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见证者!盘点那些西山岛的珍贵的文物古迹!

西山古代文明历史悠久

太湖三山岛和西山俞家渡的考古发掘证实

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西山就已有人类活动

图片来自互联网

经过如此漫长的历史时光

西山岛文物古迹更是不胜枚举

这里有着大批古街巷、古建筑、古桥梁等

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

图片来自互联网

这其中有一小批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咱们就来盘点其中一部分

(排名不分先后)

1

林屋摩崖石刻

林屋摩崖石刻位于林屋洞洞口和洞外山上,也许很多朋友只是参观完林屋洞后,匆匆一览便离开了。

其实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

林屋的石刻题字在民国18年李根源、郑伟业等西山访古时共有36处,其中宋刻9处,明刻17处,清刻9处,民国刻1处。

林屋洞入口的天下第九洞天乃是王鏊书,刻于明正德十年,“僊府”二字为“仙府”,为清光绪年间甪里巡检司巡检陈作梅刻,在林屋山顶有刻于民国初年的“林屋晚烟”等等。

景区提供

石刻中历史价值最大的是《无碍居士道隐园记》,位于出口(旸谷洞)处,刻于宋朝年间,记述了无碍居士李弥大在洞旁筑庵隐居的情况。不仅记载了无碍居士的一些情况,还用较多的笔墨描绘了林屋山的景物风光。80年代整修林屋洞时,以此文指导建设,起到了很大的参考作用。

2

石公山

石公山从唐代起就是闻名海内的游览胜迹。“石有族聚,太湖为甲”,唐代闻名天下的太湖石就主产于此,北宋末年,朱勔大办花石纲,也主要采集于这一带,并留下“联云障”等遗迹。可惜的是,在常年的开山采石以及后来的十年浩劫中,石公山的许多石景,如得名的“石公时婆”、剑楼、飞来峰、蟠龙洞、联云障等均被炸毁,石公庵、节烈祠等均被拆除。后进行整修建设,幸存部分遗迹。

据镇志记载,1984年10月1日,石公山正式开放,作为西山第一胜迹,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先后光临石公山,为古迹增添了新辉。

入山门右行可见“桔香亭”,方亭石砌,质朴无华,因原周遭遍植桔树而得名,亭名由江苏书法家曹志桂书。

山腰“御墨亭”,乃是光绪年间为保显庆寺(包山禅寺)御宝——顺治皇帝手书“敬佛”二字,西山地方官暴式昭将御笔刻于石碑,移存至石公山印月廊。后专建此亭,保护此碑。御墨亭三字为爱新觉罗·溥杰所书。

“归云洞”则是明虞山琴派创始人严瀓所书,遒劲端庄,雄健有力,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洞中还有石鸳鸯、明月泉、石佛以及石刻题字。

景区提供

浮玉北堂原为石公庵接待女客之处,其东面有宽阔广场,乃是石公庵大殿遗址,后为悬崖,建于北宋的来鹤亭翼然其上。石公山还有春秋古迹“明月坡”、“断山亭”、“夕光洞”等风景古迹。

3

禹王

禹王庙大家都是比较熟悉的了,位于甪里村北端的郑泾港口太湖之滨。相传,大禹曾在西山治水,人们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在太湖中建造了四座禹庙,以镇湖水。

禹王庙历史悠久,始建无考,但远在南朝梁大同三年(537)已有重修的文字记载,1400多年来,屡建屡毁,历经风雨沧桑,最近一次重修是在清嘉庆十四年。

庙中“甪里梨云”系清光绪二十五年巢园老人题,因古时甪里遍植梨树,花开如云而得名。

庙旁花岗石碑刻“万顷波涛一望收”,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胡厥文书。

庙四周,湖山毓秀,庙旁地上,有菜籽大小的铁色砂粒,是传说中大禹铸铁釜、斩妖龙时留下的。国民党元老李根源曾这样评价禹王庙,“甪里洲三面临水,山水秀聚,超轶尘凡,当为湖中名胜第一。

庙外沿岸,有太平土城遗址,清咸丰十年(1860年)十一月,太平军侍王李世贤率水军自溧阳出发攻克西山,在庙前筑土城架火炮,击败来犯的东山总兵王之敬,直扣东山门庭。忠王李秀成进军浙江时,也曾驻军于此。现存建筑为2006年重修。

