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家族祠堂的由来、构成、功能和意义!

关注我,做个懂谱的人!

祠堂,旧时又称为“祠庙”或“家庙”,多建于墓所,故把祠堂称为“祠室”。按《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开始允许老百姓建“家庙”。后来,祠堂多建于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最早由于家族尚不多,便置祠与宅中,随着族丁的繁衍,便开始专门建起宗祠乃至支祠。

祠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从民俗学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祠堂文化不仅独特,而且源远流长。祠堂文化作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便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发展到了高峰。从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文化的繁荣侧面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具体体现。

一、祠堂的由来

祠堂起源与始祖社会逐步解体之后,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求神的场所,汉代正式出现祠堂的名称。

宗族通过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来体现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则,显示宗族至尊的特权。祠堂也就成为宗族祭祀的圣地,它象征着宗族的团结。也有人祠堂理解为死去祖先的家,神灵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阴灵的场所。

凡祀帝王先师的祠成为宗庙,而祀公侯、先贤的称为祠,这些宗祠均为官庙公祠。只有宗族为先祖所建的祠庙,才是通常真正意义上的祠堂。

每姓必建祠堂,必安显祖,名门大族还建多处祠堂。如:杨、顾、朱、王等姓氏,又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别。较多的祠堂附近,就是他们的祠田、祠产。

二、祠堂的构成和分布

(一)祠堂建筑:它是全族祭祀的场所,是用来对族众进行尊祖敬宗为主题的礼仪宣教的所在,重在精神上教化族人。

(二)祠田族产,是全族的公产,大多由族内各界人士募捐义赠,也有的是族内某人的遗产或贤达受封爵、赏赐田产的一部分,祠田多寡不一,无锡地区有些宗族富甲一方,祠田广达数千亩之多,它主要用途之一是用来赈灾恤族、救济本族贫苦族人,它是古代社会福利保障的一种初级形式,重在从物质经济上团聚族人。

(三)宗谱、家谱、家乘等谱牒文献的编修。宗谱最直接反映该宗族及其成员的历史,它是通过对该宗族的祠堂组织、职能机构、血缘、世系、祭祀活动、宗规家训、宗族田产、娠恤义学等基本内容,作多方面的完整历史记载,使同族人明根论辈.重在维系族众的血缘联系。

各地宗祠中.比较大而完整的管理设置通常由:

宗长--主全族事;

宗子--管祭祀;

宗正--宗长协理:

宗司--掌伦纪;

宗直--处理纠纷;

宗史--掌宗族史;

宗课--掌经济:

宗干--助宗长办具体事;

宗守--宗祠管理;

桐丁--守桐人;此外有的还有坟亲(守墓人)等杂役。祠堂设置的管理机构比较严密齐全。

自古以来祠堂祖庙有二大类型,一类为皇帝先师们祭祖的神坛、祖庙、宗祠,分布在全国各地名胜之地、以纪念属性的祭祀为主,血缘、地缘的属性次之。

另一类则是以紧密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为主要属性的祠堂,是全族祭祀祖先的场所,以祭祀先祖为主要功能,并兼有其他宗族活动的功能,这类祠堂是中国广大地域普遍分布的类型,所谓聚族而居,族各有祠.每姓必须建立祠堂以安先祖。它在中国封建家族制的社会中极度发展,但它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耕读文化为特色的,所以无论在热闹的城镇,还是穷乡僻壤,也不管是在封闭的荒村野岭,还是在发达的水乡村邑.只要那里存在同姓血缘体系的地缘组织或集团所形成的居住聚落、村舍,那里就必定有祠堂存在,虽然祠堂形式各异,但它们总是以分散式的、星罗棋布的总体分布格局为主,是中国大地上祠堂分布的基本特点。

二、祠堂的主要功能

祠堂里是祖先神灵聚居的地方,供设着祖先的神主,祭祀显祖就是祠堂最主要的功能。每逢春秋祭祀,全族聚会,齐集祠堂,由族长或宗主主持,作礼设祭。清明扫墓,先到祠堂,祭神主,然后分别至各房各家的墓地祭扫。通过祠堂祭祀,使族人常瞻仰先祖仪容,唤起家族团结。依靠血缘关系的纽带,维护和巩固家族权利和地位。

祠堂里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大殿正中设正龛,左右各设配龛。它像附着在墙上的小神殿,神主摆在阁中,前面用帷幕掩饰,后来有的用大长方形书桌,将神主摆设在桌上。

一般的家柯正龛往往是供从现在的长辈算起的考(父)、祖、曾祖、高祖四世的神主,五世后则将神主迁到配龛上去,始祖是百世不迁的,永远摆在正龛上。

古代为了增强血缘,宗族关系之间的团结,做到全族俱荣,利害与共,所以祭祀祖先活动较多,以东汉为例:

正月初一祭拜去世的父祖、敬酒会食;

