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梅县:盘活名人故居资源 焕发文化之乡魅力

夏日清晨,第一缕阳光洒落在梅县区白渡镇创乐村宋湘纪念公园公园中央的宋湘石刻雕像熠熠生辉,微风拂动花木,蝉鸣鸟叫渐起,公园里慢慢热闹了起来。

鸟瞰宋湘故居和宋湘纪念公园,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跃然眼前。

“以前这里还是一片杂乱的田地,如今不仅宋湘故居‘太史第’修葺一新,还建成了宋湘纪念公园,周围环境大变样,白天游客多了,晚上附近的村民也会过来,人气蹭蹭上涨,幸福感倍增。”说起村子的变化,今年65岁的村民宋纯光如数家珍。

新建成的宋湘纪念公园中央,宋湘石刻雕像熠熠生辉。

名人故居是一座城市历史文明的微型样本和灵魂所在,是触摸历史的“活化石”。作为原中央苏区县、文化之乡、华侨之乡,梅县区有历史文化名人89人,名人故(旧)居64处。当前,该区正围绕“规划先行、重在保护、合理利用、活态传承”的思路,加快推进名人故居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工作,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客家文化中,挖掘名人故居的时代内涵,为苏区振兴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

摸底

现有89位历史文化名人64处故(旧)居

沿着省道S223线出发,驶入位于梅县区雁洋镇雁上村的叶剑英纪念园,一座花岗岩建成的高大牌坊屹立眼前,正面用金字镌刻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剑气凌云精忠社稷叱咤风云铁马啸”,下联是“英才盖世满腹经纶匡扶政局国基安”,横批为“盛德若愚”。短短34个字,尽显叶剑英元帅的光辉一生和崇高品格。一侧的叶剑英故居内,游客们正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有序进行参观。

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梅州市委、市政府于1987年对叶剑英故居进行重新修整。1989年,叶剑英故居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处广东省东北部的梅县区是汉族客家民系聚居地,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千百年来,当地崇文重教、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客家人不断向外探索,涌现出一大批铁骨铮铮、光耀中华的名人贤士:宋有进士、抗元英雄蔡蒙吉,明有侍读学士、翰林李士淳,清有“岭南第一才子”、诗人、书法家宋湘,当代有作家雕塑家李金发……据不完全统计,百年来梅县大地诞生了229名将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出62名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和14名院士。

名人故居承载着历史和文化,镌刻着一个民族的记忆,存储着不可再生的人文生态和国家记忆中最为深刻的人与灵魂的生命遗迹,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特有的魅力,是一个国家引以为豪的文化资本。

近年来,梅县区先后制定《梅县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梅县区文物保护工作意见》《梅县区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政府、社会组织及个人在古民居、古建筑、名人故居等方面的保护管理、维修利用上的责任和义务,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保护,为切实做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和依据。

“在此基础上,我们组织专业队伍对梅县1500多年来的文化发展历程及重要人物脉络进行了系统梳理,整理出89位历史文化名人。”梅县区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3月,该区又组织专人对这些历史名人的故居进行了摸底调查,确定了64处名人故(旧)居。

这64处名人故(旧)居中,已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梅县不可移动文物的有33处。其中,叶剑英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湘故居、李金发故居、丘哲故居等6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蔡蒙吉故居肖向荣故居温鸣剑旧居等10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丘碧秀、丘铮、丘峙故居(承聚楼)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张榕轩故居、叶璧华故居等15处列入梅县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保护

多个名人故居经多方筹资修缮重焕光彩

芒种已过,仲夏将临,天气格外燥热。伴随着淡淡的柚香,步入柚林环绕的梅县区石扇镇,顿觉清凉。跟随着西南村党总支书记谢雄昌,笔者来到了罗芳伯故居纪念馆。

今年3月,罗芳伯故居被列入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外面热,快进来。”纪念馆管理人、罗芳伯第九代后裔罗国庭的妻子钟冬月介绍说,罗芳伯故居建于清代,占地约270平方米,内设5个展厅,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了罗芳伯的生平业绩和兰芳公司的历史,展示了罗芳伯及兰芳公司在坤甸遗址的照片和复制品,包括两块“雄镇华夷”“气贯九重”的匾额以及兰芳公司旗帜。

