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路老洋房背后的光阴故事

这个假日

去一条有故事的马路走一走吧 ~

思南

掩映在高大法国梧桐浓荫下的思南路,是一条浪漫气息浓郁的马路。这条路原名马斯南路,因法国著名音乐家儒勒·马斯南(Jules Massenet)而得名。

马斯南的音乐具有一种感伤的美,他作的曲子常常被用在当时电影院的无声默片中,专门用来配那些悲伤动人的电影画面。也许,正是这种法国式的伤感造就了思南路的基调。

多少年来,这条北起淮海路、南至泰康路的小马路从无喧哗和热闹,始终离群索居,处处弥漫着特有的优雅风情。

>>>>

儒勒·马斯南音乐作品 Meditation《沉思曲》

思南路上的老洋房

漫步在这条蜿蜒的马路上,似有穿越之感。两边排开的皆是各式老洋房,洋楼门前有着开阔宽敞的花园,精致的黑色铸铁阳台、巴洛克风格的雕花圆窗、镶满卵石的墙壁。 一幢幢老洋房,蕴涵着一个个属于自己的故事……

信谊制药厂实验室

信谊制药厂实验室旧址

思南路34号原为信谊化学制药厂,1921年德籍俄侨、药物学博士约费在此创设了远东最大的药物实验室。1927年湘雅药学院毕业的何子康药师应聘入内任华人经理。

这个实验室发展很快,于1931年改组为华资信谊化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1945年春又购进了北四川路的德邻公寓大楼予以扩建。

杨森府邸

原杨森府邸

思南路36号是一幢红砖木构坡顶建筑,典型的英国风格的花园住宅,爱奥尼克式的立柱、圆弧形的窗户透出浓浓的异国风情。在建筑南侧的宽敞庭院里,却以玲珑透空的假山石构成主景,具有江南园林的特色。春天,花园里的4株高大茂盛的玉兰树开着硕大的白花,熏得半条街都是香的。

这里原为抗日爱国将领杨森在上海的府邸,他在这里结交上海各界的名流,寓所里经常高朋满座。杨森赴抗日前线前把住所托给朋友照看,这位朋友是京剧票友,他把房子借给了京剧演员金素琴和金素文姐妹俩居住,两人又拜梅兰芳为师。梅兰芳的家近在咫尺,所以经常来此吊嗓子、演唱和会友,附近的邻里经常可以隔墙聆听梅兰芳大师优美悦耳的唱腔。

启秀女中

启秀女中旧址

思南路37号,是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上海市启秀实验中学,前身为启秀女中,这也是抗日烈士茅丽瑛生前就读和任教过的学校。上世纪30年代,茅丽瑛在此学校担任英文教师,同时从事社会工作,担任中国职业妇女俱乐部主席。1939年冬,为支援新四军和救济难民,茅丽瑛组织“义演”“义卖”等募捐活动,后遭汪伪特务枪杀。如今的启秀校园内,坐落着茅丽瑛的塑像

袁左良旧宅

袁左良旧宅

复兴中路口的 思南路41号是袁左良的旧宅。袁左良,镇江人,1920年代至1940年代金融业的知名人物,曾任金城银行襄理。

这是一幢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西班牙风格花园洋房,设计者为近现代中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庄俊。这栋以西班牙式风格为主的现代建筑,还吸收了其它建筑风格的元素,主要是建筑西侧西方古典主义风格的半球形穹顶。

从思南路方向可看到一个暗红色的半球形穹顶镶嵌在红瓦黄墙的建筑中,外面略显峥嵘,里面气象万千,那就是这栋房子最富特色的圆厅。圆厅的精华之处除了半球形穹顶、彩色玻璃门窗外,还有门柱和穹顶下方精细的手工木雕

半球形穹顶

圆厅的彩色玻璃钢窗

这里,如今已成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的馆所。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成立于1953年6月,首任馆长张元济由毛泽东提名、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亲聘。1978年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复馆后选址于此。

卢汉故居

卢汉故居

思南路44号是著名抗日爱国将领卢汉的故居。卢汉,云南昭通人,1940年代寓居于此,曾任国民政府云南省主席,在抗日战争中曾参加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等。抗战胜利后他代表中国军方赴越南接受日军投降。

