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符八庙续

2

关帝庙

关羽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存在。自晋开始,称为“勇壮关侯”,南宋列入国家正式祭典,清代对之为更大崇敬,甚至将皇室与全国均置于其特殊保护之下,得武帝尊号与孔子并列,一为武圣,一为文圣

明代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帝圣君”。清代,经历代皇帝加封,至光绪时,其封号至二十六字:“忠义神圣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道家也将其拉入其中,称为“至灵至圣至上至尊伏魔大帝关圣君大悲大愿大圣大仁贞元显应光昭翊汉灵佑天尊”,佛教也不干落后,自宋开始,将关羽列为各寺护法,成为珈蓝神。

而民间则将关羽视为武神、财神。

庆符的关帝庙庙址在庆符城内之东北,从文家湾水井旁沿数百级石梯而上再向东转的山顶上。此山为文庙开始的文庙坡的延伸,因以庙名俗称关帝庙坡。

关帝庙坡山顶较平,关帝庙孤零零地座落于此,周围无任何其他建筑

关帝庙为明万历九年(1581年)庆符知县王一鹏创修,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知县伯起重修,咸丰九年(1859年)知县武来雨重修前厅,同治十三年(1874年)知县孙定杨重修后殿并前后两厢。

关帝庙解放后犹存。我在符江小学读书时,曾坐在符江小学门口路边,远眺关帝庙画写生画,画作得老师表扬,故印象较深。

和文庙相比,关帝庙规模小得多。

关帝庙因四周无任何建筑物,只有不多的几株大树,故视野开阔,门前较平。庙有砖砌围墙,高约丈余,较为完整。

从大门入庙,为一宽阔院落,院坝较大,靠墙一边,立有一排兵器架,但上面的兵器已缺胳膊少腿了。正面为前厅,两厢有一些房舍,但已破败。

前厅不大,供祭典举行前拜谒人众休息,更衣、净手之处也在前厅。穿过前厅,即为关帝庙主殿院落。

主殿为两层歇山顶宫殿式建筑,上覆黄色琉璃瓦,但大殿比文庙大成殿小一些,大殿内正中供关帝神像,头著冕旒,身著衮服。旁待黑脸周昌。左、右配祀为关平、关兴。

大殿外左右为两庑,其时已为空房。

绕过大殿,可达第二个院落。此院落大殿比正殿稍小。大殿正中供关帝前三代祖,分别为曾祖光昭王、祖裕昌王、父咸忠王。大殿两边为庑,所祀无考。此外后院还有一些附设建筑,供庙内人众食宿和仓厫之用。

祭关大典自明清升格为国家大典,每年春秋二月、八月进行,但具体日子不固定,采取卜吉日进行。庆符关帝两季祭祀用银十四两,列入政府岁支。

由于祭仪繁复,此处从略。

解放后,庆符关帝庙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但不少时间作为各种“政治运动”审查,关押“有问题”的人用,把神像推倒堆放在一边,逐渐朽烂。

以后关帝庙逐渐毁弃并最后消逝。关帝崇拜在中国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帝王看到的是“忠”,官府看到的是“勇”,老百姓看到的是“仁”,民间秘密结社、各种帮会看到的是“义”,到后来道教、佛教也加以利用,诛罚叛逆、巡察冥司,都加于关帝名下,乃至招财进宝、庇护商贾,亦非关帝莫属,甚至成为了武财神。

君不见,当今不少商铺,都供一关羽的小神龛,也算是关帝“发挥余热”吧。

3

城隍庙

在旧时,全国所有的城市,都设有城隍庙。

城隍崇拜上古即有。京城的城隍称为都城隍,起护佑国家神器的作用。各府州县都设有城隍庙,这些城隍如当地的行政司法官,掌阴阳两界的鬼魂和人,监督善恶正邪,执行赏善罚恶。每年清明节和中元节(阴历七月十五)各城要抬城隍爷巡游,考察全城。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诏令各府、州、县将城隍庙一律改建为与各府、州、县的公堂一致,只是书吏、衙役为文武判官,六都司、牛爷(牛头人身)、马爷(马头人身)、六将军、范将军、谢将军、三十六关将、七十二地煞。

因城隍爷掌阴、阳两界,故城隍庙内有阴阳两界公堂。

城隍爷是地方阴阳两界的行政司法神,与人间官员的任职相似,城隍爷也非永远为同一个人,有不定期的任职期,也有交迭、辞官或委派。

城隍爷的任免归玉皇大帝,举凡生前忠、良、孝、悌之有德者,或有才学教养,不行邪恶、正直无私者,死后均有资格被任命为府州县的城隍爷。

城隍爷不是皇,也非帝,而是有不同的级别。以明代为例,中央首都的都城隍,级别最高,为王的级别,府为公爵、州为侯爵、县为伯爵。故城隍不能写成城皇。

地方官赴任所,都要向城隍神宣誓就职,接受城隍神的监督。

庆符的城隍庙在西门外,与文庙以城墙为界,文庙在城内,城隍庙在城外。

庆符城隍庙建于何时无考。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知县王俸增修,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知县时畏天又重修。

