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云南 | 奇妙化石在哪里?

【编者按】云南国土面积仅占全国的4.1%,却拥有除海洋和荒漠以外的所有植被及其生态系统类型,囊括了“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世界花园”等各种美誉,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

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昆明召开。中国新闻社云南分社推出【奇妙云南】系列报道,讲述云南生物多样性的奇妙故事。

【第四篇】

奇妙化石在哪里?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相信不少人都曾思考过

这两个问题

而问题的答案

或许可以在云南找到线索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内一面完整的化石墙。常舒钰 摄

人类的祖先竟然来自澄江

很多人都知道,人类的祖先是猿人,那么再之前呢?数亿年前,人类的祖先是什么?答案是——鱼。

在云南澄江抚仙湖北岸,有一片18平方公里的丘陵,因形似草帽而得名帽天山。这里是被国际科学界誉为“世界级的化石宝库”——澄江生物群首发点所在地。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内展出的化石库。常舒钰 摄

作为地球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脊椎动物,曾在澄江生活的昆明鱼正是人类5.18亿年前的祖先。

脊椎动物,是指具备头颅和脊椎骨的动物,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和人类。人类会思考,思考在大脑里进行,因此大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大脑的起源和演化正是伴随着脊椎动物的起源和演化而进行的。

因此可以说,鱼类的出现是动物演化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它们已经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头,甚至是脊椎和心脏系统,标志着脊椎动物大家族首次完成了基础器官系统的全面构建,迈出了向未来智慧人类演化的第一步。

凤娇昆明鱼化石。常舒钰 摄

目前,已经发现的昆明鱼类包括3个属,即昆明鱼、海口鱼和钟健鱼,它们全部产自寒武纪早期澄江生物群。而在1999年发现的凤 娇昆明鱼,仅有大约3厘米长,但已经出现了头、躯干和肛后尾的分化,具备了脊椎动物的基本身体构型。 它的出现,将脊椎动物最早的化石记录向前推进了5000万年,成为轰动世界的“天下第一鱼”。

鱼又是怎么一步步进化成人类的?研究表明,3亿多年前,一群肉鳍鱼慢慢爬上陆地,后续演化出现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包括人类所属哺乳动物在内的四足脊椎动物。

“一锤子”敲出的寒武纪世界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距今5.42亿至4.88亿年间被称为“寒武纪”。那时,陆地还是一片荒芜,海底世界却热闹非凡,无数种生物在这里登场,上演生命大爆发的精彩一幕。这一事件,被人们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载入地球生命史册。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听起来很遥远,真正揭开其奥秘却和37年前的“一锤子”有关。

澄江化石地出土的化石。常舒钰 摄

1984年7月1日,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侯先光在帽天山西坡发现了一块长尾纳罗虫化石,这难得一见的软体组织化石,首次清晰地向人们展现出距今5亿余年前海洋生物世界的真实面貌。敲开化石的这“一锤子”,同样敲开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神秘之门。

1987年4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发布了澄江帽天山发现化石群的消息,立刻引起轰动。此后,多位古生物学家来到帽天山,展开早期生命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

民众在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参观。李嘉娴 摄

2012年7月,澄江化石地申遗成功,成为中国首个、亚洲唯一、全球仅有三处的化石类世界自然遗产。目前,在澄江化石地,共发现寒武纪珍稀动植物化石分属20个门类、280余种,且80%属于新种。

“不仅仅是脊椎动物,几乎所有现生动物门类的祖先都能在 这里找到。”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馆长陈泰敏说,“而且在其后5亿多年的时间里,它们开枝散叶,形成了今天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面貌。所以,我们有一句宣传口号:澄江小虫虫,你的小祖宗。”

罗平重现2.44亿年前的生物多样性

云南暴鱼正型标本 徐光辉 摄

图源:云南发布

曲靖罗平县罗雄镇大洼子村附近的一处分岔路口,一侧的山是上石坎罗平生物群地层剖面,另一侧的则是响动坡罗平生物群地层剖面,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就建在两座大山相间的谷地里,火热施工的场面激得漫天尘土飞扬。

2007年10月,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二级研究院张启跃和地质调查项目组在野外调查时,在大洼子村附近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地层中发现大量保存完好的鱼类化石,随后又发现了大量爬行类及其他动植物化石。“罗平生物群化石种类丰富、规模庞大、保存完整,是世界上目前已知多样性最丰富、化石分异度最高的三叠纪海生化石库之一,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价值。”张启跃介绍,罗平生物群是由多个门类构成的完整海洋生态系统,目前已鉴定出8个门类、40属、113种(包括55新种)。

