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看原平乡村的那些古戏台

投稿附带相关图片,欢迎原创首发。

戏台,乡村的灵魂。

戏台,文化在乡村里传播的场所。

戏台,伴随着乡村的兴衰荣辱,不离不弃。

历史上的戏台,别称很多:舞亭、舞厅、舞楼、乐厅、乐楼、礼乐楼、乐舞楼、歌舞楼……

宋元尚“舞”,明代称“乐”,清朝叫“戏”。可见,宋元舞为主,明代乐为主,清朝戏为主,由名称知特征。

古代离开现在最近的是清朝,所以,只有“戏台”是老百姓熟知的,别称早随历史云烟悄然散去。

明清时,原平大地上村村有戏台,有多少个村就有多少座戏台。戏台占据着村里的中心位置,也确乎是一个中心,不仅仅在村落里,也存在于百姓的心中。

戏台的功用是迎神赛社,与市镇、庙会文学建筑雕刻、绘画、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戏台有社会教化功能、乡村娱乐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百姓交往功能。

古代中国,敬神祭祀是乡村至关重要的社会活动。舞戏均为祀神,百姓看戏沾的是神灵的光。于是,乡村里有了迎神赛社,有了祀神庙会。

赛社的“社”,庙会的“会”,组合为“社会”这个词组。

文化的根在乡村,这真的是由赛社和庙会的重要地位而决定,“社会”词组的得来便再自然不过了。

有一份资料显示,“山西仍存清代以前庙台二千八百八十七座,仅及原数十之二三。”那么,原平大地上现在尚存的古代戏台,已经不及“原数十之二三”了。

乡村庙会,多在农闲时。

庙会为乡村祭祀神灵日,唱戏即重要环节。

戏台饰华彩,演员化盛妆,这是戏场靓景;家家备节庆菜肴,户户迎亲戚朋友,这是百姓生活新态。

戏台上时不时有锣鼓、丝弦响两声,让人们感觉到浓厚的乡村红火气氛。有“戏丫”(演员)总是大清早在村头地边练声,大人们说那是“淘嗓子”呢,嗓子不“淘”就能废了功夫。咿咿呀呀啊啊嗷嗷声响起来,惹得娃娃们极想看看这个女主角“不打脸”的素面是个什么样儿。

村里人家呼朋唤友的“过唱通知”发出后,从启唱头一天就有亲戚朋友陆续上门,院里家里一时热闹喧天。调豆芽、吊粉皮、摊煎锅、出凉粉、烩笨菜、炸油糕……做饭吃饭成为头等大事,东道主忙的不亦乐乎。最无忧至乐的是娃娃们,和亲戚带来的娃娃自来熟,跑出跑进不失闲,撂下饭碗就到戏场上疯去了。

台前是一排排由各种坐具组成的场面,长条板凳、小马扎、还有把整块木板用砖石支起来当坐具的,那都是各家各户早就占下的空,来过唱的亲戚朋友就是这空位的当然享受者。接待亲友的大人们,忙的放下耙儿弄扫帚,根本不可能稳坐戏场看个整轱辘儿戏,大多是抽空到戏场上瞭上一眼。

过唱这几天,最精神的莫过于戏台了。锣鼓声一响,那戏台的凝聚力立刻飙升,一会儿戏场上就是乌央乌央的人群了。戏开了,人们跟着大戏的优美唱腔和曲折故事而悲喜交集,有的观众相当入戏,看的唏嘘不已,看的泪流满面。还有的铁杆戏迷,眼里看着,嘴里哼着,手打着节拍,日后真的成为了票友。

四春园、荣胜园、五虎园,一个个民间剧团应运而生,辗转于一座座乡村戏台上。《算粮登殿》、《蝴蝶杯》、《打金枝》、《血手印》、《破洪州》、《斩子》、《凤仪亭》、《九件衣》等等大戏,就在这乡村戏台上轰轰烈烈地演了一场又一场。人们记住了好多本地“戏丫”的艺名,唱红的有十八红、九岁红,唱旦的有毛毛旦、福鱼旦,唱黑的有狮子黑、银福黑,唱丑的有电光丑、北贾丑。还由此产生出许多俗语,比如:筱玉凤的戏,烂鼓烂铜器。比如,宁叫阎锡山不坐了,不叫小电灯不唱了。比如……随着戏台上一场场大戏的演唱,台下的人生大戏同样丰富多彩。

