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往事》精彩选登之 · 梁实秋│门里门外

*本文摘自《青岛往事》,作者李明。

*本书将于12月23日,在如是书店举行签售分享会,详情请见文末。

梁实秋│门里门外

◎记忆地标:大学路/常出屋斋

如果说1930年的国立青岛大学是道门槛,那么看看门里门外的人,其实很有意思。门里的人,除了新月派的同盟军,还有就是杨振声的同事、老乡,遍及要害部门。被阻挡在门外的,多是文学研究会的派系中人,如王统照、杨晦、废名。后面两个尽管有周作人和俞平伯的关系,最终也都未曾如愿。

杨振声请的会计主任,是“从小一块儿念书”的蓬莱老乡刘本钊(康甫),秘书长也是山东人,叫陈命凡(季超)。刘本钊离开北京后,携夫人董琳及子女一起到了青岛。梁实秋回忆:刘本钊“小心谨傎,恂恂君子。患严重耳聋,但亦嗜杯中物。因为耳聋关系,不易控制声音大小,拇战之时呼声特高。而对力呼声,他不甚了了,只消示意令饮,他即听命倾杯。” 刘子刘光鼎记:“我父亲叫刘康甫,教中文的,写得一笔好字。当时,我父亲在清华大学工作,后来从清华到了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当时,齐白石那些人都在艺专。然后,我父亲到青岛山东大学,当时叫青岛大学。杨振声,就是杨起的父亲,是国立青岛大学的第一任校长。我父亲跟闻一多、杨振声都是朋友。父亲跟杨振声从小一块儿念书,两人关系非常好。”

国立青岛大学一校舍

刘本钊字康甫,生于1892年,比杨振声小两岁。祖父刘贤宝教过御学,王垿为其学生之一。父刘汪浩为优等廪生,进士及第,曾为东北柳河知县。刘本钊少时秉承家学,稍长后入蓬莱新学堂,并曾执教家馆。后到北京,考入朝阳大学学习法律,1915年左右与凌霄馆主徐彬彬合办小京报。1920年赴朝鲜大学留学,1923年回国,任北洋政府外交部主事,期间主编北京蓬莱同乡会《蓬莱旬刊》。1928年夏杨振声从中山大学到北京出任清华教务长,获杨振声推荐担任清华大学会计科长,月薪300现大洋。杨振声到任国立青岛大学后受杨振声邀请离开清华到青岛,先后担任国立青岛大学的会计主任和秘书长等职。1932年杨振声辞职回北平后,刘本钊留任国立山东大学。1937年后辗转至昆明西南联大,与杨振声及女儿杨蔚、儿子杨起,以及汪和宗、萧乾等人一起住北门街蔡锷旧居,后沈从文携张兆和、张允和、张充和等也搬入。据张充和回忆,当时院中还寄养着金岳霖的一只大公鸡。杨振声俨然家长,吃饭时一大桌,杨面南而坐,刘左沈右,无人指定,却自然有序。当时傅斯年、罗常培等也常来此处吃饭、聊天。刘本钊到昆明不久担任西南联大常务委员会秘书。后西南联大设立叙永分校,杨振声担任分校主任,刘本钊父女二人也随同到四川,任分校秘书。山东大学1946年复校后受校长赵太侔邀请返回青岛,当年8月起担任山大秘书主任,期间出席历次校务会议。1949年刘本钊与丁西林一家一起离开青岛,搭船赴台。梁实秋在回忆中透露曾与刘本钊谈起1949年的撤离过程,据刘本钊说,他曾约赵太侔和刘次萧(大学训导长)一同搭船逃离青岛,但未能成行。到台湾后刘本钊受梅贻琦邀到新竹清华大学工作,直至退休。1968年在台湾逝世,终年七十六岁。

对秘书长陈命凡,梁实秋记:其“精明强干,为今甫左右手。豁起拳来,出手奇快,而且嗓音响亮,往往先声夺人,常自诩为山东老拳。关于拇战,虽小道,亦有可观。民国十五年,我在国立东南大学教书,同事中之酒友不少,与罗清生、李辉光往来较多,罗清生最精于猜拳,其术颇为简单,惟运用纯熟,则非易事。据告其诀窍在于知己知彼。默察对方惯有之路数,例如一之后常为二,二之后常为三,余类推。同时爱化自己之路数,不使对方捉摸。经此指点,我大有领悟。我与季超拇战,常为席间商潮,大致旗鼓相当,也许我略逊一筹。”

