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老沙河城的千年龙王庙

邢台沙河城人文历史与风物》系列之

作者:胡顺安

邢台沙河县龙王庙,位于老沙河城北街中北段,路东一百五十米处。坐北面南,前接胡家巷的东端尽头,后靠扫帚街的东端。坊传始建于元朝,为赫山九龙大王在沙河县城的行宫。龙王庙院内保存的民国三年(1914年)再修碑文也佐证了这一点。

沙河城的龙王庙,在建筑规制和影响力各方面,是县城内依次继文庙,城隍庙,梵爱寺之后,位列第四的大庙。南北长八九十米,东西宽七八十米。门前一大片空旷场地。 据查看资料和走访得知,沙河城龙王庙是“三进制”的院落。其概貌由南而北依次为:

龙王庙木质大门。门前蹲坐两个雄狮。进入龙王庙大门,绕过照壁,漫步在青砖铺就的甬道,身旁伫立着两行高耸参天的墨绿古柏。西边是庙地种菜。东边为一排平房,置放杂物。墙外是城内洼地。每到雨季,北街范围一部分的雨水汇聚于此,形成一片水池。正中龙王下怀,龙神喜水。

缓慢前行,穿越中轴线上的一道拱形门,第二进院落东边是库房和几个道士居住的地方。西边为道长的办公场所,是一座高大宽阔,前檐挑梁通柱的三大间青砖瓦房,甩袖北屋。

信步间,看到一座横跨东西的廊坊,斗拱飞檐,俗称卷棚。从这里进去就是第三进院落,位于龙王庙主轴线的最北端。这是主殿所在地和主要道场。没走几步,一个东西长十几米(九十三岁的郭振忠老人描述,两端是圆形水池),宽约三四米的水池横挡在眼前。水池上搭建一座青石拱桥。拾阶而上,看到两侧有东西庑。东边供奉一个大型木质的龙架;西边置放其他用品。 院子中间不远处摆放一个巨大的褐色香炉。透过缭绕的烟雾,龙王庙主殿映入眼帘。大殿为单层歇山式建筑。东西通长近二十米,阔七八米。蓝砖厚墙,内为隐柱木构,红瓦覆顶。屋脊的深蓝瓦上雕有祥兽。门前挑檐两米。挑檐下的东西两墙有拱形小门分置东西。整个大殿显得宏伟气派。

大殿内供奉龙王爷塑像和龙王娘娘等,还有八根石础木柱。

其中的龙王爷叫杨九思。

民间传说,元初,陕西有个举人叫杨九思,去大都赶考。时值酷暑六月,赤日炎炎。杨九思惟恐误了考期,一路日夜兼程,十分辛苦。行至沙河褡裢附近时,他唇干舌燥,大汗淋漓,晕倒在一棵大树下。恰一老妪,衣衫褴褛,肩挑翁罐,也是因为天热劳累,走到树下歇息。她看见杨九思昏迷,便将瓦罐的米汤让他喝了。九思喝了米汤,渐缓过精神。他答谢老妪,并相互交谈。得知老妪早年丧夫,含辛茹苦养儿成人,又千方百计给他娶妻。谁知儿媳不孝,对老人经常恶语相加,非打即骂,还让老人每天给她送饭,且苛责老人弄脏饭菜。老人吓得不敢言语。 杨九思听后大怒:“岂有此理!我要化成神龙,严惩不孝恶媳!”说话间,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只见杨九思化成一条青龙,伸出利爪将那恶媳抓起腾空西去,碎尸严惩。他在沙河县西边的赫山,发现一个大水潭,有八条青蛇游弋,择为吉地安身。尔后,以杨九思为首,九龙协作,灵验显圣,造福桑梓。百姓遂修庙祀之,称此地叫九龙庙沟,以纪念杨九思化身成龙,抑恶扬善的事迹。同时他尊称为“九龙王爷”。

古时民智未开,遇到旱涝灾害,庄稼收获不均。百姓认为是龙王发威惩罚众生。在沙河城先民的心里,龙神的职位非常尊贵,能力强大。道教典籍说,龙由九种动物融合而成,是宇宙生成时,智慧元气凝聚的精神。可蕴育阴阳,转化五行(xing)。能上天入海,呼风唤雨。降惠除灾,泽瑞下界,滋养生灵。保当地五谷丰登,使民众安居乐业。龙神实乃宇宙万物之首,被历代帝王视为君者象征,多次下诏封龙为王,以求社稷风调雨顺。

元延祐二年(1315),沙河市褡裢村南有九龙庙。沙河县褡裢村民在神话人物“赫山九龙神杨九思”脱胎成神之地----褡裢村南修筑“九龙庙”。在大殿后修建“赫山九龙神杨九思之墓”。次年(1316)春季,沙河县在城北街东边的低洼积水地带修建了龙王庙,作为赫山九龙王在县城的行宫,并于农历六月初一竣工开光。届时,沙河城的龙王庙前人山人海,唱大戏,玩杂耍,踩高跷,围圈打醮,二龙戏珠,表演民间多种娱乐节目。加上各种商贩的吆喝声,热闹非凡。吸引周边若干村落的信众前来观看和助兴。