法国巡捕房

法国巡捕房旧址

思南路46号则是原法国巡捕房,现为普通民居。最初,法租界巡捕房的人员一律由以法国人为主的外国人组成,后来才准许雇用中国人当巡捕。到1933年的时候,巡捕房警务人员已有近2000人,其中还有为数不多的华人高级警官。

义品村

义品村

二十世纪初,租界当局要在法租界的中心打造一片齐整的“东方巴黎”,比利时公司义品洋行购进了辣斐德路以南马斯南路东侧的30余亩土地,于1912年开始逐年兴建具有法国乡村别墅韵味的假四层独立式花园洋房,至1936年建成,它就是位于 思南路东侧的51至95号(单号)的义品村。

义品村由22幢一模一样的西班牙式花园住宅组成。住宅群的屋顶为红瓦双坡面,局部采用折屋檐,外墙集卵石、清水砖、黄色的水泥拉毛装饰等为一体,东西面上有小窗作为点缀,南北面是宽大的落地窗,在东南角上有一大二小三个漂亮的拱圈。二层大阳台旁有室外楼梯通花园,并设有半地下室。义品村尽管在规模、居住档次上并非是当时最大、最考究的,但作为群体所形成的环境,尤其是多个花园形成的共享绿化空间,却是在上海滩极为独特的。

义品村位于思南路51至95号(单号)

解放后,义品村一直是民居,房屋和花园都出现了衰败情况。前几年,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将居民住户通过置换搬迁出去后对每幢住宅楼进行了彻底的修缮。除外墙改成高雅的深灰色卵石贴面,其他都恢复了原貌。另外,又将具有英国乡村别墅风格的思南路43号、具有欧洲现代风格的思南路45号,以及复兴中路517号至535号包括柳亚子旧居、上海越剧院旧址等进行保护性修缮,并将原重庆南路大陆坊内的树木小学旧址等优秀历史建筑也纳入了修缮范围,成为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今日思南公馆

现在义品村从东延伸到重庆南路,北延伸至复兴中路,并重新取名为思南公馆

陈长蘅故居

陈长蘅故居

思南路57号,是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主计部主官陈长蘅的故居。陈长蘅曾赴美留学,1917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49年后任金华新成初级中学校长。他学贯中西,面对中国人口的增长,产生了深深的忧患意识。他认为,中国只有走节制生育、优生优育的道路,方能民富国强。

魏道明、郑毓秀旧宅

魏道明、郑毓秀旧宅

曾定居在 思南路60号的,是魏道明与他的妻子郑毓秀,两人双双获得过法国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他们是当时上海鼎鼎有名的律师夫妇。在法庭上,他们能用一口异常流利的法语同法国人辩驳,被一些法国人惊呼为“是比法国人更吃透法国法律的中国人”。

魏道明、郑毓秀

身为当时政界法律界的红人,这对夫妇在生活上也异常讲究。后来他们搬去南京,依然坚持原来的“上海作风”,甚至让火车每天按时为他们送一次上海租界里的自来水和老大昌的面包。

薛笃弼故居

薛笃弼故居

思南路61号是法式风格的独立式三层洋房,周围环抱着广玉兰、棕榈等树木。尤其是3棵广玉兰,占据了将近500平方米花园的大部分空间。这里曾是担任过国民政府内政部长、卫生部长、水利部长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等要职的薛笃弼先生故居。

1948年,辞去南京政府要职的薛老先生回沪当起律师,仗义执言。上海解放前夕,陈诚曾亲自到薛家邀请薛笃弼全家去台湾,薛以要奉养年老体弱的双亲为由婉言拒绝。解放后薛笃弼出任上海律师学会副主任。

张静江旧居

张静江旧居

张静江曾经住在 思南路70号。他早年经商,有着很厚的家底。曾在法国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旁开过一家专卖中国出口的茶叶丝绸、金石、字画等的贸易公司,公司挣来的钱就拿来资助给孙中山先生开展革命活动。后来,他又在巴黎市中心最繁华热闹的意大利街上开了一家具有中国古典情调的高雅茶馆,挣来的钱款也都用于孙中山的革命事业。

