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盆地的“聚宝盆”:陶寺遗址,发掘40多年惊喜不断

朱书文字扁壶(残片),出土于山西襄汾陶寺遗址

黄河中下游的城址营造始于仰韶文化时期(约公元前5000年—约公元前3000年),发现年代最早的城址是河南郑州西山遗址,其始建和使用年代约在公元前3300年—前2800年间,面积3.4万平方米。到了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000年),淮阳平粮台、登封王城岗、新密古城寨辉县孟庄、郾城郝家台等地均发现史前城址遗存,面积均在5—20万平方米之间。然而这些遗址的规模和体量无法与陶寺遗址相媲美。陶寺遗址平面呈圆角长方形,长约1800米,宽约1500米,总面积达280万平方米。这座城邑外环绕着一圈夯土城墙。黄土高原盛产直立性和吸湿性强的黄土,使得“版筑(在夹板中填入泥土夯实)”的建筑方法成为可能。高大的夯土城墙也因此成为黄河流域历史上最早的文明纪念碑。围绕陶寺的夯土城墙周长达7公里,假如以普通人寻常步行的速度(每小时4—7千米)计算,环绕城墙一周就需要一小时的时间。

在如此规模宏大的陶寺城邑之中,东北部是宫城和宫殿群所在的核心区,宫城西南近处为下层贵族居住区,宫城南部近处是仓储区,城址南部偏东是早期墓地所在。早期墓地东南单独围出一个小城作为特殊的宗教祭祀区,内发现有“观象台”遗迹和中期墓地。城址西南部为手工业作坊区,西北为普通居民居住区。这大概称得上是开创了中国早期城市规划的先河。

2010年秋季,考古学家在宫殿区东侧发现了若干窑炉,由于这些窑炉内、操作坑内的所有填土,皆过筛,未发现任何铜渣、坩埚或铸范残块,故而与铸铜无关。有一种看法认为,它们很可能是用于类似当代新疆“馕坑肉”一类烘焙肉类的特殊焖炉。用柴炭将架在窑室窑箅上的卵石加热至 600摄氏度左右,撤掉明火,把掺有佐料的泥包裹的肉块,放置在炙热的卵石上,再封上所有的窑门,利用卵石的热量,将泥包内的肉块烘焙熟。肉块的风味与口感一定非常独特与美妙。

陶寺遗址中发现的大型建筑残迹的白灰墙皮,上刻画有几何图案

在这个令“吃货”大感兴奋的发现之后,陶寺遗址考古取得了更惊人的收获。当时考古人员只确认了陶寺遗址的宫殿区,但对于宫殿区是否有城墙、城墙位置还一无所知。2012年秋的一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高江涛偶然下到沟壑的断崖下,一抬头,忽然发现断崖的断面上,土层似乎有夯土的痕迹。于是,他沿着断崖继续走了50多米,发现断面全是夯土,高度疑似城墙,随后立即进行钻探、切面解剖,确认了宫城城墙的存在。

为了弄清宫城城墙的位置和具体构造,从2013年3月开始,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与山西省考古所联合持续对宫城城墙进行了发掘,到2017年基本明确了宫城位于陶寺遗址东北部,呈长方形,东西长约470米,南北宽约270米,面积近13万平方米,由北墙、东墙、南墙、西墙组成。其规模宏大,形制规整,称得上是目前考古发现的黄河流域最早的宫城。这一宫城的发现,意味着陶寺先民意识中的“城郭之制”已经相当完备,甚至可以令人联想到了后世所说的“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可以说,陶寺遗址的考古发现,一次次地刷新了人们对于黄河流域晚期新石器文化所达到高度的认知。值得注意的是,从1978年算起,尽管已经挖掘了40年,但相对于280万平方米的陶寺城址总面积来说,目前为止只发掘了千分之五。似乎可以断言,陶寺遗址,正是这样一个未来仍旧能够不断给人以惊喜的“聚宝盆”。

来源丨今日头条

编辑丨卢 苇

Hash:184f3a6d8ee200389e4dae3783961ad904dae754

声明:此文由 掌上微襄汾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