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俊|那些村庄,都有故乡的味道——沈荡老镇偶遇钱氏宗祠

我们是不是花太多时间工作了,以至于没有时间生活。

——题记

一周上班下来,有时会感觉人有点僵硬。思维僵硬,肉体僵硬。所以如果有空,周末总想去周边乡村走走。

杭州周边有杭嘉湖平原江南水乡,田野阡陌,河网纵横,鱼虾肥美,蚕桑遍地,自古鱼米之乡也。

游走在那些民风古朴却草木葱荣的乡间,感觉内心特别放松和安静。

从小在乡村长大,乡村的气息早已经入脑入心入肺,每每闻到青草泥土的气味,就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挥之不去。

虽然现在不能经常回去故乡,但对于我来说,江南所有的乡村,似乎都有一种故乡的味道。

在这个地球上,无论纽约伦敦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摩天大楼如何鳞次栉比,歌厅酒肆如何灯红酒绿,商场饭店如何人声鼎沸,但,也总有一些地方,比如这些乡村,一直保持着千年前的朴素和安静。

某个周末清晨,我在家百度到一个老镇:嘉兴海盐沈荡镇,据说是千年古镇,导航车程只要1小时07分,于是带上相机驱车前往。

度娘说,沈荡镇为嘉兴市海盐县第二大镇。沈荡者沉塘也,古为沼泽地,多水荡而得名。《海盐县图经》记载:“沈荡为大镇,去县二十六里,水四通,如硖石,海盐西北境民皆赴之。列廛五六百家,五谷、丝布、竹木、油坊、质店大贾往往而有。”民国初年,沈荡镇的营业额甚至一度超过县城武原镇,时人描述沈荡镇:“东市有木行,中市有钱庄,东西爿两当,还有三十六爿稻米行。” 但是到上世纪末,随着水路交通的衰落,沈荡镇似乎也衰落了。如今,古镇古朴而清寂。

可见,沈荡曾经因为水路交通便利发达而非常繁华且富庶。

不过,到这些貌似名不见经传的老镇,你不要预期乌镇周庄般的整齐划一,风景宜人,配套齐全,那都是商业化的成果。而像沈荡这样的老镇,可能留下来真正的古迹已经不多了,有些地方还进行了大规模的翻新改造,但是无论如何,既然是千年老镇,不管建筑如何变化,这个地方总会有一些岁月历久弥新的味道,你可以在当地老百姓的生活里,发现些许古老历史的遗留痕迹。

河流是沈荡曾经的经济命脉。贯穿沈荡的河叫贲河,古时贲河上船来船往,交通非常繁忙。古镇东西走向,贲河将沈荡分成港南港北两街,港北是主街,商业为主,号称三华里。如今,繁华散尽,贲河平静而从容。

老镇残留不多的几座老房子,也多风雨飘摇,老态龙钟。

河边的游廊美人靠估计是翻新建的。

这条桥叫冯夷桥,已经风风雨雨100多年了。

冯夷桥为石板桥,桥墩也为石块堆砌。为了防止车辆上桥,桥面中间放置了一个石器。恰逢一老者经过,我问这桥多少年了?老者说,我小时候它就在,不知道多少年了。反问我:你拍它做啥用呢?我答,也没啥用。老者笑:没啥用你拍啥呢?

望着老者远去的身影,我想:对哦,没啥用我拍啥捏?

老镇老街上的一间杂货店。我说能不能拍拍,店主说,等等,然后,他闪了。哎。。。你闪了我拍了还有啥用捏?

这是一间非常传统的裁缝店,店主王师傅正非常认真专注地给一位女士量体裁衣。

王师傅说,他在沈荡做裁缝已经57年了,几乎什么衣服都做过。我问:那您为什么不姓沈呢?王师傅笑笑说:沈荡没有一户人家是姓沈的。我又问:那为啥叫沈荡呢?王师傅用奇怪的眼光看了看我,然后说:我也不知道。

王师傅说,这台缝纫机也跟随他50多年了,现在不能缝纫了,但是还可以做拷边机用。

能相伴50年的,无论人或者物,都是无价之宝。

虽然我知道它不是国营的,但它让我想起当年我们镇上的那家国营理发店。

新华书店总是让人怦然心动。进去一看只有一个小女孩在看店,书不多,倒是文具和杂货占据了大部分空间。我问:生意好吗?女孩答:不好。我问:为什么呢?没人买书了吗?答:孩子学校里都有发书的。我问:那大人不看书吗?女孩用裁缝店老王师傅同样奇怪的眼光看了看我,有点不耐烦地说:不看。

在沈荡老镇,我发现自己是个有点令人生厌的十万个为什么。

看看贲河的风景吧。

沈荡第一桥。它有点不起眼,但我想既然叫第一桥,一定有它曾经的不同寻常,至少在沈荡这样的小镇。

漫步老镇,可见不多的古老巷子、河埠、老宅、船坞等等,但风光不再,漫长的岁月把一切曾经的繁华都蹉跎殆尽了,就像路边遇到的老人,你已经难以想象他年轻时的风华正茂。

如果一绝色女子从阁楼的这扇窗户里出现并朝你嫣然一笑,请问你的感受。呵呵,别当自己是西门大人就好。

很好。只是那个年代好像还没有电动车吧?