张静江与夫人姚蕙

张静江回国后,做过一段时期的国民党财政大官,由于他恪守自己的清贤,遭到蒋介石的冷遇,历经变故后,在上海思南路上买了房子定居下来。

李石曾 旧 居

思南路70号还住过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就是被称为中国留法第一人的李石曾先生。李先生早年留学法兰西,曾在巴黎创设了一家著名的“豆腐公司”,让法国人尝到了美味的中国豆腐。与此同时,他还在巴黎创设了法国第一家中国餐馆,取名为中华饭店。

李石曾

这位老先生专爱吃素,曾提出过“哲学素”的观念。为了倡导“以苦为甘”的人生哲学,他还发动“世界社”来号召全世界都吃素。住在思南路时,李石曾先生曾受邀主持旧上海蒲石路(今长乐路)中法学院中西疗养院的成立典礼,还曾经赴法国医院作“统一与互助”文,又筹建过“世界文化合作中国协会”,为中法之间的学术交流不遗余力。

罗隆基旧居

罗隆基旧居

思南路71号住的是爱国人士、民盟创始人罗隆基。罗隆基自小有神童之誉,1913年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后赴美留学,先后入威斯康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政治学,后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1949年后任民盟中央副主席、政务院委员、森林工业部部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等职。

公馆

思南路73号

思南路73号的周公馆,是1946年~1947年间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

该住宅原主人是国民党大员黄天霞,因他要去南京,思南路寓所便闲置下来,有意出租。时任中共新闻发言人的乔冠华夫人龚澎女士通过其姐姐用金条顶下了这幢花园洋房。

1946年,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前往南京,与国民党进行谈判,6月,中共代表团在思南路73号设立了上海第一个公开的办事机构,当时的门牌号码是马斯南路107号。由于国民党不允许中共中央在上海设办事处,6月18日,从南京来沪的董必武果断地说:“不让设办事处,就称周公馆。”“周公馆”之名即由此而来。大门上挂着的牌子上面写着中文“周公馆”,下面用英文书写着“周恩来将军官邸”。即便如此,这幢房子依然受到了严密监视,现在还能够看到对面的“监视窗”。

周公馆

周公馆是一幢四层法式花园住宅,编织得很紧很密的竹篱笆围墙连接着的黑漆大门里的建筑屋面用红瓦砖相嵌,折屋檐,外墙立面置卵石,清水砖相嵌,局部墙面采用水泥拉毛饰面。暗红色的木头百叶窗户,式样方圆不一,墙上密密的爬山虎从屋顶垂到地面。

底层为厨房、服务人员住房和门房,一楼为会客室,东西两侧为起居室、卧室和卫生间。二楼为起居室、卧房和浴厕间,三楼除卧室、卫生间外,还设有储藏室,二楼的大阳台有露天楼梯直通庭院。周公馆的庭院很大,楼前是一片草地,垒有假山,设喷水池。四周植有冬青、龙柏、雪松、棕榈等,还有个藤萝花架。在绿茵茵的草坪中央,植着一株枝繁叶茂的大塔松。周恩来晚饭后常常踱步到塔松下,坐在藤椅上与工作人员交谈,研究布置工作。

周公馆设立后,周恩来曾多次在此举行记者招待会和会见中外友人。同时,周恩来同邓颖超、董必武、李维汉、陆定一、乔冠华等中共代表团成员先后来沪开展工作,一方面以记者招待会的形式向社会阐述中共和平民主的各项主张;另一方面,通过拜会郭沫若、张澜、沈钧儒、许广平、马叙伦、马寅初等民主人士,向他们介绍国共谈判情况,交换对时局的看法,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

花园内的周恩来像

这里还曾邀请100多位戏剧电影界人士来一楼客厅座谈,参加的有著名演员周信芳、白杨、丹尼和剧作家、导演于伶、黄佐临等。1946年11月,为庆祝朱德同志六十寿辰,办事处邀请了各界进步人士在这里举行活动。1947年3月5日,中共驻沪全体办事处人员被迫离开上海前往南京,3月7日,在董必武的率领下安全返回延安,周公馆的历史使命就此完成。

由于周公馆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它从后来建成的思南公馆独立出来,也让我们得以看到义品村内老洋房原汁原味的风貌。

曾朴寓所

我国近代畅销小说《孽海花》的作者曾朴在 思南路81号的一幢花园洋房里度过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岁月。