史料记载,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罗芳伯赴加里曼丹岛(旧称婆罗洲)的西部(即今印度尼西亚)闯荡,他率领以客家人为主的采金矿工,建立了具有共和国性质的兰芳公司,为客家先人闯南洋树起了一面旗帜。

“由于这座房子的建筑材料主要为泥砖和木料,经历200多年的风雨洗礼,已经残破不堪,大部分木料已经腐朽,泥砖墙面严重水蚀,部分墙体和屋面已经坍塌,不少海外华侨和学者来到都直叹可惜。”望着眼前焕然一新的故居,谢雄昌介绍起了罗芳伯故居的修葺经历。

2015年春,社会各界人士及罗芳伯后裔筹资15万余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该故居进行了全面修葺,李欣祥、高浪舟等乡贤、学者还多方收集、整理历史资料,将该故居打造成为展示罗芳伯生平的纪念馆,并成立罗芳伯故居纪念馆理事会,由其后人罗国庭、钟冬月夫妻负责纪念馆的日常管理。今年3月,该故居被列入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梅县区,与罗芳伯故居一样,修葺后重焕光彩的名人故居还有很多。

近年来,梅县区积极发动各方力量,筹集资金近3000万元对名人故居进行维修、保养。其中,争取省级资金620万元,对宋湘故居、李金发故居、世德堂等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名人故居,分批编制维修勘察设计方案,有序开展修缮工作;市、区财政投入资金720万元,对肖向荣故居进行抢修,对王维故居、卢伟良故居进行全面维修;对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可列入革命旧址的名人故居,积极争取列入梅州市革命旧址、遗址的短、中、长期修缮规划。

除此之外,该区还发动社会筹资近2000万元,全面维修了丘哲故居、黄琪翔故居、温鸣剑旧居、蔡蒙吉故居、张榕轩故居等。

然而,保护修缮名人故居是一项庞大系统的工程,资金紧缺仍是摆在这项工作面前的一大难题。业内人士指出,专业的勘测设计和施工队伍费用不菲,后续日常维护保障资金压力大。文保部门在经费上有一定的缺口,民间参与保护的意识和动力不足,名人后裔经济条件有限,给保护工作带来诸多困难。

“接下来,我们将创新资金筹措方式,运用跨界思维,争取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名人故居的保护开发利用,形成多元投入、多方努力的良好局面。”梅县区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活化

利用政策资金支持文旅融合促发展

“是岸排篁竹,逢桥有木棉。楼浓红杏雨,溪淡绿杨烟。”步入宋湘纪念公园,“岭南第一才子”宋湘笔下描绘的古韵山水画跃然眼前,三两游客正在长廊内欣赏宋湘的诗歌、书法。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宋湘故居——太史第,这座建筑建于清代康熙八年,占地面积1950平方米。它在2012年被列为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还是梅县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宋湘故居里,创乐村党支部书记、宋湘第八代后裔宋达先正在向一群来自潮州的游客介绍故居的情况。

“近几年,到宋湘故居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村里的干部们便担起了‘解说员’的责任,大家都自觉主动去了解和学习宋湘文化,游客来访时才能更好地为他们介绍。”宋达先说,该故居于1984年、1997年、2007年进行过3次维修,2016年,梅县区文化广电旅游局申请省级重点文物保护资金200万元,对故居再次进行全面修葺。

经过多次系统全面的修缮,宋湘故居重焕光彩。下一步便是探寻着力点、找到新路子,让故居“活”起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对此,梅县区已在行动。去年,白渡镇紧抓梅县区大力打造石窟河精品游线路契机,筹资250多万元,在宋湘故居外打造了占地7亩的宋湘纪念公园,全面展示宋湘六个阶段的人生经历和其在诗歌、书法、勤政廉政三个方面的突出成就。同时,在精品游览线路沿线栽种了宋湘诗作中所提及的梅花杏花、木棉花等花种,并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共建共治共享,做好宋湘故居周边房屋的外立面、屋顶铁皮瓦整治和道路两旁的绿化、亮化、美化建设。