路遇两个可爱的小朋友,很配合地拍一个。后来我发现,画面背景画上一家五口,四个大人才一个小孩,然后这俩小孩进去,仨小孩,这家就完美了。

中午时分,我在镇上一家快餐店用餐,小店不大,生意很好,我只好和一老人拼桌。青菜、豇豆、茄子打在一个盘子里,店小二推荐右边这盘用线捆扎起来的大肉,他说叫扎肉,是沈荡的本地特色菜。我一吃感觉的确味道不错,这肉被炖很烂,特别香。一共15元钱。

在沈荡镇上的宣传栏里,我意外地发现海盐钱氏家族在历史上是非常厉害的望族,自明代正德年间以来共有进士16名,举人40名,文学艺术名人100多人,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数据。而且在不远的中钱村,还有年代久远的钱氏宗祠。我决定去瞧一瞧,顺便祭拜一下同宗祖宗。

路人告诉我,钱氏宗祠在中钱村村委会附近,我导航2、3公里就到达目的地。看到中钱村村委会附近革命气氛高昂,很欣慰。

但是我在钱氏宗祠前却吃了闭门羹。转一圈发现大门紧闭。图为宗祠的平面结构图。

正想离开时,发现一小伙子也在转圈找大门,遂搭讪,问:你也姓钱吗?答:对啊!小伙子说,他姨父写了几篇关于海盐钱氏家族的文章,并且曾经参与了钱氏宗祠的重新修建,他觉得很感兴趣,所以今天也想来看一看。小伙子说完从背包里拿出编印着他姨父文章的书来,指给我看。

果然,书里详细描写了海盐钱氏望族的前世今生,文章文采飞扬,史料翔实,还真不错。小伙子打电话给他姨父,问宗祠怎么关门呢,他姨父说,大概管理员中午吃饭休息去了,下午1点钟应该会开门。我一看时间是中午12点,问:你等吗?小伙子说:等!我说,那我也等吧,我们找个地方坐坐聊聊。

我们在附近的一个小杂货店等了一个小时,终于等来了宗祠管理员老俞,老俞把大门打开招呼我们进去参观。

上图是我离开时和钱姓小伙子的合影。

据记载,这座海盐钱氏宗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期间历经风雨沧桑,几经重建重修,最后一次重修是2016年,变成现在的模样。管理员老俞说,门前这对石狮子可是货真价实的400多年历史的宝贝了!

管理员老俞不但热情,而且对海盐钱氏家族以及钱氏宗祠的前世今生非常熟悉,他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地向我们做解说介绍,讲了很多钱氏家族的趣闻轶事,很有意思。

我们钱家的始祖系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王钱镠,钱镠出生时,据说长得奇丑无比,其父认为是不祥之兆,欲将其投进屋后的水井中。他奶奶可怜他,把他留下,故钱镠幼时名“婆留”,意为婆婆所留。钱镠长大后,胆识过人。他与海盐县是有很深渊源的,因为当时食盐皆为官盐,不可私自买卖,钱镠来到海盐贩卖私盐,因此与海盐结下了缘分。后钱镠受诏讨平董昌之叛有大功,被中原王朝封为吴越国王。海盐钱氏源自钱镠第十五世孙钱富一,其父为照顾好临安的祖墓,遣长子钱富一赴海盐定居,自此,钱氏海盐一脉便在沈荡半逻村(即现在中钱村)繁洐生息,钱富一成了海盐钱氏的始祖。

老俞强调说,海盐县这支钱氏望族,都是钱富一的后代。

上图第二行,我看到钱俊乃举人、济南府知府。这是前世的我吗?

宗祠建筑错落有致,白墙黑瓦飞檐,历史韵味十足。

我对老俞说:您是最称职的钱氏宗祠管理员、解说员。老俞说,他对钱家和钱氏宗祠都很有感情,所以对有关的历史就了解的比较多比较深,他是打心底喜欢这份工作。他还送给我两本书:《海盐钱氏传说》和《回忆嘉兴往事》,他还强调:并不是每个来的人都送书的,他主要是觉得和我能说得上,有缘分才送书的。

我对老俞说,我是根正苗红的钱镠第35代世孙,云字辈。

临别,我和老俞在宗祠前合影留念。因为宗祠里只有我们仨,没有人给我们拍合影,所以,我给老俞和钱小伙子也拍了一张合影,作为我们仨在那个愉快下午的见证。

其实有些偶遇,挺美好。

推荐几篇我的往期图文,点开下面标题吧:

钱俊,网名随风,摄影师、撰稿人,本公众号图文均为本人原创。

请点击本文标题下"钱俊拍照写字"加关注。关注后才能第一时间看到更新。

本人微信号suifeng534071,加微信请备注真实姓名,谢谢!

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谢谢哦!

Hash:003fc3561e50a851c29d6fb6bfb1e4f92cab49f5

声明:此文由 钱俊旅行摄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