曾朴

曾朴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并翻译了许多法国文学作品及前卫的文艺理论。他住在思南路时,和儿子一起办了份《真善美》杂志,上面有他翻译的法国小说。父子俩还在家里办了一个法国文化沙龙,里面聚集了当时上海滩最风流潇洒的一批文化人,除了著名的翻译家徐蔚南、李青崖,美学家张若谷等人外,邵洵美、徐志摩、田汉以及郁达夫等也都是沙龙常客。

对于居住的思南路,曾朴充满感情地写道:“黄昏的时候,当我漫步在浓荫下的人行道,Lecid和Horace的悲剧故事就会在我的左边,朝着高乃依路(今皋兰路)上演;而我的右侧,在莫里哀路(今香山路)的方向上,Tartuffe和Misanthrop那嘲讽的笑声就会传入我的耳朵……法国公园(今复兴公园)是我的卢森堡公园,霞飞路(今淮海路)是我的香榭丽舍大街,我一直愿意住在这里是因为它们赐予我这古怪美好的异域感。”

梅兰芳寓所

梅兰芳寓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拒绝为日本人演出的梅兰芳离开北平缀玉轩寓所,全家迁居上海,就蛰居在今天的 思南路87号(原马斯南路121号)。梅兰芳的书房里挂着清代书画家金冬心真迹及“梅华诗屋”斋额,一画一书悬挂在书斋墙上,后人就把这里称之为“梅华诗屋”。

这是一栋四层西班牙式花园洋房,屋顶采用孟沙式,即屋顶的坡度是两折的,顶部较平缓,靠近檐部就比较陡了。正面中间可以开足窗户,感觉十分明快。

楼房前有个颇大的花园,梅兰芳常在园中散步、吊嗓子、跑圆场。楼中最高一层由梅兰芳的岳母和女儿居住,梅氏夫妇住在三楼,二楼是儿子的卧室,底楼为仆人居住,还有汽车间。在思南路居住期间,梅兰芳排演了《抗金兵》《生死恨》等戏。

梅兰芳在马斯南路寓所与家人及弟子合影

抗日战争爆发后,梅兰芳罢歌罢舞,息影舞台,并蓄须明志,从此闭门谢客,过着清苦的隐居生活。1942年底,在这幢原本静雅的花园洋房里,梅兰芳为拒绝庆祝所谓“大东亚战争的胜利”,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连注3针伤寒疫苗,引发高烧,经日本军医验证才免去演出。

梅兰芳蓄须期间,因经济窘迫,虽尽其积蓄和字画笔润,变卖北平无量大人胡同住宅,仍无法维持戏班成员和一家生活,不得不靠典质和向故旧借贷度日。多家戏院知其艰难,邀其演出,更有汉奸以“只要登台,百根金条马上送到府上”为诱饵,但梅大师均不为之所动。每逢夜深人静之时,梅兰芳却在梅宅内自拉京胡,研究唱腔,坚持练功以保持体形。他曾在寓所《达摩面壁图》上题“穴居面壁,不畏魍魉,破壁飞去,一苇横江”。

抗战时期蓄须明志的梅兰芳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当天,梅大师立即在思南路的寓所里剃去留了13年的胡子。10月10日,梅兰芳登台兰心大戏院,演出《刺虎》以庆贺民族战争的胜利。从1932年到1945年,在思南路居住的这13年,或许不是梅兰芳艺术生涯里最精彩的,却是他生命里最灿烂的一笔。

李烈钧故居

李烈钧故居

思南路91号是一幢红瓦三层别墅,悄悄地隐藏在思南路东侧一条幽深的弄堂深处,这里是李烈钧的故居。

李烈钧曾是江西都督府参谋长和海陆军总司令,1912年,孙中山正式任命他为江西都督。1913年7月2日,李烈钧在湖口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并发布讨袁檄文,揭开了二次革命的序幕。1928年李烈钧从政坛引退,来上海闲居时就住在这幢洋楼里。李烈钧的东邻思南路89号居住的则是曾任国民政府湖南省主席的程潜。

一幢幢沉默的老房子,

留下了许多凝固在时光里的故事......

部分图片源自朱惜珍女士、沈飞德先生、黄之庆先生、飞上蓝天390及思南公馆

- END -

资料: 档案春秋

选稿:上海市住建委新闻中心

上海住房城乡建设管理

欢迎关注我们

Hash:1656e5e14a4b3cf3874b0d9930af788bbdf1aacb

声明:此文由 发现大上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