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全州县大石江村的舜帝道德文化烙印——耕读家风文化

蒋咸喜原创

“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德为先,重教化”的道德文化给当地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全州大石江村非常重视道德文化教育,其始迁祖蒋潜江给后裔立下了“不徒富而在教”的遗训。村中的总祠八房宗祠内悬挂着“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耕读兴家对联,相传这幅对联是蒋姓始迁祖潜江公为教化后人励志所留。据村里的老人介绍:蒋氏先祖迁自科甲传芳的全州燕窝楼石冈村,有着素重耕读,崇尚科举的传统。其始祖潜江公非常重视对后人的培养,他曾给两个儿子立下了以上遗训,并督促两个儿子在当地办起了私塾,置定学田,励志勉学。经过三代人的艰辛努力,便有了收获。其第四代孙信福公,颖悟过人,奋志诗书,于明景泰四年入泮,天顺五年获府廪生。信福公一生“持躬接拘,好善乐施”,德厚清廉,他考取功名后没有外出为官,而是遵循“立塾传经,不徒富而在教”的祖训,一门心思用于育人教子,随后出现了文风鼎盛,人才辈出的盛况。他的四个儿子及孙曾辈共有23人获取科举功名。明朝中后期,这个当时仅有数十人的山区小村便科甲传芳,俊才迭现,呈“一知府、四大夫、五知县”之显。恢复高考之后,合族考取清华、北大3人,历年考入大学者数以百计。

村里素重耕读。潜江公七世孙才猷公身在济南清源为官,却念乡梓之事,他临终时思身后之垂,嘱咐其子不忘始迁祖潜江公“不徒富而在教”的祖训,要重视教育,在家乡立塾传经。后因其曾孙江西玉山知县蒋锡周追随南明永历帝反清复明,率村族领受“抗清”圣旨,守节拒降,惨遭清军“五马分尸”,受此影响,自明末至清朝道光年间初期,村族处于低落期,人才不为朝廷所用。尽管时局艰难,村族科举出仕无望,但他们仍遵循祖训,潜心默默耕读,艰辛创业。为明心志,村里的先贤分别在文冕宗祠和文宪宗祠书有“玉筍堂曾开骏业,石江祠復起鸿图”,“祖武是绳”等对联和字匾,以此鼓励后人励志自强,让耕读传家的根脉文化仍以袭相传。随着历史创痕的暂以抚平,到了清朝中后期,村族先贤兴塾传经,村里的延诚公夫妇和“六家火炉”先贤分别开办了“真龙桥书馆”和“金钗塘书馆”。清末民初大石江村还立有“文书房”、“武书房”、蒋臻卿私塾、、蒋永安私塾、金字岭书馆、蒋普安家塾、蒋卿安家塾、八房宗祠村塾等私塾。村里还设有学田,“以田租为勤学之资应试之费”。这一时期大石江村蒋姓一族秉承祖训,再度中兴。较有代表性的是村里的下大房后裔和上满房后裔,这两房在这一时期共有30余人获取科举功名,分别出现了“或以太学显,或以文章著”和“六家火炉的顶子”的盛名。其总祠月门上的“诗礼”、“ 簪缨”、“笃学”、“出第”题壁及神龛两侧所悬挂的“自安阳侯发派以来,代有英豪,无非积德培麟趾;迨潜江公分支之后,世多显达,乃是传善起凤毛”的千古对联,就是对其耕读家风核心文化的最好诠释。

大石江村蒋氏一族还盛行教化之风。村里建有六座宗祠,并立有《桂联堂家训》。蒋氏家训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做事须问心无愧;神灵不佑为恶者;公平正直不可恃;一个人立身处世,当有宽容之心。

村族先贤蒋成瑚为倡导修建宗祠祭祀先祖写有脍炙人口的《祖庙说》

村族宗祠内还立有于国尽忠、于父母尽孝、为官清廉,行有节操的祠规。村中的“居依廉让”、“诗书执礼”、“培兰”、“八字门楼”、“角分门楼”、“恒规勤俭”、“天锡之光”、“ 忠厚传家”、“乐安吉第”等古民居装饰,也处处反映出村里清廉、友善、谦让、厚道、和睦、勤俭、祈祥、乐业安居的淳朴耕读民风。

村中烙印鲜明的地域精神文化标记的是济世五道:即神道、廉道、儒道、善道、孝道。

据传村族先贤将舜帝“德为先,重教化”的道德文化展现与外化为村巷“五道”,其目的是藉以重塑道德纲纪,济世弘道,促进乡村治理,维护乡村秩序,施行乡民教化,励志淑人。

神道,顾名思义就是村中迎请庙王的巷道,它形成于明朝中后期。

廉道,文化元素主要体现为清廉厚道,形成于明朝中后期。

儒道,文化元素主要是体现在尊儒重教,形成于明朝中后期。

善道,其文化元素主要体现为“扶弱济贫,积善行德”的善德文化,修筑于清咸丰年间。

孝道,文化元素主要体现为“百善孝为先”的孝道文化。

大石江村的五道传统文化是农耕文化的精髓。是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它坚守道德纲纪,进行弘道济世、教民正俗。五道传统文化是村族之魂,维系着大石江村六百多年的村族特质和风貌。