1930年7月,国立青岛大学在《申报》等报纸连续刊载招生广告。8月分别在青岛、济南招收第一年级新生153人。

暑假过后,梁实秋携全家到青岛,当上了国立青岛大学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月薪四百元。梁实秋受聘的经过平淡无奇,暑期杨振声在上海遇闻一多,通过闻识梁,即力邀两人到青岛任教。此时闻和梁已厌倦沪上喧嚣生活,欣然从命,接受国立青岛大学的一纸聘书。梁晚年回忆,到青岛后,其赁屋于鱼山路七号(现鱼山路三十三号),房主王君乃铁路局职员,以其薄薪多年积蓄成此小筑。

到了这时候,经徐志摩、胡适与杨振声的撮合,梁实秋、闻一多、方令孺、沈从文(沈已经确定来青岛,但因中原战事交通中断受阻)这个文学组合,已经让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的新月派色彩显现无疑。随后在秋天里,方令孺与陈梦家商议在《新月》之外再办一个发表诗歌的刊物。陈梦家说,“十九年的秋天,我带了令孺九姑和玮德的愿望,到上海告诉他(指徐志摩)我们再想办一个《诗刊》。他乐极了,马上发信四处收稿;他自己,在沪宁路来回的颠簸中,也写成了一首长叙事诗——爱的灵感。” 刊名最终根据方令孺建议定名《诗刊》,1931年1月出版第一期,发表了闻一多的《奇迹》和方令孺的《诗一首》。

国立青岛大学图书馆

1930年9月21日,国立青岛大学举行开学典礼,杨振声宣誓就职。杜光埙回忆:“民国十九年杨振声奉命为国立青岛大学校长后,以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之决议,先行设立文理两学院,并于同年八月招收新生,九月开课。” 文学院下分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教育三个系;理学院分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个系。全校教职员工约百人,学生近三百人。汤腾汉出任理学院院长,同时是化学系教授、系主任。汤腾汉1900年生人,印尼爪哇华侨。1917年回国求学,先后就读于南京工专机械系和天津北洋大学。1922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获化学博士学位。1930年回国,即受聘国立青岛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

三百学生中,有来自河北衡水的王弢。王弢是年9月离开北平今是中学,考入国立青岛大学外文系。王端阳在《父亲和黄敬》中记述:“青岛大学当时刚刚开办,由杨振声任校长,张道藩任教务长,并请来梁实秋任外文系主任,闻一多为文学系主任。父亲是青大招收的第一批学生之一。”

大致在进入青岛大学的当年,王弢就参与组织了学生海鸥剧社,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组织179人青岛大学学生请愿团南下南京请愿,要求抗日。请愿失败后,通过海鸥剧社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剧社先后由王弢、俞启威负责,成员有王东升、崔嵬、张福华和李云鹤等十几人。1935年12月和黄敬一起参加一二·九运动,1936年8月到东北军学兵队作地下工作,经历西安事变。1937年回冀中参加抗战,1949年随军进入天津,任文联副主席等职。著有长篇小说《幽僻的陈庄》、《腹地》、《站起来的人民》、《一二·九进行曲》、《叱咤风云》等。

杨振声在1930年的后半年,一边急三火四地找人,一边却还需要推三挡四。8月11日上午,在北京的周作人为杨晦图谋国立青岛大学教职事,致函杨振声。

周家三兄弟中,鲁迅和杨振声不睦众所周知。1929年7月鲁迅在致章廷谦的信中,刚刚对杨振声进行了讥讽:“青岛大学已开。文科主任杨振声,此君近来似已联络周启明之流矣。陈源亦已往青岛大学,还有肖景深、沈从文、易家钺之流云。”杨振声与周作人的往来多些,但似也并不密切。周作人曾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人发起文学研究会,历任国立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杨振声执教清华,曾在燕大兼职教现代文学。周作人后来的选择令辩护者找不到说词,1941年元旦其接任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成了一个叛国者。1945年12月周在北京以汉奸罪名被国民政府逮捕,押解南京受审。1946年11月6日被高等法院判处十四年徒刑。1967年5月6日病逝,享年八十二岁。