庆符城隍庙为一阴一阳两个公堂及相应配殿。

第一个公堂为阴间公堂,地点在后之庆中教师食堂和后勤办公室之间,中间供奉可移动的木雕城隍爷,城隍爷面前设有公案。左右有判官随侍,也有黑、白无常持铁链,随时执行拘人魂魄之任。

旧时清明及中元节庆符官民抬此木雕城隍爷巡游全城(多为傍晚)。殿两边有厢房(即庆中教师食堂和后勤办公室)其功能类似为签押房。

厢房两边各有阶梯往下(表示下到地狱),则为一个大院落,院落三边为两层楼的房舍。这进院落是地府之十大阎罗殿,分别为:

第一殿秦广王蒋;第二殿楚江王历;第三殿宋帝王余;第四殿五官王吕;第五殿阎罗王天子包;第六殿卞城王毕;第七殿泰山王董;第八殿都市王黄;第九殿平等王陆;第十殿转轮王薛。

民间传说,人死后先在阴间公堂由城隍爷审明善恶,发付地狱,进行处置。处置处为十大阎罗殿,根据恶行轻重,各殿处置方式不同,如上刀山、下油锅、炮烙斧砍、刀锯磨推,各种酷刑应有尽有,执刑场面,令人毛骨悚然,目的是警告世人,生前不得作恶,否则死后会尝尽最痛苦的责罚,并永世不得超生!

此院落楼下以后成为庆中的男生宿舍,楼上为教师宿舍。

阳世公堂和阴间公堂之间有不长的甬道(实际为天井),甬道两边各有大石水缸一个,为消防用水。两边廂房也是所谓阴阳书吏房(后为庆中的教工俱乐部和音乐教室)。

从甬道沿石梯拾级而上,即为城隍爷的阳间公堂。(以后成为庆中的礼堂和学生就餐的食堂)

高县中学原礼堂 笑看凄凉摄于11年

城隍爷的公堂设在一个类似戏台的台基上(以后成为庆中开会和表演的舞台),城隍爷端坐于公案之后,此城隍爷为泥塑(不可移动),左右分别为文、武判官、六将爷、范将军、谢将军,台下三十六关将,如旧时公堂衙役般分列两旁。

台下正中的梁上悬一特大算盘,表示算计人一生的操守功过,以决定赏罚。两边厢房(后为庆中女生宿舍)为六都司、七十二地煞等神将。他们凶神恶煞、神情各异,其职能是城隍爷在判官协助下审案之后,交付各室实施刑法的执刑人员。

其刑具骇人听闻,受刑人痛苦万状,观者不寒而慄。目的也是警告世人,生前不得作恶,作恶一次,减寿一次,死时必受惨烈之刑。也有惩恶扬善之意。

大殿后面为城隍奶奶的居所,类似于世俗官衙之内宅。后为庆中女生院。

城隍庙实际是封建衙门、监狱的一个缩影。进入其间,阴森恐怖,令人胆寒。

4

东皇庙

东皇庙在庆城北门外,关帝庙坡下面,后之庆中的后面。

东皇庙为明洪武初年建,弘治年间重修,乾隆十一年(1746年)知县沈绳祖重修。

东皇庙各地称呼不一,有的称东岳庙,有的称泰山庙,祀东岳大帝。东岳大帝为旧时五岳帝之一的泰山大帝。泰山是历代君主为夸示统一天下,受命于天进行封禅大典之地。

泰山被古人视为与天相通的登仙之道,故历代帝王将泰山人神化,累加封号。汉代由“天齐王”加封为“仁圣天齐王”,以至为“天齐仁大生仁圣帝”,其生日为三月二十六日,皇后为淑明皇后,并有子有女。

东皇主管天下祸福,也云为阎罗上司,故也管阴间之事。

庆符东皇庙规模不大,解放后犹存,儿时也曾多次去过。

东皇庙前百米处有高大之石砌牌坊,称为朝圣楼,三门六柱,牌坊上有明代知县张辰书“岱宗行宫”四个字,正楷,笔势逾劲。

牌坊和庙门之间有长达百米的石砌甬道,显得颇有皇家气派。甬道尽头为庙门。庙门两边各立一相视而望的石狮一对,高大威猛。东皇庙无围墙,大门两边有宽约四寸、高四尺左右,上尖的竖立木板稀稀围成的杄子围栏。

入大门过门厅即为一大院落,正中为供奉东皇及皇后淑明神像,神案上供木主,香炉香烟嫋嫋。两厢配祀为东岳大帝之五子及王后并公主,分别为宣灵侯、惠灵侯和惠夫人、至圣炳灵王和永泰夫人、居仁尽鉴尊师、佑灵侯和淑惠夫人、东岳大帝之公主玉女大仙,又称玉仙娘娘。

由于我的一个长辈葬在牌坊左侧,上坟去过多次,对东皇庙尤其是石牌坊印象较深。但五十年代中后期,由于人口增加,改土种地,庙宇、甬道、牌坊被毁,原迹无存,真所谓往事如烟,沧海桑田!

