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城区建设的历史见证:五百年历史县衙大堂,你必须得知道!

滕州市这几年的旧城改造工程的不断深入,滕州城中古建筑已经所剩无几。市政府院中的滕县老县衙大堂,却屹立在空阔场地中间。

史料记载,滕县老县衙始建于公元八百一十七年,距今已有近一千二百年的历史。元朝末年,滕县老县衙毁于战火,如今的老县衙是明代初期在原址上重建的。

县衙大堂共五间,前廊进深5米,卷棚屋盖,大堂为悬山筒瓦屋盖,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大堂东西宽22.5米,南北进深10.5米,屋面于上世纪70年代换为平瓦。按照规制,县衙大堂是知县发布政令、举行重大典礼和公开审理大案的地方,位于县衙建筑群的中心,历来是县衙中轴线的主体建筑,其中央置暖阁,设知县公堂,上置“明镜高悬”匾额,公案上放惊堂木、文房四宝及红绿头案签。其中红头签是下令动刑的刑签,绿头签是下令捕人的捕签。暖阁外两侧分别摆放着堂鼓、仪仗和刑具。

由于时代的变迁,如今大堂内的匾额、刑签、刑具、仪仗等早已不复存在了,就连大堂地面上专门为百姓们设立的跪石也不见了踪影,空荡荡的大堂内仅有见证过五百年来滕县沧桑巨变的廊柱、墙壁和高大宽阔的屋顶。我抚摸着这里的墙壁、廊柱,仿佛走进了五百年前的老滕县,仿佛触摸到了古老滕州的历史脉络。

据毛泽东终生最珍爱的书《容斋随笔》(南宋洪迈著)记载:公元1078年(宋元丰元年),范仲淹的四子范纯粹任滕县知县,把滕县县衙的公堂吏舍修葺一新,得到了时任徐州知州苏轼的大力赞赏。苏轼自宋神宗熙宁十年四月赴任徐州知州。当时苏、范两家私谊甚厚,交往甚密。苏轼视察了刚修复好的滕县公堂,见其高大敞亮,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著名的《滕县公堂记》(又名《修公堂记》)。“凡五十有二年,而赞善大夫范君纯粹,自公府掾谪为令,复一新之。公堂吏舍凡百一十有六间,高明硕大,称子男邦君之居。”《滕县公堂记》不仅是一代文豪苏东坡散文游记的名篇佳作,而且见证了滕县公堂在宋代的发展。

中国成立后,滕县老县衙一带一度作为县(一九八八年后改称为市)人民政府驻地。2006年12月7日,滕县县衙大堂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滕州市旧城改造工程进行到县衙大堂附近,作为滕州市五百年历史见证的县衙大堂何去何从成为滕州人们极为关心的一个话题。几经论证,人们终于听到了这样一个消息:老县衙作为滕州城区建设的历史见证,县衙大堂作为承载滕州自明代开朝第二年以来数百年历史的实物标本,非但不能拆掉,反而要加以保护和完善。

现在是以县衙大堂为中轴线,两侧部分恢复当代古建筑,沿中轴线自北向南恢复仪门、善国门、大门,轴线西侧恢复传统民居。使县衙一带古建筑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既能给市民提供游玩、休憩、观赏的场所,也能给全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创建增加一个重要的砝码。现在广场起名为九州清晏市民广场。西面及北面为高档高层居民区。成为滕州的名片工程。滕州老县衙将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

Hash:13bd4baa4795343cc7a067358d456fd85b3f59a0

声明:此文由 滕州新社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