涞水县域内的黄帝文化遗址

三皇山黄帝祀“三皇”

涿鹿山隔河相望的涞水县沈家庵村背后之三皇山,半山腰崖壁上有一座“三皇庙”,民间传说是轩辕黄帝为祭祀三位有重大发明的华夏初祖而建。按照当地村民说法,三位初祖俗称“天、地、人三皇”,即发明钻木取火的天皇燧人氏、发明农业种植的地皇神农氏和发明结网捕鱼的人皇伏羲氏。祭祀目的一是追思先祖功德,二是祈盼“天皇”保佑人口平安,“地皇”让大地五谷丰登,“人皇”护佑后裔繁旺发达。

黄帝在涿鹿山祭祀“三皇”之事,《史记·封禅书》中的记载是:“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县文物部门曾在三皇庙附近发现夹砂褐陶釜残片、泥质红顶碗、夹蚌深褐陶盂口沿、夹砂红陶片等仰韶文化遗物,证明当地村民的传说有据。

关于三皇庙起始年代的其他证据:

沈家庵村玉清观内有一通明代“重修观宇”石碑,阳面碑文中有“上有三皇庙,下有玉清观,一千五百年,才有涞水县”字样,将该庙的起始年代直指黄帝时期。碑文中的“上”和“下”系当地的时空用语,意即最早建的三皇庙,后来建的玉清观,又过了一千多年,才有了涞水县建制。涞水县原名遒县,始建于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距今已有近2300年历史。由此前推1500年,即3800年前,是三皇庙及玉清观出现的年代。再上溯几百年的“上有三皇庙”出现年代,已是仰韶文化时期,即黄帝时期。

鳌头山黄帝建邑御蚩尤

《史记》记载,黄帝曾“邑于涿鹿之阿”。“邑”即古代的城。黄帝建造的这座城在哪里?说法很多,涞水县永阳镇鳌头山古城是说法之一。鳌头山海拔高度546.5米。距山顶30米处,有一道环山石垒的古城墙,墙高约8米,总长约3500米。城墙上辟有宽约5米的“兵道”,还有垛口若干个。城西城东各设城门一座,西城门外有“哨堡”遗址一处。东城门内有约500平方米的“演兵场”一处。该城传说黄帝所建,用于对蚩尤的战事。自古以来民间呼其为“黄帝城”,旧县志称“鳌头寨”,经河北省文物局的专家考察,该城为新石器时期遗(址)物。

以上论断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认同。早在1922年9月,北京故宫古物陈列所所长的周肇祥与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傅增湘,来这里考察时,也认为该城是轩辕黄帝的遗迹,二人曾赋诗一首:

涿鹿方弢(tāo)矢,涞阳遂合符。

山形同覆釜,挂画若披图。

共饮天池水,高临帝子都。(涿鹿城郭微茫可辨——原注)

玩松因坐久,山月趁归途。

——(诗载1923年2月北京艺林专号《涞易纪游》第35页)

因当地民间有大量关于黄帝在这里生活、生产、战斗的传说故事,且该城附近多次发现与黄帝同期的石簇、石球、刮削器、砍砸器等文物。

黄帝合符在釜山

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起源于轩辕黄帝的一次政治活动——“合符釜山”。

符又称符节、符信,多以竹、木、兽皮、玉、骨等材料制成。符一分为二,供持有者双方相互印证,即所谓“合符”。“合符”常用于古代重大政治、行政、庆典、军事等活动。

全国虽然有数个“釜山”,但是,黄帝当年与联盟部落首领们的“合符”之地,当是涞水釜山。证据:

1.所谓“合符釜山”,其实就是黄帝战胜蚩尤以后,和联盟部落首领们在釜山举行的确认黄帝为联盟部落首领的祭祀天地仪式。史书中记载的黄帝“战蚩尤”并将其擒获、斩杀的地点,是在“涿鹿之野”(《通志》卷一《三皇纪第一》:“帝乃征师诸侯,以中黄直为将,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蚩尤,戮于中冀”),按常理,黄帝和联盟部落首领们的“合符釜山”仪式也应在“涿鹿之野”举行,而涞水县娄村镇的“釜山”恰在“涿鹿之野”范围内。