伴随着敬奉龙神在中原汉族民间的普及,沙河城龙王庙的祭祀文化逐渐丰富。龙王庙内多设坐像,只立有杨九思一位龙王。除了敬奉杨九思和龙王娘娘,还有八位龙神,并赋予各自不同的职能(掌管财务的,掌法惩恶人的,调节风雨的,等)。以龙王爷杨九思为首,平时隐居山区龙潭,旱季和洪涝时,出驾到东边巡游,调节风雨,治理洪涝。

传说明代成化年间,黄河决堤,一泻千里,生灵涂炭。沙河城龙王庙也惨遭冲毁。皇上派遣大臣到沙河赫山请杨九思出巡治水,神果立显。捷报传京,龙颜大悦,即封杨九思为“护国灵侯赫山九龙大王”,并差天下工匠为其建造九梁八搭朝五殿,三间大庙带卷棚的九龙神庙大殿,御赐“护国灵侯”匾。着令沙河县城的龙王庙享有同等尊荣。

九龙王在用食疗治愈顽疾等医术方面也堪称一绝。据民国版《沙河县志》记载,乾隆癸亥年(1743)春,清高宗皇帝因求九龙神疗愈痼疾,亲笔御赐金匾“汤膳显绩”,并“从皇宫拨出专项黄金五十两,遣侍卫至沙河,缮新庙貌,以答庥嘉,以彰宠赐。”

九龙王呼风唤雨的能力尤其“威显素著”,祷雨辄应,总会“以神明威,应时普被。”龙王庙也由此成为沙河县历史上官府及民众遇旱祈雨的地方,香火十分鼎盛。

明清时期,每逢天干地旱,沙河知县率领众人在沙河城龙王庙前广场上整队,举行隆重的出发仪式。县令撰写《祈雨文》,读完焚烧,随即宣布出发。一时间,点火放炮,神乐启奏,锣鼓齐鸣,声震天地。司仪和道士等光着脚丫,头顶水盆。众人手持彩旗,敲锣打鼓,一路浩浩荡荡,往西步行百里,前赴九龙庙沟祷雨。到达九龙庙沟,摆出供果,虔诚跪拜。县令宣读《请赫山九龙王行雨文》。请上八人共抬的出驾龙王----就是一个大型的木制龙躯,简称“龙驾”。八个壮汉抬着“龙驾”,路上累了可以轮换抬轿,沿原途返回。这叫做借驾祈祷,或者借驾求雨。

当“龙驾”行至沙河城地界后,有一簇人马在此恭候。他们看见龙驾,就敲锣打鼓,鞭炮齐鸣,以示迎驾。人们抬着“龙驾”游街三日后,天空乌云密布,大雨如柱。村民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九龙王爷显圣。然后,依原路,恭送龙驾回九龙庙沟洞府。

康熙年间,沙河干旱绝雨,蝗虫成灾。知县谈九乾撰写《祈雨文》,请命于神,并在《请赫山九龙王行雨文》末尾感慨道:“于此文焚告后,阅日大雨如注,阖邑欲涌,益信神之灵也,并记之。”

沙河城人把“龙驾”看得颇为重要和神秘。于是请工匠以九龙庙沟的“龙驾”为型,制作了一副同样的“龙驾”,供奉于沙河城龙王庙的卷棚东侧备用。其形逼真,神态无二。嗣后,每遇干旱,必请出“龙架”祷雨。龙王也会显灵,普降甘露,泽及大众。

明清两朝,九龙爷护国治水患,揭榜救国母。故而大明成化、大清顺治以及乾隆等数位皇帝屡有褒封崇祀,权司行雨。自明以降,九龙神声震朝野,威名远扬。清乾隆时期,官方已将龙王庙的祭祀活动推到极点。沙河历任知县都从县衙的银库中拨出“官银”到龙王庙实施祭祀。

农历六月初一的龙王庙会和干旱季节的借驾祷雨,是沙河城龙王庙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两项活动。

沙河城龙王庙自修建以来,千百年间,虽遭水患,但注重修缮,基本上保存完好。清道光时期,沙河城的龙王庙已成为附近著名的景点之一。根据沙河城龙王庙石碑记载,民国三年的修缮是其上世纪最大规模的一次修葺。 令人惋惜的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沙河城龙王庙因年久失修,人为破坏,龙王庙东半部分诸多殿庑倾圮。惟残存大殿的西半部分和位于龙王庙中西部的道长办公场所,还有几道断壁残垣。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政府普及教育,沙河城龙王庙经过整修,先后做过沙河县育红(东方红)小学,北街小学,城关中学等。我儿时从外祖父家回来,曾在此短暂借读。 1990年代中期,城关中学迁走,不久沙河城龙王庙被卖作民宅。龙王庙大殿原址残存的上世纪初修缮的大殿西端屋顶漏雨,椽檩遗腐,濒临倒闭。2012年,北街部分信众倡议拆毁这段残存,依照旧制,等量复建。同期修筑简单的龙王庙大门和大殿两侧的简易配房。

至此,沙河城千年龙王庙的遗址上,还能看到其最新样式的现代简易殿庑,另有一通民国三年所立的“新建赫山九龙大王行宫碑记”的碑刻。

Hash:360d3b28af408fbe4d2b04ba113bea32ad35d1de

声明:此文由 社会学者胡顺安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