“我们将名人故居保护与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工作相结合,围绕石窟河风光和宋湘才子文化两大要素,打造了石窟河畔建侨观景平台、菏塘木栈道、钟屋码头、罗寨码头、蔚彩停车休息区等连线连片游览节点,以‘文化+旅游’的模式,探索名人故居的活化利用之路,激活乡村发展活力。”白渡镇党委委员曹立平说。

名人故居焕新韵,文旅融合促发展。

张榕轩曾孙张洪钧筹资1200多万元重修幹荫堂,打造张榕轩纪念馆。

如宋湘故居这般得到有效活化利用的案例,在梅县区还有很多:修缮后的王维故居布展成为松源蛟花堂革命历史陈列馆;全面修缮丘哲故居,打造成为丘哲纪念馆、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农村文化俱乐部,免费开放;张榕轩曾孙张洪钧筹资1200多万元重修张榕轩故居“幹荫堂”,打造梅州以及梅州华侨在海上丝绸之路中所作出历史贡献的重要展馆……

“名人故居既是时代风雨、人世沧桑的见证,也是一种穿越时空的信物,应该格外珍视与保护。”梅县区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梅县区将成立名人故(旧)居抢救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继续对名人故居进行调查考究,充实名人故居名录,并充分利用原中央苏区的各项政策,争取更多上级资金支持。同时,将名人故居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等工作相融合,让“活”起来的名人故居,激活乡村发展活力,讲述梅县好故事,传递梅县好声音。

相关

三代人接力守业 以屋养屋续文脉

在距离梅州城区约40公里的梅县区松口镇圳头村,有一座保存完整、修葺一新的传统客家围龙屋,外观气势恢宏,内里雕梁画栋,它便是仁寿庄。

保存完好、气势恢宏的仁寿庄。

“来来来,快进来看看!”“这座围龙屋装潢用料考究,保护程度完好,你看这些镂雕屏风、彩塑书卷、墙槛壁画。”“屋名、堂号、大小门门联都是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先生所命、所撰。”……仁寿庄兴建人傅可英的外曾孙女婿钟学宏兴奋地比划着。

据其介绍,仁寿庄由旅印尼泗水侨商傅锡荣和香港南华大学侨界校董、泗水中华商会主席傅可英兄弟二人出资兴建。1926年动工,1937年落成,三堂两横一围龙一附杠布局,占地9205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

“仁寿庄后裔大多数在海外生活,围龙屋还能保存得如此完整,离不开我妻子的外婆和母亲近80年的坚守。”钟学宏说,但随着长辈日渐年迈和时间的推移,在感叹长辈守护围龙屋之不易的同时,偌大的仁寿庄该何去何从也成为他苦苦思索的难题。

酝酿多年,钟学宏决定把仁寿庄改造成民宿,通过适度的商业运作,以屋养屋,守护、保护、维护仁寿庄。“说实话,我也知道建民宿是一件亏本的事,但我没有把它当成生意,只是把它作为生活的一部分。”

为了力求“面子”和“里子”的和谐统一,通过围龙屋这个载体,呈现梅县客家人的日常家居生活和梅县客家乡村的风土人情,钟学宏没有选择聘请专业团队进行规划、设计、施工,而是自己亲自上阵,边学边干。“装修是面子,文化是里子,如果只是弄个漂亮的躯壳,没有文化支撑则没有灵魂。只有深刻理解了围龙屋的文化内涵,才能在这基础上进行改造,不破坏它原本的风貌。”

历时近3年,投资近1000万元,仁寿庄完成了改造,在全面修葺围龙屋的基础上,改造出11套客房、3个茶室、1个书房、1个文娱室、2个棋牌室以及餐厅、游泳池、羽毛球场、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仁寿庄是我妻子的外婆家,也是我儿子的外婆家,所以我将民宿起名为‘外婆家·仁寿庄围龙屋民宿’,希望可以给游客一种回到外婆家般的体验。”钟学宏说。

三代人接力守业,以屋养屋续文脉。如今,这座侨领故居再次焕发生机,也为名人故居保护利用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经验蓝本。

来源:南方日报

Hash:bc0e9a877422cf3aaf84ac2f0d592aa3bd7924ab

声明:此文由 中国寿乡联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