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转折——文家市

文/莫金莲、刘鑫

在湘赣边界,浏阳市南部,有一座小镇——文家市镇。

文家市镇面积148平方公里,人口6.8万。相传,明代文姓聚居于此,逐步形成圩场集市,文家市由此得名。青山田畴、花草绿树、红瓦白墙……此时的文家市镇美不胜收,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看上去,与其他清秀的江南小镇没有两样。

但事实是,文家市这片土地,因见证了几个重要的历史时刻而闻名全国,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文家市历史上最重要的几个时刻,都有毛泽东的身影。毛泽东曾三次来到文家市,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红色印记。

1917年冬天,毛泽东以关注家国天下的崇高担当,怀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在陈绍休等人的陪同下来到浏阳,开展了长达20余天的社会调查活动。一行人从长沙步行出发,经永安,过江背,歇跃龙,入县城,最后住在文家市铁炉冲。毛泽东在文家市游学期间,考察了两所学校、五座寺庙,登上了六龙山、高升岭、天子冈、铁岩关等周边高山,对当地的风俗民情、山川地貌有了深入的了解,这为后来再赴文家市埋下了伏笔。

1927年9月9日,震动全国的湘赣边秋收起义爆发。当时由于全国革命形势处于低潮、反动军事力量过于强大、起义部队兵力薄弱且分散、群众未能充分发动等原因,进攻省会长沙的目标未能实现,秋收起义遭遇挫折。9月14日,毛泽东决定改变攻打长沙的计划,通知各起义部队到浏阳文家市集合。9月19日,起义部队在文家市会师,在这里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面鲜艳的镰刀铁锤红旗。同时召开前委会议,毛泽东果断作出“转兵文家市,进军井冈山”的决策。9月20日清晨,毛泽东在里仁学校操场上给起义部队作动员讲话:“这次武装起义受了挫折,算不了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当前力量还小,还不能去攻打敌人重兵把守的大城市,应当先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保存力量,发动农民革命。我们现在好比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反动派好比一口大水缸,但总有一天,我们这块小石头,一定要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起义军在文家市住了两夜,便沿着湘赣边界南下,踏上了前往井冈山道路。这是中国革命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正确道路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1930年7月27日,红三军团攻占长沙后,何键调集部队从南北两路夹击长沙。红三军团根据严峻的斗争形势,于8月5日主动撤离长沙,向平江、浏阳方向转移。为支援红三军团,毛泽东、朱德率红一军团从赣南星夜赶往湖南,在浏阳文家市全歼驻守的敌军戴斗垣部,史称“文家市大捷”。文家市大捷是红一军团成立后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企图围歼红三军团的阴谋,恢复和发展了湘鄂赣之交的红色根据地,为红一、三军团会合并组建红一方面军创造了条件。

“文家市调研”“文家市会师”“文家市大捷”,毛泽东与文家市的三次结缘,为这个历史悠久的边陲小镇厚植了赓续不断的红色基因,赋予了动人心魄的红色气韵。

秋收起义是以革命的武装斗争推动农民土地革命的壮举,诞生了人民军队的第一面军旗,建设了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特别是文家市会师,确定了起义队伍上井冈山的战略部署,为中国革命由城市转向农村、实现革命力量的战略转变明确了方向。

如今,每天都有四面八方的游客来到文家市打卡学习,重温红色记忆,感悟秋收精神。岁月失语,唯石能言。在气势恢宏的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园里,驻足于红旗雕塑下,流连于历史陈列馆,在一件件历史文物中、一幅幅图片史料前,革命先辈们所诠释出的初心和使命愈加感人、愈加动人。几乎所有游客都会深受感染,仿佛回到了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

对于文家市镇来说,历史的故事不能忘怀,当下的故事更要用心写就。

近年来,文家市镇紧密依托以秋收起义为核心的红色文化资源,深挖内涵,开辟红色研培、红色文创新兴业态,使红色文化资源成为带动人流、拉动消费、深化产业融合、促进区域合作的强大引擎,走出了一条以红色文旅带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2005年,文家市镇成为浏阳市首个财税收入过亿元的乡镇,在中国革命老区中首树“亿元乡镇”红色标杆。2019年1月,文家市镇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成功获评湖南省首批特色文旅小镇……文家市当下的故事里,有历史,有情怀,也有实实在在的幸福。

文家市的过去,可歌可泣;文家市的未来,可梦可期。

本栏目由湖湘地理与湖南民政厅区划地名处联合推出

Hash:b4f81a9486e16718cbf0ba3bc8523b5998ed6251

声明:此文由 潇湘晨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