如图:大石江村八房宗祠内悬挂的桂联堂蒋氏家训。大石江村蒋氏一族遵循祖训,济世弘道,盛行教化之风,为官或治家均秉承先祖“励志勉学、忠孝廉节、以和为贵、慎终追远”的家风理念,馨香至今。

如图:大石江村总祠八房宗祠内悬挂着其始迁祖潜江公为教化后人励志的耕读兴家对联:“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如图:大石江村蒋氏始迁祖潜江公立下了教化后人“不徒富而在教”的遗训。

如图:大石江村族先贤芳友公留有“恒规以勤俭”、“男儿当自强耳”的家风文化。

如图:大石江村的总祠八房宗祠。总祠大门书有“竹径先型在,梅潭旧泽长。”上联源自《廉士传》记载的蒋氏远祖诩公在舍前竹下辟三径,归隐田园,不肯委身事贼,三拒王莽的典故。陶渊明曾用“三径就荒,松柏犹存”来赞叹诩公不趋炎附势的清高廉洁品德。下联是追溯发源宗支,忠廉为国的蜀相蒋琬其二子斌、显同死蜀难后,琬公夫人毛氏携季子贯在全州梅潭开基立业的德泽。先贤们的高贵品德,对后人耳濡目染影响深远。

如图:大石江村的总祠八房宗祠构造别致,先贤将“礼之用,和为贵”的理念寓于其中。总祠的明堂(天井)以鹅卵石镶嵌,拼成形如音符的八股图案,寓意村族八房同心,以和为贵。正厅大柱“八股合成”,表示八房后裔要以“和为贵”,和谐相处。大柱内圆外方,表示家族内和外顺;每个方柱外加三个铁箍束之,表示要时常“以礼节之”。

如图:大石江村宗族发脉分枝图。它绘于村总祠八房宗祠的马头墙上,图案以迁自科甲传芳燕窝楼的始迁祖潜江公为主脉、其子派分两枝、“上下四房”枝繁叶茂为意念,用简捷而流畅的线条勾勒成一幅“八音克谐”图案。寓意族中的“八房”后裔要团结同心。

如图:大石江村前一个称之“拱桥头”的地方,曾建了一座形似孔圣人“鼻孔”的“鼻孔桥”。其意为象征孔圣人是儒学的鼻祖,村族者借其“鼻孔”可以顺通“心气”,以文明的方式对外宣泄情绪、调节心态,缓和矛盾。

如图:大石江村“廉道”内的古民居一角。其间住着品范端庄,心慈汛爱,慷慨乐施的大善人芳友公和王老孺人夫妇,他俩曾接济贫苦人家百余家,被赞有窦燕山家风。老孺人王氏懿范于家,教子有方,常以陶母训子的故事教育后人要为官清廉,公私分明,被赞誉有“陶母风范”。

如图:大石江村宗祠内的训语:为官之道——忠廉

如图:大石江村宗祠内的训语:治家之礼——节孝

如图:大石江村总祠八房宗祠正厅两边的悬挂着反映村中历史人物政治地位和宗族脉络的对联。上联:自安阳侯发派以来,代有英豪,无非积德培麟趾;下联:迨潜江公分支之后,世多显达,乃是传善起凤毛。

如图:大石江村宗祠内的精美雕饰。

如图:大石江村宗祠内的“鲤鱼跳龙门”等精美雕饰。

如图:大石江村的宗祠书有“诗礼”、“ 簪缨”、“笃学”、“出第”等题壁并立有于国尽忠、于父母尽孝、为官清廉,行有节操的祠规,对族众以敦教化。图为文宪宗祠照墙上的“祖武是绳” 题壁,意思是其后裔要继承祖业并发扬光大。

如图:大石江村旁的登科桥遗址。“登科桥”为当地一位考取功名的学子所建。相传,学子出身贫寒,父母兄弟早亡,自幼与嫂相依为命,苦读诗书。一年,学子骑马赴京城赶考路过,因马踏断清溪上的木板小桥。学子意识到这是不祥之兆,此次可能考途不顺。于是打马回家,其嫂甚异问之,学子向嫂说起马踏桥断之事。嫂听后鼓励说:“马踏桥断不是不祥之兆,而是吉祥之兆。踏断旧桥换新桥,脱去褴衫换紫袍。这次你一定能考取功名。”学子欣然赴考,果不其然,脱去了褴衫换上了紫袍。于是,学子衣锦还乡时,在此清溪上建起了这座由两扇合成的石拱桥,取名为“登科桥”。其嫂曾在“登科桥”旁对其警言:“当初你进京赶考踏断的腐朽之桥,今天你修建了这座新桥,预示着你要从这里走出人生新的一步,希望你做一个清官。”

