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愁:来国博品味山东民间艺术的“造物智慧”

宫嫦

展览现场

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留存在人们内心深处的那种对故乡生活的深刻记忆和常常眷恋。

7月15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可能让在北京漂泊的山东游子有“回家”的感觉。小时候玩的玩具、鲁西南水浒叶子牌、随手可用的柳编、小时候家里的“八仙桌”、功能各异的农具、花样繁多的饮食器具、凝聚巧思的织绣和印花布、精美考究的节俗用品……一位山东籍的观众把这些展品的照片拍下来通过微信发给自己的母亲,“自疫情发生以来,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回家了。看到这些民间艺术品,好多还是现在家里常用的东西,有点儿想家了,忍不住想发给妈妈看看。”这些曾经在身边常见、常用的民间艺术品,每一件都自动编织出一个场景,唤醒游子内心最深处的记忆。

展览现场

展览用1500余件(套)山东民艺藏品,打破工艺类别,还原了传统民艺使用方式与文化语境,依据山东地区顺天应时的传统劳作方式、生活方式,展览大致分为四个单元:农事器用、康乐人家、衣裳锦绣、游艺乡风。这些展品体现了山东地区传统乡村社会如何生活,并透露出他们如何在朴素的生活中努力地创造和欣赏美的造物智慧。

展览现场

其中,农事器用部分重点展示山东地区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在犁、耧、耙、镢、锨等工具中反映出“就材加工、量材为用、适用为上”的造物智慧,通过打柳编筐养活一家的劳作展现出山东地区农业与手工业相伴相生、紧密结合的经济形态。据潘鲁生介绍,如今柳编工艺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大经济来源。

展览现场

康乐人家部分重点展示山东人民在海岱山水与礼乐文化的滋养下形成的起居有序、器用有节的造物追求,通过日常家具陈设、三餐用具等点滴细节,传递山东人民礼仪传家的优良传统和安居敬业、知足常乐的小康情怀。

展览现场

衣裳锦绣部分重点展示山东女性织绣印染出的斑斓世界,在穿衣打扮中传递温馨而感人的乡愁情结。庞大的织布机和彩色的布艺令现场观众仿佛置身于一场当代艺术展,配色朴素又协调,颇具美感。

展览现场

齐鲁女性不囿于日常耕作的劳累与繁琐,以浪漫情怀撷取生活的点滴,纳万物于指端,或织或绣或印或染,幻化出美善交织的锦绣世界。虽不是锦衣华服,却也是巧手织就、五彩斑斓,让生活富于温馨的色彩,体现了齐鲁女性为人妻、为人母的特有禀赋——温婉与热烈同在、智慧与刚毅兼有。

展览现场

游艺乡风部分重点展示山东人民通过生儿育女、寿诞宴饮、婚丧嫁娶等人生仪礼以及节令习俗而进行的审美游艺活动,在娱乐狂欢、物物交流中实现着潜移默化的族群认同与文化的代际传递。人们亦借助不同时刻的游艺活动与审美创造,祭祀、禳祝、狂欢、祈福,打造了平凡生活中的一个个华彩乐章,传颂着恒常的文化信念与理想愿景,体现了乐天达观的文化性格,成为增强族群文化认同与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方式。

展览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的展品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创建的中国民艺博物馆馆藏为主。既是山东地区人民千百年智慧的结晶,也凝聚了潘鲁生多年的研究成果。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在展览现场做讲解

潘鲁生长期致力于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与研究工作,他利用近40年的时间带领学术团队开展大规模田野调研,以修复传统生活方式、保护乡村文化生态为宗旨,开展大量的实物征集与收藏研究工作,调研传统村落460个,采访民间艺人3000余人,记录民间艺术项目260项,文字资料1200余万字,录音资料5万分钟,图片资料10余万张,影像资料6万分钟。

展览现场

展览中的影像展示便是他们多年以来行走田野记录的山东人民生产劳作的点点滴滴。展览展示了潘鲁生带领学术团队出版的代表学术研究成果,他们在致力于解读中国传统造物生态链中齐鲁智慧与人文精神,推进民间艺术学科体系建设,加强原创性应用理论创新研究的同时,还将学术研究与社会发展、国家文化战略、民族文化传承、时代文艺创新等重大问题紧密结合,为国家传统文化保护、乡村文化振兴等提供积极的学术支撑。

希望这些带有生活温度的民间艺术,能给山东游子们带来些许安慰。

摄影:武广宇、余冠辰)

展览信息

主办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会同山东省委宣传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国民艺博物馆

展览: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1展厅

开展:2020年7月15日,展出中

Hash:a636c1c4f9780cc4ab848e43f91358e7d18f32f6

声明:此文由 中国美术报网___new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