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新兴最古老的大桥竟然是这条!

历史记载,抗日战争时期整个新兴县有公路桥梁21座,其中有冼河桥、东山庙桥洞口新江桥、东门桥等较为出名。其中以东门桥(原名文昌桥)建造历史最为悠久。

民国时期的新兴江大桥

文昌桥,原名仁义桥,又叫东门桥,位于新兴县东城门处,横跨新兴江支流——东门河,连接着县城的水街和桥尾街,是新兴县与恩平阳春阳江雷州等地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

古时候,城门并没有桥,人们出入城池只能涉水过河,十分不便。宋绍兴辛巳(1161年)年,时任州守的王焕章在此处建了一座简易木桥。淳熙十年(1183年),州守王兑重修木桥。嘉定十四年(1221年),改用石头筑砌桥梁,但由于基础不稳固而使桥梁崩毁。

元朝元统三年(1335年)三月,达鲁花赤薛里吉思来到新兴县任职,看到众人苦于无桥渡河,立即下令在原址新建木桥,并取名为“仁义桥”。不久,木桥又被冲毁。

明万历元年(1573年),知县王民顺派人在仁义桥原址上修筑一座比以前的木桥更大、更坚固的木石结合的桥梁。为确保新建的桥梁能够经久耐用,工匠们在河上一共建起了十个石桥墩,每两个桥墩之间架起数根木梁,钉上木板,以增强桥的坚固性。同时在桥的两端各建起一座亭,并在桥中间建起一座神阁,用以祭祀神灵。新建成的大桥,被更名为文昌桥,地方志这样描述它:“计画周悉,规模雄壮,稳然若跨长虹,过者如履坦途,无复昔日覆溺患”,“更名文昌,谓风气完而文运昌也”。

始建于1933年的新江桥,在洞口圩横跨新江南北两岸,长341尺,耗资4万多元银元。

此后,文昌桥曾多次重修。清嘉庆七年(1802年),知县沈宝善改用长石条架在桥墩之间作桥面,每两座桥墩用十条石条,全桥共用九十九条长条石铺筑,这让本已气势如虹的文昌桥更显辉煌壮观。每当皓月当空之时,人们登桥欣赏“昌桥夜月”的美景,别有一番风情。

上世纪60年代新兴县小河上的拱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为了使文昌桥能够通行汽车,当地政府在石桥桥面上铺设巨杉后,再铺上沙石三合土,并在桥的两边设置人行道。

1975年,文昌桥被确认为危桥,不再通行汽车,当地政府在河下游200米处新建了一座混凝土桥——“东门大桥”。东门大桥通车后,文昌桥被彻底地拆毁,原来的“鲤鱼嘴”桥墩不复存在,昔日的“昌桥夜月”也已成为人们美好的回忆。

来源:新兴博物馆

Hash:bb0b1ee2814c28bf52593fa9b7c4caf048fd80a0

声明:此文由 新兴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