二月社日祭土地神,祭奉显祖;

三月开春向同族人救济义举;

四月清明祭扫,踏青;

五月、六月、八月用新鲜时物祭奉祖先

九月向全族中孤寡病老救济慰问

十月宗族人带头再次救济义举;

十一月用白狗、黄米糕祭祖;

十二月腊日用猎获禽兽作年终祭品。

祠堂的另一种重要功能是珍藏宗谱、纂修宗谱。宗谱是一种通过记传、论志、图表等形式,将宗族的血缘亲属、辈分、家规、家法等情况和谱系等记载下来,为本姓宗亲们掌握、遵照的特殊史籍。对一个家族来说,宗谱有教化、敬贤、理政、信史等功用。按照惯例,家谱十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这个任务在祠堂里完成。通常要在祠堂里举行祭谱仪式,将一份家谱供在祠堂,其余按编号分给族人领谱保藏,家谱一般是一房一部,不得多印,掌谱人由房长担任,或推举本房贤能者为领谱人。

在家法族规中,对家谱的收藏有严格要求。必须将家谱装进特制的木匣.供于柑龛之上,或藏于书室之中,不能霉烂,不能遗失。不得随意乱放,亵渎家谱。定期交族长检查。祠堂族人有权严厉查处造成宗谱损害的族人。家谱更不准私自纂录或借给外姓人观看;如果有人敢瞒众觅利,鬻谱卖宗,出卖家谱者,则视为不孝,从重惩治不怠。

祠堂有助学育才功能,祠堂里,在族人所捐赠的公田中,有助学的作用。专门用作对本族子弟助学、奖学或开设义学、义塾之用,通过读书走上仕途,也是光耀门庭、荣宗耀宗,提高整个家族声望的大喜事。

祠堂又是宣讲学教理法的课堂。祠堂在祭祀仪式开始之前,专门向族人进行“读谱”,讲述祖宗艰难创业的历史,定时读家法族规,宣讲劝诫训勉之辞和先贤语录。让族人了解社会的伦理道德,纲常教,使族人了解家谱的内容,知道自己同其它族人的血缘关系,加强家族团结。

祠堂还是讨论族中事务的会场。族中凡大事,关系全族之厉害者,如推选族长、兴建祠堂、维修家变、购置大片族产、同邻族打官司等,都有族长召集全体成年人在祠堂开会讨论。族人可以各抒己见,但族权至上,最后决定权在族长手中。

祠堂又是家族的法庭。族长就像是家族法官,可以在祠堂执行家族的法律(家规家训)。在祠堂里,族中违反家法或族长认定违反家法的民刑案件,从公处分惩治。

祠堂是一个家族中的活动中心,用血缘关系作为纽带,把族众牢固地扭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严密的家族组织。

三、祠堂的文化意义。

祠堂是家族或宗族权利和经济文化的象征和标志,它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国家统治集团起着核心作用,宗族地域集团及家族血缘组织也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他们在对封建法制的辅助和补充,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也长期起到所谓治国安邦的社会作用,所以它仍然是历代统治者一种辅助统治。

祠堂文化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育和发展。宗祠谱牒文化和我国的编年国史、各地方志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文化。

祠堂文化所表达的内涵,其实也就是先民的传统生活中的一种记录形式,它的主体是尊贤,祭祖,是对这种思想精神的思考、理解和信仰的过程。它的 范围将就是一种有序的、丰富的祠堂文化,他是包容并蓄汇纳百川,又滋润万物化成一体的 知识体系,体现了封建社会宗族世家、同姓地域组织内特有的地域文化,也是历代世家大族宗族文化建设所留的遗存。它具体上是以血缘为基础的,以地域为标识的。

祭祀在古人来说是国之大事,列为古代五礼之首,因此,无疑也是宗族的头等大事,它是组成祠堂文化的重要部分,有各种礼仪规制程式。由此产生了国史、方志、家谱等所含的礼仪、祭祀等浩如烟海、品类繁多的传统文化。此外还有昭忠祠中弘扬“崇德报功,风励忠节”纪念精忠报国之臣的爱国精神,先贤、中丞祠中宣扬“持躬正直”、“奉职公忠”的效国利民精神,以及忠义、孝悌、贞节等忠、孝、节、义思想,都包含在这个独特的文化范畴之内。但祠堂文化主导地位还是以我国忠孝仁义为本的儒家文化为主体,吸纳佛家的“无为”和道家的“修养”等思想成分。

我们应该对祠堂文化的形式及其内涵,进一步去发掘研究,去洞察和思考。通过这些文化历史遗产。人们可以托物寄情、托物寄史,托物来寻根访祖、瞻仰未来。

创作不易,请以关注激励锦秋!

Hash:5ff93d896015d9e4628edc1dc95ebf2359e4bfe7

声明:此文由 锦秋文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