如图:大石村文冕宗祠大门两侧的励志对联:玉筍堂曾开骏业,石江祠复起鸿图。

如图:大石江村的“鱼化龙青莲”塑雕图案。图中的龙是龙头鱼身亦名鱼龙变化,古喻金榜题名。龙头上有莲花,寓意读书人寒窗苦读,鱼化为龙,仕途清廉。

如图:大石江村“廉道”巷内的“清莲鳌头”壁塑——寓意读书人要为官清廉。

如图:大石江村“廉道”巷内的“居依廉让”民居——寓意邻里相处要廉让、相敬、厚道、雍和。“居依廉让”是民居主人蒋康修在清末为纪念祖父母为人清廉谦让所取。其祖父祖母留下了“车挽夫鹿,案举夫鸿”,妯娌相处“不闻诟谇之声,时著雍和之象”,“连灯课织,同堂敬若宾朋;煮茗言欢,异姓谐如姊妹”的家庭融洽和睦的美好家风。

如图:大石江村“廉道”巷内的“忠厚传家”民居。“忠厚传家”是民居主人蒋康僊在清末为了让后人将祖父母的忠厚美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所题写。其祖父祖母曾给世人留下了“心慈悲而汎爱,性慷慨而乐施。桑梓孤贫,昏暮叩门勿厌;葭莩艰苦,嵅时贷粟无虚。数十稔分金赠麦,待举火者百余家。向债家而焚券”的忠厚美德。

如图:大石江村“廉道”巷内的“角分”门楼民居。“角分”二字,是主人蒋康俊在清末为纪念富甲方一方的祖父母艰辛创业所取,其意是要继承其祖父祖母“白手起家、伟略经纪、勤俭兼至”的创业精神,告诫后人,前人创业不易,财富是靠勤俭持家,由一分一角逐渐积累起来的。

如图:大石江村“廉道”巷内的“恒规勤俭”民居。“恒规勤俭”是民居的主人

蒋康僊为纪念祖父母留有“恒规以勤俭”、“男儿当自强耳”的家风文化所取。

如图:大石江村的“鲤鱼跳龙门”图案。图中上为龙,下为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寓意村族崇尚科举,企盼子孙贤能飞黄腾达。

如图:大石江村的崇尚科举吉祥壁塑——“诗书. 宝瓶.云雀”。诗书——寓意书香门第,云雀——寓意鹏程万里,宝瓶——寓意平升三级。

如图:大石江村宗祠内的石础——上为石鼓,下为八面,寓意科举八股取士。

如图:大石江村的“儒道”巷内有着厚重的科举文化沉积。其间有村族的文明发祥地牛眠吉地,始迁祖曾在此留下了“不徒富而在教”的遗训,先贤们曾在此立塾传经,文风鼎盛。图为“儒道”巷内的“诗书执礼”民居。

如图:大石江村的少湘藏书楼

如图:记载“三径贤孃”全州大善人大石江村蒋府王老孺人大懿德的墓誌。清朝中后期,王氏老孺人曾接济贫苦人家100余家,还对那些确实困难的欠债人家,当着他们的面就烧毁借据欠条,放弃债权。打家劫舍的匪寇因受这户大善人隐德所感,曾毁全州富户房屋无数,唯独不损其居庐。昔日受到恩惠的人家主动为其守墓,直到土改。其美德有古诗赞“南国声蜚,留彩凤于人间;三径贤孃,播懿美于千秋。”

如图:大石江村的孝道。该村先贤蒋成瑚六兄弟为祖母祝寿以弘扬“百善孝为先”的孝道文化而捐修的进村石板大路。村族为唤起后人侍奉双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的孝亲圣洁本性,而称石板大路为孝道。

如图:大石江村蒋氏先祖于明初时修建的黄石坝。黄石坝是全州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她的建成使大石江所处的平坦肥沃之地得以开化,让当时大片的原始荒野变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富饶乐土。村族因受黄石坝之福泽,经济殷实,崇文识礼,而迅速崛起。先贤们为促进与邻村的团结,村里的族老宽宏大量,让出黄石坝部分渠水无偿提供给邻村灌溉,因此这个黄石坝又名为“和气坝”。

如图:蒋大诚为维护乡土社会的道统,执法不徇私情,写下了“莫道人情薄似纸,可知仁义重如金”这幅对联。

如图:大石江村至今仍鲜活地传承着先秦时期的“立尸祭”这种反映农耕文明的古老而神秘的祖先崇拜的礼俗。图为“立尸祭”仪式中使用的部分鬼头面具。这项民间祭祖先的傩文化活动包括傩仪、傩舞和傩戏,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如图:大石江村举行“傩鬼头”祭礼活动。让村族牢记神明不可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如图:大石江村民风淳朴。1931年1月1日,红七军为避开湘军的追击,进入全州大西江境内的大石江村休整宿营,留下了军民情深的故事传说。图为无偿给红七军伤病员看病的大石江村益寿堂的老中医蒋永珞,乡人尊其为彩庭先生。

蒋咸喜

Hash:ba467a60bdec787f683bc9de52110f258670fa98

声明:此文由 探秘桂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