码头,位于禹王庙前的郑泾港北端,始建于南宋,现存建筑主要为明代所建。高2米,长65米,面上用102块宽0.6米、长3.4米、重约1.5吨的金山花岗岩石条叠筑而成。

4

春熙堂花园

春熙堂位于东蔡村,为里人蔡氏所建,清末售与秦氏,1986年被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蔡氏早年经商湖南,致富后建造该堂,取《老子》中“众人熙熙,如享太守,如登春台”里的“春熙”两字作为堂名。春熙堂创建于清乾隆年间,以后历代都有增建,范围最大时,除门厅、大厅、门楼、女厅、书屋之外,还有七个三楼三底的住屋及位于书房南面的包括四面厅、九曲桥、八角亭等许多建筑在内的大花园一座。

目前,春熙堂除大厅、门楼、后楼外,最有价值的还有书房及位于书房前后的两个小花园。门楼题额“棣萼联辉”,取自唐代诗人岑参“一支谁不折,棣萼独相辉”的诗句,包含着主人祈合家欢乐、财运通达的意思。

春熙堂花园不大,园中以黄石假山为主景,有三绝:一为白皮松两棵,大的一株高近20米,生机勃勃,江南罕见。二为百年牡丹,暮春时繁花似锦,满园红艳生辉。三为三峰太湖石假山,中间一峰状若隆背老人,称老人峰;左右两峰一大一小,分别以古代高官谐音命名,大者为太狮,小者称少狮。相传均为北宋花石纲遗物。三峰体量不大,但造型优美,太湖石皱、漏、瘦、透的特点鲜明。

5

童子面石刻罗汉像

童子面石刻罗汉像位于罗汉寺,坐落于西山岛罗汉坞,地处幽谷,相传吴王曾驻兵于此,故地名“兵场”,后误写作“秉场”(也作秉常)。罗汉坞以寺而名,峰峦叠翠,果木森森,蔚然成海。

罗汉寺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明洪武初归并上方寺,明永乐年间僧悟修重修,不久寺废,明天启二年觉空禅师来居,寺始兴,至清乾隆三十二年(1768)寺得重建成,有《重兴古罗汉寺碑记》。

罗汉像位于罗汉堂,是罗汉寺镇寺之宝。罗汉堂乃是清代建筑,殿内供唐代留下来的花岗岩石刻佛祖像,以及宋代十六尊童子面罗汉像。

图片来自互联网

童子面的罗汉既不慈颜善目,也不是凶神恶煞,呈现出几分稚气,添了不少诙谐。这些石刻都有着唐宋遗物的特征,简洁明快,线条多变,衣褶流畅,被认为是佛教艺术珍品。

罗汉雕凿粗放,造型朴拙,神态各异,给人以庄重醇厚之感,有盛唐遗风,这种特殊的罗汉造型为国内所罕见。

图片来自互联网

据说寺后有“军坑泉”,俗称龙王池,分雌雄两口,紧密相连。该地为吴王驻兵之地,泉即为吴军所开,故得名军坑泉。寺东山腰有宋代奸相黄潜善墓。

6

爱日堂花园

爱日堂位于西蔡村,俗称新厅上,原为一大型宅园,现大厅已被拆除,仅存位于屋西的花园一座,园内有书房、亭子(旱船)、花廊等建筑,均为清乾隆三十年建,是当时民居建筑的代表性作品,现为村民私宅。

图片来自互联网

西蔡为洞庭蔡氏族裔的正宗所在,故取《法言孝至》中的“孝子爱日”句意来作为堂名,意在追念祖先,珍惜光阴。有书房三间,名“晚香书屋”,屋内选材,做工都十分精正。

图片来自互联网

花园分南北两部分,南花园较小,北花园稍阔,园内以黄石假山为主,配有亭子(已塌)、花木等。花木种类很多,桂花树很大,超300岁,山茶两本,均开十八色重瓣花,称“十八学士”。

图片来自互联网

每一处古迹都是一部名著

必须亲自观赏 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你才会懂得它的故事它的美

故事未完 敬请期待下期!

(文章来自:苏州太湖西山岛)

Hash:1c177cb25b85a62e2190bfe482883b4e97720d55

声明:此文由 趣太湖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