷款还清了吗?”

祝培远:“早还清了。以前信用社怕我还不了贷款,现在他们反过来求我贷款,我连忙说不要了!”

通过祝培远的带动,那除屯和派台村其他屯村民也加入养蜂行列,带动了派台村贫困户脱贫摘帽。

除了养蜂,祝培远还发展林下经济,种砂仁年收入几万元。目前他儿子在广东打工,女儿已经出嫁了,一家人家境殷实,生活富足。

“在一次红十字会募捐活动中,我捐了1000元,比乡党委书记捐的还多。书记就对我说,老祝,你捐的比我还要多啊!我对书记说,我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啊!”谈起脱贫致富,祝培远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采访进入尾声的时候,他说:“走,我请你们到饭馆吃饭!”见记者一脸犹豫,他又补充说:“没事啦,现在有朋友来我都到饭馆请的!”尽管记者因为需要返程谢绝了他的盛情邀请,可是看得出来,祝培远的脸上呈现着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寂静的午间

民族团结,融合发展

歌坡节是宁明县一个传统节日,自明清开始发展至今。一般歌坡要举办3至5天,其中高潮的有一两天,是当地壮族人民与各族人民情感交流的盛大民俗活动。往往一个地方的歌坡,会引来四邻八方的山歌爱好者参加对歌,通过对歌表达情感、传达友谊、颂扬美好生活。

工作队以此为契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2019年4月24日,在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宁明县峙浪乡结合“壮族三月三”节庆活动,在该乡派台村派台屯、新旺江屯组织举办派台村2019年文化旅游歌坡节。活动当日,在公路上停放的车辆延绵两三公里,吸引了附近2万多群众前来参加,成为全县历史上参与人数最多的歌坡节。该乡通过歌坡节活动,使各族人民得到交往交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经过5年的努力,如今的派台村荣誉满墙。其中,2017年新汪江屯被评为“自治区级生态村”,并先后获得崇左市“四个好”宜居村庄示范村和自治区“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示范村荣誉称号。

Hash:ed1f83bc76002882e85f03ff830e4b48db2d118e

声明:此文由 八桂精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