戏唱完了,幕布拆走了,戏台的光彩褪色了,戏场上沉寂到只剩了些许垃圾。各家各户的男人女人,送走了最后一批亲戚朋友,自己也累趴下了。

一年中的大多数时候,戏台是寂寞的。但是,只要有戏,它就是靓丽的。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戏台从崭新逐渐走向破败,修复是它的荣幸,衰落就是它的悲哀。

真的,如今的原平乡村里,目所能及的古戏台确实为数不多了。

东社镇东闫庄村戏台,虽废弃有年,但建筑特色鲜明。外侧筑有八字墙,正前方增了阶踏,两次间用砖垒严,和戏台不大像了。梁记上有“嘉庆十五年重修”、“同治七年孟夏重修”等字样,真的有些年头了。

(东闫庄古戏台)

龙口镇储士村戏台,高台基,歇山顶,建筑宏敞,后台隔扇尚存。内墙上写有“光绪二十六年双盛和戏班”、“王银山来了唱德戏”、“阳贾村长胜园班”、“南阳村德厂拉王银山”等字样。

(储士古戏台)

崞阳镇香烟村戏台,斗拱硕大,风格粗犷,具有金元建筑特点。尽管破烂不堪,但存留的前脸雀替雕镂十分精致。

(香烟古戏台)

龙口新庄村戏台,典型的山村建筑,规模不是很大,后墙坍塌,顶部残颓,荒草萋萋。内墙上写有“崞县锦顺元戏班”、“平遥县常守锁”等毛笔字。

(新庄古戏台)

东社镇上社戏台,卷棚顶,咸丰元年建,顶部毁坏较为严重。内墙上留下了“山西城内同胜园,民国二十三年三月初七”、“王银山民国二十四年来柱五虎班”等字样。

(上社古戏台)

大牛店镇芦溪村戏台,悬山顶结构,无大材斗拱,但檐前大檩壮硕为足材横跨左右。前部早年即被封堵,留有窗孔二小门一,可能是做了库房。

(芦溪古戏台)

中阳乡南头村戏台,这是一个过街戏台,戏台下的长巷原先名叫“德盛街”。这个戏台面积不大,后台隔扇匾额上木雕“遏云楼”三字,是“响遏行云”的简称。

(南头古戏台)

东社镇东山底村戏台,规模较大的卷棚顶建筑,颓废多年,前檐严重毁损,八字墙前又筑过土墙,显见是曾作它途占用。

(东山底古戏台)

苏龙口镇白石村戏台,规制较大,歇山顶,右上部坍塌,现在里面存放着许多木材和柴草。

(白石古戏台)

中阳乡辛章村戏台,最晚也是明初建筑,毁损十分严重,上下左右到处露明,虽有红砖墙维修样,但显然不够彻底。

(辛章古戏台)

苏龙口镇令狐村戏台,早已不用,前脸挡板完整而严实。这个戏台虽然建筑规模不大,但山墙墀头下设置的长条石板别处并不多见。

(令狐古戏台)

沿沟乡班政铺村戏台,设斗拱三踩,龙头和象鼻耍头。硬山顶,前檐用角梁挑檐飞出。外墙砖包,博风板雕工精细。梁记写“咸丰元年三月初十日建”,早年即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

(班政铺古戏台)

中阳乡中庄村戏台,硬山顶,全砖包掏心外墙,前脸雀替是“二龙戏珠”木雕,造型十分精美。只可惜去年被小毛贼盗走,乡亲们说起来就心疼和气愤不已。

(中庄古戏台)

石鼓神祠戏台,目前保存最好的古戏台。富有特色的是8根前柱均为石质,其中4根小八角柱上镌刻有两副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的楹联。一副是:“上下数千年史书偌大坛场演就,新旧几百章乐谱等时歌舞尽之”,另一副是:“名利交迫扮几场争夺情形如觅蝇头如居蜗角,善恶两分写一本彰瘅榜样俨披鲁史俨谱毛诗”。

(石鼓祠古戏台)

古戏台,原平乡村逐渐衰落的文化地标,其苍老的容颜、朽坏的身躯令人心疼。

如果我们不能对古戏台实施恰到好处的保护和修葺,那将会是我们永久的痛。

Hash:3cc27e82c384a1c4b72edf9b85b19fe608d69573

声明:此文由 原平故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