在东皇庙和城隍庙之间,原有拱极楼一坐,据云“楼台高耸,上接云端”,为较古之建筑,但清代已圮,只存石柱。此楼县志有载。

5

川主庙

川主庙 星哥摄于2016年2月

川主庙在东门口,原祀川主李冰及其子李二郎。

川主庙为四川地方庙,缘于李冰秦时为蜀郡太守,治蜀有功,特别是修都江堰,使川人水旱无忧,四川遂为天府,故川人立庙祭祀。

川主庙原在庆符城外正街靠城墙而建,同治元年,石达开部袭扰沙河驿,邑人恐庙被兵燹,遂拆庙暂寄于城内,李冰神像暂寄关帝庙。石达开兵退,庆邑人集赀卜地城内东门重建,同治三年建成。

由于战乱,财力不逮,故新建之川主庙规模不大。只一进院落。院落虽小,但栋宇榱桷,黝垩丹漆,倒也精致。

川主庙今犹存于原址,但规模较前又大为减小,庙门改造后不伦不类,已呈破败之势。但文革前川主庙尚完整,文革中破坏较大。此庙虽称为川主庙,但后来却成佛寺庵堂。

几代主持均为女尼。两代前主持俗称赵,人称赵和尚,头戴一黑色线织小帽,额上常有一拔火罐印记,脸上笑容常住,颇和蔼。有一女徒常随侍左右。因同姓的原因,与我家有一些来往。

川主庙解放后一段时间,香火还算旺盛,信徒也较多,庙舍也还完整,办会时颇热闹。但后经破除迷信,特别是文革破坏,赵和尚及弟子衣食无着,沦落到摆小摊谋生,到巡场买冰粉籽搓冰粉卖,常在我姐姐家进出。

赵和尚圆寂后,由其弟子继任主持,文革后境遇好了一些。近年返乡也偶去其庙,观赵和尚遗容,颇为感慨。新主持云:喜《楞严经》,我答曰施一部。但至今未能还愿。

6

张爷庙

张爷庙,地址在庆城经营站,过去称“屠场”或“杀行”处(国营旅馆街对面)。张爷庙祀张飞。张飞昔为杀猪匠,作为屠宰场的保护神,倒也名称相符。解放后庙已不存,只剩下杄子围栏,为其遗迹

7

五灵庙

五灵庙在庆城西南三街口龙嘴上。

五灵庙,又称五显庙,也称王爷庙(高县则称王爷庙),供奉五显大帝。五显大帝名马子贞,佛教称为华光佛,道教尊为五显灵官马元帅,生有三目,人称三眼灵辉。

故民间也称马王爷(所谓“不晓得马王爷有三只眼”,喻人不知利害之意)、马灵官(民间也称五灵庙为灵官庙)。

7

萧公庙

萧公庙(庆符有人错将其写成肖公庙),庙址在上河街,解放后庙不存,成为居民用房,唯剩杄子围栏。

萧公庙祀萧公爷爷。萧公讳伯轩,少时刚正,性格稳重,不苟言笑,善善恶恶,里人称许。

宋咸涥年间殁而为神,常附儿童身为人预言祸福,精准异常。故其神像多为龙眉蛟发,长髯,面如童子。

洪武间,诏封为“水府灵通广济显应英佑侯”,遂成为航运业的保护神,专佑江河湖海舟楫行船之商贾和船工。因旧时庆符作为南六县要冲,水运繁忙,舟楫赖其佑护,故立庙于上河街以祀。

>>>>

此外庆城还有下述各庙

火神庙

在庆城南门外,创建时间无可考,雍正二年(1724年)知县王如珽增修,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知县时畏天增修大门三间。火神庙祀祝融。

祝融为上古传说中人,中国远古三皇之一,死后尊为火神,也叫“朱天菩萨”。旧时民俗:一遇火灾,人众均呼“朱天菩萨保佑平安”!

庆符过去民间房舍均为木结构房,易着火,故立火神庙以求庇护。五行火与南方相配,祝融为五方帝中南方之神,故庙立之于庆城南门外。

江主庙

在庆城西南门外(后之符江粮站内),祀三国蜀之文臣马谡。江主庙建于元朝,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重修,清乾隆二十八年改建为禹王宫,但马谡仍与大禹同祀。

江主庙属川滇黔独有,因马谡辅佐诸葛亮征南有功,并献“攻心为上,攻战为下”的方略,致有“七擒孟获”之举,减少了对川滇黔的杀戮。

史载:马谡威勇兼具,殁后显灵于川南,宋咸淳年间叙人申报朝庭,咸淳八年诏封为:灵显忠佑威济公,建庙祀之。

土主庙

在县西下桥,祀陈公(其人待考),但清代已圮。

蘭山之人于川师大

2019年4月21日

—END—

点击阅读原文

Hash:32ac0fc8606d7312e7918917cba455174ce25652

声明:此文由 金线岭网友社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