2.另外,明代《涿州志》记载,涞水釜山东北6公里处的板城村古城遗址西北角有“蚩尤冢”一座,证明黄帝擒杀蚩尤的地点在涞水釜山附近。

3.清·乾隆十二年版《易州志·山川·涞水县·釜山》记载:“据《通鉴》记,黄帝擒蚩尤于涿鹿。注云:涿鹿,山名,即今涿州。又按《涿州志》:釜山在今涿之西南,易之东北。涞釜山离涿州六十里,正在其西南,绵亘数里,皆相传黄帝逐蚩尤屯兵于此。此山下有村,人烟稠聚。旧娄亭县地,疑‘合符’即在此”。

4.涞水釜山的山顶是一块东可望海的300多亩面积的平地,具备举行规模较大的群体性活动的条件;

5.“云”系黄帝部落的图腾(见《左氏·昭十七年传》:“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涞水釜山环顶有九眼泉水涌出,使得该山一年四季云缠雾绕,在阳光折射下,呈现出五彩缤纷、瑞气千条的绚丽景象,这一自然奇观,与史书上记载的黄帝“合符釜山”时“黄云升于堂上”的祥瑞情景相符;

6.华夏始祖们多和“龙”有关系。涞水釜山上有一窟“黄帝战蚩尤时‘用于藏兵’”的山洞(见旧《涞水县志》),山洞附近有一块高3米、宽4米的“龙石”,维妙维肖的白色“龙形”天然镶嵌在该石之内,其状若腾云驾雾蓄势待飞的形态,与古人所画的“龙”相似。作为非常崇奉“龙”的联盟部落,应该不会对它熟视无睹。在“龙石”旁取得战蚩尤的胜利之后,再在“龙石”旁举行答谢上苍的“合符”仪式,比另去它处更为合乎情理。

7.二十年前,涞水釜山上曾出土一只新石器时期的陶簋(guǐ碗),簋底有一图形,与甲骨文中的“酒”字相近,说明古人曾在这里举行过祭天仪式。

平山伶伦创乐舞

鳌头山西南1公里处的乐平山半山腰,有一处约十亩的平台,名乐平,因黄帝乐官伶伦在这里培训乐工舞伎、铸造十二口钟而得名。

伶伦,亦作冷伦,又名洪崖先生,河南清冷渊部落首领,“知鱼性识鸟音”,能“用鸟兽鸣叫引巡捕猎方法”,有“行巫、究乐”技能,被轩辕黄帝赏识,聘为“巫师”。故《列仙传·卷一》说他是“黄帝之近臣”。《文选·张衡:西京赋》说他是“三皇时伎人”。“伎人”即黄帝部落中负责用乐舞祭祀“天、地、鬼、神”的“巫师”(或称“国师”)。

民间传说,“釜山合符”以后,黄帝便带领族众到(黄河以南)去发展,留下乐官伶伦在这里看守鳌头山黄帝城,兼理后土山黄帝家庙祭祀。故这一带存有大量和伶伦有关的遗址遗迹和传说,包括:

①乐平,伶伦培训乐工舞伎的场地;

②听凤台,在乐平北部,因伶伦在此听鸟鸣而发明乐律而得名;

③伶伦洞,在听凤台东侧50米处,因伶伦生前曾在此居住而得名;

④钟模坑,在鳌头山东北2公里处,因伶伦在此铸十二口钟,用于黄帝家庙祭祀而得名;

⑤洪崖山,《山海经》中称伦山,是一条东起涞水三皇山,西至易县紫荆关的东西走向山脉,因伶伦终生在这一带活动,故得名。

⑥伶伦死后,众弟子将其葬在乐平南测高阜处,并建祠以祀,祠名“乐圣神祠”。

⑦据《高僧传》记载,晋代僧人道安为弘扬汉传佛教,尊伶伦为“乐佛”,并在涞水乐平山伶伦坟上建“音乐花塔”一座,塔呈古钟状,塔身半腰处的佛龛里,砖雕8个演奏乐器的伶伦弟子,旋门上方雕有4对飞天舞伎,故该塔至今俗称“伶伦音乐花塔”。

来源:发现涞水

Hash:b29e8b86ee10999f2c742576e23ae2eb9568d9d5

声明:此文由 涞水印象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