云南龙鱼、节肢动物瘤点云南圆蟹等足目节肢动物白氏原双节虫、罗平云南海胆、罗平中华千足虫……随着埋藏在罗平生物群的化石逐一被发掘、命名,这里拼凑出了一张属于2.44亿年前的生物多样性“宏图”,用无声却鲜活的方式,向人们讲述三叠纪的罗平故事。

罗平生物群可以回答什么问题?“这里对生态学、埋藏学、古地理、古气候及油气地质学都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价值,包括揭示三叠纪时期罗平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以及现在这里峰丛盆洼地形形成的原因等。”张启跃对罗平生物群“答卷”探索充满了热情。

欢迎来到“侏罗纪世界”禄丰

有“恐龙之乡”之称的云南省禄丰市,早在1938年,就因为出土了中国第一具恐龙化石而蜚声中外。

禄丰境内发掘了包括从三叠纪晚期到早、中、晚侏罗纪各时期的恐龙;

这里出土的恐龙化石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密集度高、保存完整、跨越地质年代长等特点,让全世界一次又一次地为之震撼。

图为恐龙化石发掘现场。禄丰市恐龙化石保护研究中心 供图

除了富集恐龙骨架化石外,禄丰还产出了恐龙胚胎、恐龙遗迹化石、鳄类、似哺乳爬行动物和早期哺乳动物等化石,对研究恐龙、鳄类、早期哺乳动物的演化具有重大意义。

自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者杨钟健院士1941年命名许氏禄丰龙以来,在禄丰及其周边地区已命名的恐龙一共有25个属38个种,禄丰恐龙动物群成为了世界上最丰富的动物群之一。

中国人类起源定义因“元谋人而改变”

1965年5月1日,原地质部地质力学研究所钱方等在元谋盆地大那乌村作地质调查时,发现两枚牙齿化石,这两枚化石呈浅灰白色,经研究认为同属一个成年男性上内侧门齿石化,定名为直立人元谋新亚种,简称“元谋人”。

图源:云南发布

自此,中国人类的起源定义因“元谋人”而改变。“元谋人的发现将中国人类历史向前推进了100多万年,表明了云南是人类起源的关键和核心地区,为人类起源与发展多中心论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持。”元谋人博物馆负责人段梅介绍,“元谋人”作为中国人类历史的开篇被写入中国历史教科书的首页。

循着“元谋人”而来的游客源源不断,元谋人博物馆年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其中外宾约3000人次。“有的游客会问,到元谋来,就是看这两枚牙齿化石吗?”段梅对此解释,“实际上,元谋出土的化石和文物是一个完整的生存链条,生物的进化链环环相扣,1.5亿年前的恐龙、800万年至600万年前的元谋古猿、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3个不同时代出土的大量遗址、遗物和遗存使元谋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原始社会博物馆。”

元谋人博物馆。图源:云南发布

为了充分展示元谋在人类起源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发现与研究成果,认识人类自身起源与进化的艰辛历程,元谋人博物馆以元谋地区出土的古人类、古生物化石和其他文物标本为主线,常设了元谋古猿和元谋人及其文化、元谋古猿、元谋人生活场景生态复原、元谋史前文化旧石器、元谋新石器时代暨大墩子文化、元谋恐龙化石展示等7个基本陈设展示厅。目前,馆内收藏展示近4000余件各类珍贵化石标本。展出图片各类标本、模型1200多件,珍贵文物有完整的元谋古猿下颌骨、元代青花绳纹火葬罐等。

“自全面完成布展工作并对外免费开放以来,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对化石和文物进行保护,但是在这里我们没有采用任何的化学手段去保存,化石至今没有出现腐蚀腐烂的情况,完全得益于元谋的气候。”段梅说。

每一个生命演化故事的背后,

都埋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不朽理念。

也正是因为有了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我们的星球才如此美妙。

民众在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参观。李嘉娴 摄

目前,

《生物多样性公约》

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

(COP15)

正在中国云南昆明召开。

COP15会场。崔楠 摄

这也让

生物多样丰富的彩云之南再次“出圈”,

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大自然造物之神奇,

在云岭大地上完美体现,

更多精彩,等你发现,

云南,等你来!

(来源:云南新闻网综合)

Hash:dabc36c9a4bacb8ef88b7724e5c351ffefb4b83d

声明:此文由 地头蛇带你游京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