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氏古村|高门大院,青砖黛瓦,屋檐飞翘,精雕细刻尽显岁月沧桑

自始祖邓平直公肇基卢阳始,卢阳邓氏在汝城繁衍了1400多年,后人外迁也主要迁往汝城所属的郴州地区及周边,这次将视野投向历史曾几度和汝城所属一地的桂东县桂东地区多是山地青山绿水,我们一行来到了距桂东县城19公里的寨前镇流源村。

流源村,因为一个闪亮的名字——邓力群,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而声名远播。流源村位于桂东县寨前镇西北面,汶江河畔。村庄老人介绍,流源,以流水之源而得村之名。

桂东流源邓氏根据其族《流源邓氏族谱》及《卢阳邓氏族谱》等的对照,虽然历史原因,稍有出入,但还是可以确认系出平直祖南甫公念十一郎派下洁公东里房,关于流源邓氏在《湖南氏族源流》里记载很是清晰,内容为:"桂东源流邓氏系出禹公34世孙洁公,宋绍兴间徙居广东乐昌县,洁公之子世魁生锦,锦之次子才生义方,义方长子东阳于宋咸淳8年(1272)为郴县令,因家于此。东阳公长子宗湘生科,科之长子高源子二:长子桂柏,于明洪武2年(1369)由郴入桂东,居城南,六传至化元再迁一都下山口邓家湾;再五传至奇雅再迁源流,后裔居源流及上下山口大村等地,以及宋家地、小岭、羊石、酃县(今炎陵)茅坪、萝卜坑、江西南康四川成都等地。宗祠在桂东县治西南郭外。次子桂松于元至正间赴广西宣化县。班序:桂学懋永敬,化积仕文朝,奇一荣华世,昌大家声扬,由仁全性德,守道启邦光,忠厚敦伦纪,礼仪正典常,心传宗允执,奕代绍书香。该族名人邓飞黄,字子航,民国间曾任湖南省财政厅长。

流源邓氏在清末就与祖地卢阳邓氏有了联系,流源人邓润棠,光绪辛卯(1891)举人,1894年来汝城县城访谒卢阳邓氏家庙,又至千子岗拜谒平直公墓,历任广西左州知州,1916年受邀为七修《卢阳邓氏族谱》作序。至1948年,流源邓氏后人邓力群之兄邓飞黄,又再次为八修《卢阳邓氏族谱》作序,流源名人邓润棠与邓飞黄,均以平直公裔孙称,可见渊源之深,在此不再赘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翻阅本公众号2018年的文章《关于桂东县流源邓氏与卢阳邓氏源流初考》以作进一步了解。

沿着窄小的公路探访流源,在快要进入村庄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三座桥连接一起的古老石桥,通过考察,中间的石桥系新修,而两边古老的石桥竟与流源邓氏有联系。《嘉庆桂东县志》记载:联珠桥在流源山口,官路,生员(秀才)邓赞捐建。《邓氏族谱》记载,邓赞为“一”字辈,叫邓一赞,字子参,住流源长坵,赠文林郎(享受七品)。年高有德的邓赞除了建造联珠桥,在《嘉庆桂东县志》记载他和邓一佐(昭武大夫)一起在流源的官路上,还捐建了“二水桥”。走访当地老人,察看桥的石碑,发现两座古桥都是位于古道(官路)上,遗弃不用的那座高高拱起的单拱石桥为联珠桥(图上西面拱起桥),长14.2米,宽4米,高8.1米,曾是通往山口,也是通往上坪、竹坑、炎陵方向的古桥。另一座古桥(图东面)有两个拱,长18米,宽7.2米,高5.8米。桥旁存有一块石碑,碑上多数文字已经漫漶,但还可辨出“邓赞”和“邓一佐”捐建文字。该坐桥,当地村民叫它“双拱桥”,那么双拱桥应该就是“二水桥”的别称了。该座古色古香的桥,行人如今还在行走,据说那是通往古道上油糍岭、寨前方向的一座古桥。

进入村庄,发现这个村居住的比较分散,可能是受地形影响所致。首访来到流源邓氏水口组古民居,只见古民居高门大院,青砖黛瓦,屋檐飞翘,镶嵌在民居的门窗石墩精雕细刻。岁月的沧桑,加上年久失修,民居显得古老、破败和颓废。尽管这样,却难掩昔日的辉煌和魅力。这个深宅大院分三部分,占地7747平方米,主人是邓华琏,据民国《邓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邓氏从郴州迁入桂东,定居流源。

邓氏是名门望族,邓华琏的祖辈奇雅、一佐和荣河都是诰封的昭武大夫。古屋的主人邓华琏是清代乾隆年间人,在清代军营里服役并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得到乾隆皇帝的赏赐,诰封为昭武大夫,并允诺在流源乡建第宅,特授“都阃府”匾,以示嘉奖。都阃是清代武官都司(正四品官衔)的别称,就像布政使别称藩司、藩台一样,都阃府意为有功受奖在役武官之夫人留守的第宅,即“将帅府”。皇帝赏赐建庄园,授牌匾,体现皇恩浩荡,又给予了邓家莫大的荣耀。据说邓华琏为建都阃府,专门从省城请来了建筑方面的能工巧匠和有名的画工,历时好久才竣工。但何年始建,何年完工,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可令人赞叹的不单是“将帅府”的建筑规模和建筑雕刻艺术,而是主人的贤德。史载:房屋的主人邓华琏性谦和,爽朗。博极群书,弱冠入国学,名噪士林。位高权重,为官雅淡。富贵后,在家中挂“日省斋”牌匾,警省自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对家乡修路架桥和建祠堂等常慷慨解囊。置义田千亩赡养族人及后代子孙。族内以他为典型。邓华琏的妻子胡氏,海南安定县人,出生在文林郎(正七品)家庭,贵而不骄。既勤快又节俭,常常对贫困者捐资以助。能幽闲贞静,孝敬老人,邻里妯娌和睦相处。敬以相夫,严以教子,深得村人称道。

