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店乡一老人守护四川籍烈士墓70年:为他寻亲是最大心愿

——商城县冯店乡杨摆埂村余信炎老人义务守护烈士墓的故事

老人向记者介绍他保存的烈士墓相关资料

信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 涛 摄

老人在烈士墓前向记者介绍情况

信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长喜 摄

商城县冯店乡杨摆埂村村部向东南两公里,苍柏翠绿的小山包儿,拥着一座烈士墓。夏日的一个雷雨交加的傍晚,耄耋老人余信炎站在墓前喃喃自语:“老哥哥,我快要守护不了您了……”

磊石河畔,掩埋无名忠骨的墓众多。这一座,上刻“马積明烈士之墓”。正因有名有姓,每年送灯上坟之余,余信炎把寻找马積明的亲人当作“事业”,一干就是70年。

蜿蜒流淌的磊石河水,见证了两岸的繁荣,哺育了一代代勤劳奋进的人,也诉说着无尽的光阴故事。

1947年的一天,山里来了一群当兵的,大人们都说那是“刘邓大军”。余信炎那年7岁,总是好奇地望着这些操着各地口音的人。“解放军很喜欢小孩,他们经常叫我们去吃饭,偶尔能吃到猪血炒青菜。”余信炎说,他很快就认识了司务长马積明。

突然有一天,官兵们带着武器开拔到山上,一阵阵枪炮过后,反动派残余“小炮队”四处逃窜。此时,马積明与另一位战友外出买粮食正往回赶。半路逢敌,马積明腿部中枪,便将悉数物品、银元交给战友。战友走后不久,马積明面对“小炮队”毫不屈服,被残忍杀害。

之后,赶去增援的同志含泪带回了马積明的遗体,开明绅士汤三爷主动将为自己留的棺材贡献出来。农村葬棺需用石灰做隔断,可保棺木不易腐烂,但当时并没有那个条件。60年代中期,墓内棺木腐烂,一位民兵营长组织人手重新装殓,移坟至村部东南。

移坟期间,墓碑上的碑文丢了。幸好,早在掩埋遗体那天,余信炎透过泪水打湿的双眼,已将木质简易墓碑上的字深深刻在脑海里,并记在了自己的小本本上。翻开余信炎保留至今的小本本,上面写着:四川省彭县红岩乡第七自然村马積明烈士之墓。

70年时光恍惚,每年清明、元宵,余信炎习惯性地带些贡品,来到坟前,陪“老哥哥”说说话,为烈士墓培培土。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也都把马積明当成了自己的祖辈,祭祀逢年过节不落。

“我一直想用我的养老金为他重新刻座碑。可是烈士出生哪一年,家里还有没有其他亲人,我都不了解。四川省彭县红岩乡,现在可能位于成都彭州市红岩镇,我让孙子在当地查过,也没有结果。”余信炎遗憾道。70年来,通过中央电视台寻人节目,嘱托分散在大江南北的孩子们在网上发文,余信炎从未放弃过对马積明烈士后人的寻找。

如今的余信炎,患有严重的气管炎、糜烂性胃炎,多走几步路就会上气不接下气。“这墓我守了几十年,怕是明年就来不了了,我就想在临死前找到他的亲人……”站在墓前,余信炎黯然神伤,任凭暮雨浇淋着苍苍银发。

记者手记

他何尝不是一座丰碑

周 涛

一周前,余信炎老人致电本报时,只字不提自己如何守墓。寥寥几句,皆是希望记者在其有生之年,帮助寻找一位烈士的后人。6月6日下午,来到杨摆埂村已是傍晚,突然雷雨交加,老人执拗着要带记者到烈士墓前看看。一路上,聊的也尽是峥嵘岁月。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马積明烈士的身世之谜或许难找答案,但他的精神早已深深嵌刻在大别山深处,激励感召着一代代信阳儿女无私奉献、砥砺前行。余信炎老人便是最好的佐证。直到通过冯店乡武装部长余功会以及杨摆埂村党支部书记叶先义,记者才算真正了解余信炎老人。

70年来,老人默默守护着革命烈士墓,在茫茫人海中苦苦寻找烈士的亲人,并以实际行动感动着远近乡亲,教育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村民。从青丝到白发,从弱冠到暮年,老人一生忠于一英魂,无怨无悔。

守护着一座丰碑,他,又何尝不是一座丰碑!

<来源:信阳晚报>

Hash:f9ad713e430399dad7b7dd21d0321a5f6be0eb04

声明:此文由 商城县新闻中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