1930年8月周作人向杨振声推荐的杨晦,却也曾和杨振声一样,是个激进青年。辽宁人杨晦原名杨兴栋,1899年生,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同学有朱自清、谭平山、陈公博等,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为火烧赵家楼领导者之一。臧克家曾回忆说:“我读到参加过五四运动的别的老同志所写的火烧赵家楼、痛打卖国贼的回忆录。文章说,当年冲在前头,越墙而过的有七八个英雄人物,杨晦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可是,我与杨先生相识这么多年,未曾从他口中听到这消息。”1920年起杨晦先后在沈阳、北京、济南、天津、青岛等地任教,期间与冯至、陈翔鹤、陈炜谟等创办沉钟社。1934年春由北平前往上海,1936年6月与鲁迅、茅盾、巴金等在《作家》月刊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1941年后陆续任陕西城固西北大学重庆中央大学、上海幼专、北京大学教授。1944年4月14日晚上,杨晦曾在沙坪坝中大演讲《文艺与民主》说“文艺象一面镜子,照出生活的真相,因此文艺也是争取民主中最有效的工具”。 1952年至1966年杨晦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1955年秋其在北大中文系新生入学大会上发表言辞:“北大中文系不培养作家,想当作家的不要到这里来”,此言一出,颇受争议。其研究生吴泰昌说,先生晚年“常坐在书桌的转椅前,对来看望他的学生说:我这一辈子,没有留下什么著作,若说也做了点事,那就是在你们身上了。” 1983年5月14日,杨晦逝世。

在1930年的这个秋天,杨晦最终和国立青岛大学失之交臂。杨振声没有接受周作人推荐的原因,究竟在于杨晦自身还是另有隐情,人们难解其详。8月28日,周作人接到杨振声寄自青岛快信,知杨晦未获聘青岛大学教职。周作人当天记:“访慧修,转示金甫信。”周作人的事情没办好,接下来俞平伯遇到托传话的,干脆就不搭腔了。求到俞平伯清华园门上的,是废名。其时废名正在青岛暂居,信也是在青岛写的,请俞平伯关照杨振声以谋取国立青岛大学教职。俞未致函杨振声,两天后复函废名,劝其打消在青岛任教念头。废名因而未能通过俞平伯关系,进入国立青岛大学任教。废名与周作人关系甚好,未托周而转请俞平伯游说,大约在于周作人已经碰了一个钉子,不便再出面了。

1932年废名在《今年的暑假》中说:“前年冬去青岛,在那里住了三个月,慨然有归与之情,而且决定命余西山之居为‘常出屋斋’焉。亡友秋心君曾爱好我的斋名,与‘十字街头的塔’有同样的妙处。我细想,确是不错的。其实起名字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到许多,只是听说古有田生,十年不出屋,我则常喜欢到马路上走走,也比得上人家的开卷有得而已。” 在青岛期间,废名与周作人、俞平伯多有书信往来,还曾题名赠书闻一多。

废名本名冯文炳,生于1901年,湖北黄梅人,1917年考入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立志“把毕生的精力放在文学事业上面”。毕业后留武昌一所小学任教,期间开始与周作人交往。在周作人看来,“废名之貌奇古,其额如螳螂,声音苍哑,初见者每不知其云何……” 1922年废名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英文班,开始发表诗和小说,参加浅草社并投稿《语丝》,1925年10月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1927年张作霖下令解散北大改组京师大学堂,废名愤而退学,卜居西山,后任教成达中学。1929年在重新改组的北平大学北大学院英国文学系毕业,受聘于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任讲师。次年和冯至等创办《骆驼草》并主持编务,共出刊26期。抗日战争期间回黄梅县教小学,写就《阿赖耶识论》。1946年废名由俞平伯推荐到北大国文系当副教授,1952年调长春东北人民大学中文系任教。1967年10月7日因癌症病逝长春。

1930年9月13日,朱自清写《南行杂记》,云“我来去两次经过青岛。船停的时间虽不算少却也不算多,所以只看到青岛的一角;而我们上岸又都在白天,不曾看到青岛的夜——听说青岛夏夜的跳舞很可看,有些人是特地从上海赶来跳舞的。” 是年,还有一样东西朱自清没看到,这就是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青岛设立的饮料装瓶厂。此后,可口可乐开始在青岛流行。对青岛的夏夜来说,有美国汽水和没美国汽水,不一样。

签售会详情

青岛成长史中的生命印记

——《青岛往事》新书签售会

在一个个特定的场景里,鲜活的生命用他们的欢喜与哀愁、野心与懦弱、坚强与颓废、勤勉与慵懒,演出了一幕幕的城市人生。他们与青岛的故事,既是往昔的传奇,也是生活的轨迹。

嘉宾

李明

(本书作者、城市人文思想史研究者)

杨志军

(作家,《藏獒》小说系列作者)

钱荣荣 Sisu

(新锐艺术家)

活动时间

本周六 14:30

活动地点

如是书店大阶梯

李明《青岛往事》作者签名版现已加入预售!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购买,活动结束后陆续发货,先购先得。

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冬日,一起聊聊这座城市,听李明讲讲那些过去的传奇……

Hash:549d9b038f294870dc698ea483a8052ad60ae872

声明:此文由 如是书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