接着来到了流源山口组伟人邓力群故居,走进邓力群故居,人们除了会被其古朴大方的建筑风格、精细考究的室内装饰所吸引,坐落在书房内的两座室内牌坊更是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据邓力群故居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两座室内牌坊在国内民居现存的牌坊中是比较少见的,算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这两座牌坊为青砖材质,上面分别书有“云亭”“树德”二字,其中“云亭”显示邓家高雅的人生意境,“树德”二字则是邓家的家训,告诫邓家后辈要以“德”处世做人。

这两座牌坊是邓力群的祖父邓干材和叔祖父邓林材考取进士后,由朝廷御赐所建的功德牌坊,它们的存在不仅体现了邓家浓厚的文化底蕴,也成为邓氏百年家风的真实写照。流源邓氏,历来非常重视教育,在清末民初又能积极吸纳新的思想,邓力群祖父邓碧华是前清贡生,父亲邓藩诚也是清朝未年秀才。邓家父子向往参加新式学校教育和维新运动。很快将建于流源村,汶江、砂坑江两江汇合口庙前的私塾,改建成一所新式学校——尚德(流源)初等小学。邓藩诚先后任校长或校董,但仍坚持亲自授课。此外,邓润棠虽做过前清官员,也热于接受新思想,民国2年(1913年),谭嗣穆召集桂东有影响的绅士、贤达郭亚藩、邓藩诚、邓润棠等人商议创办桂东女子学校,宣传破除迷信,男女平等,“戒裹足、兴女学”启发妇女自立、谋求解放的新思想,并由时任桂东教育会长的邓润棠草拟《桂东县立女子学校简章》,此外,邓润棠送女儿邓贞姮和邓贞婷带头报名。民国年间,流源古村落人才辈出,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原中南区军政委员会参事室参事、民国时期(1948-1949)湖南省民政厅厅长邓飞黄,于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1935年赴英国伦敦大学经济系深造;民国时期湖南省新化县桂阳县县长、国民大学教授邓建黄,毕业于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原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邓力群同志,于1936年考入北大经济系学习。

流源村又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1926年,湖南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村庄产生了两位农民运动的首领——邓兆雄(润棠子)、邓定昌。他们在村庄创办了桂东县第一个乡农民协会,组织广大农民打土豪、斗劣绅、分田地,在校园内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农民运动骨干,广泛地传播革命真理。“马日事变”之后,两人惨遭反动派屠杀,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流源村可谓“红、古、绿”交相辉映,是一座“三色”古村。流源村因为伟人邓力群而出名,“古色”是指村庄古老,古韵悠悠。村庄保存下来的历史遗存有水口组古民居、山口组古民居。“绿色”是指村庄的生态山水资源优美。流源邓氏村落,随着红色旅游知名度越来越高,明天会更好!

【链接】流源邓氏源流简介

据桂东县“邓力群同志故居”资料显示:流源邓氏系出洁公,宋绍兴间徙居广东乐昌县,历经 洁→世魁→锦→才→义方→东阳,东阳于宋咸淳8年(1272)为郴县令,因家于此。东阳公长子宗湘生科,科之长子高源生子二:桂柏、桂松,桂松于元至正间赴广西宣化县。长子桂柏于明洪武2年(1369)由郴入桂东居城南,是为流源邓氏始迁祖。历经桂柏→学文→懋功→永全→敏→化元,化元再迁一都下山口邓家湾,历经化元→积德→仕举→文绚→朝彩→奇雅,奇雅再迁源流,后裔居源流及上下山口、芳大村等地,宗祠在桂东县治西南郭外。历经奇雅→一佐→荣河→华瑚→世鸿→昌梧→干材→藩城,藩城即为邓飞黄和邓力群兄弟之父。

【字辈排行】 桂学懋永敬,化积仕文朝,奇一荣华世,昌大家声扬,由仁全性德,守道启邦光,忠厚敦伦纪,礼仪正典常,心传宗允执,奕代绍书香。

【世系脉络】始祖邓平直→南甫→念十一郎→显十九郎→世十二郎→用隆→行懋→禄燧→嘉蒸→声华→美税→淑雍→荣玠→华逊→自左→洁(东里分支基祖)→世魁→锦→才→义方→东阳→宗湘→科→高源→桂柏(流源分支基祖)→学文→懋功→永全→敏→化元→积德→仕举→文绚→朝彩→奇雅→一佐→荣河→华瑚→世鸿→昌梧→干材→藩城→力群。

Hash:7adf46647f657e325ed3bbee360d34b3241a6a3b

声明:此文由 匹夫闯天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