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仓皇会的历史烟云早已远去,但记忆还停留在老北仓人的心里!

在弯弯流淌的北运河畔,有一个名叫北仓的古村。它地势高坦、民风朴厚,元代即是仓储之地。明代一度曾称尹儿湾,清初因建北仓廒而名扬天下。清末民初,多为乡镇级政府驻地。如今隶属北辰区北仓镇,是天津市著名的明星小康村,也是清初左佥都御史赵之符、民初段祺瑞政府内政总长孙洪伊、抗美援朝战争中著名的登高英雄杨连弟的故乡

历史上,北仓曾是京津御道的主要驿站,是京杭大运河千帆竞渡的必经之路,是明清皇粮储运的仓廒重地,是清代仓督大使、西沽巡检(津北地区治安官员)的驻守之地,是南北物资津门交流的重要码头,也是文人墨客切磋交流的聚首之地。

由于北仓自古就是津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所以在北仓这片沃土上,民间盛传着解放前每年正月十六要出72道皇会之说。每到此时,天津城里的亲朋好友、东西两淀的48村父老乡亲,扶老携幼来到北仓,北仓家家户户住满了前来观看皇会的客人。

虽然出皇会的数量也许有些夸张,但每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3天,北仓出皇会的盛况着实感人。北仓前后两趟街总共有七八里地长,街道上观会的人群涌动,寸步难行,场面欢腾、热闹。不管你是北仓的老人,还是十村八店的老人,只要回忆起当年出皇会的盛况,仍然津津乐道,眉飞色舞。亲眼看过皇会的老人会引以为豪,而没有看过皇会的年轻人,多会感到好奇、茫然,而又遗憾,这足以说明了北仓皇会对当时人们文化生活的深远影响。据说当年北仓皇会在京津两地都很著名,到北仓看会的人也非常多。

那么,到底什么是皇会?它与天津皇会有何关系呢?它有哪些自己的特点?带着这些问题,经过走访调查和分析,笔者认为,所谓皇会,主要是指在祭祀娘娘的庙会上,进行的花会表演活动。它的产生,可以说是由“娘娘庙会”演变而来。

过去北仓庙宇众多,有娘娘庙、药王庙、关帝庙、遵古堂、三官庙、龙王庙、准提庵地藏庵、南土地庙、北土地庙以及在家理的一公所和二公所等,另有祠堂、仙家楼、火神庙和耶稣圣会(教堂)。但从庙宇外观、香火、影响力3方面看,当数北仓娘娘庙最兴旺。

据说北仓娘娘庙建于清初,是为破解明代皇妃、北仓人毕娘娘的坟茔压住了北仓村的运道,而由北仓大户老赵家的家庙改建而成。建成后,敬香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香火繁盛,名声远播。后来因在百姓中盛传着娘娘显灵的各种传说,为了让娘娘开心,北仓的乡绅们便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十六等日举行盛大的赛会、摆驾、亮驾和娘娘出巡等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是以祭祈神灵和花会表演为主,参加者有法鼓会、辇轿会、銮驾会、高跷会、小车会等。这便是北仓娘娘庙会的雏形,也是北仓皇会的雏形。

据说在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北仓出了第一次皇会。除了祭祀娘娘活动外,北仓皇会主要就是娘娘出巡时的各道花会表演。最早皇会是由有威望的乡绅组织,后来专门成立了常青会负责。由其邀请当地的官员或有威望的乡绅参加主祭活动。同时,为出皇会特意新建了象征娘娘出巡身份仪仗的花会,如辇轿会、銮驾会、香炉会、白马会等。并改造了一些原有的花会,如将原有的北仓大鼓会改成随驾狮子会等。同时还特邀外村的花会前来加盟助演,如曾邀请霸州高跷会、葛沽宝辇会、渔霸口高跷会等。

北仓皇会娘娘出巡的路线,也就是花会演出时行进的路线,即是从北仓前街、后街、再到前街的演出路线。娘娘出巡从北仓娘娘庙出来向西行,进入北仓前街折向北,过一公所、安篱西水局、三圣庙,经药王庙前到北仓后街,转向南行,过北车道口、南车道口、准提庵、安篱东水局,至北仓廒返回向西行,到中仓折向北行,走北运河大堤,过小摆渡口、基督教堂、关帝庙、当铺,到娘娘庙前胡同拐向西,至北仓娘娘庙止。

此路线经过了北仓前后两条街的全部街道,全村老百姓都可看到花会表演。同时,对当时驻在北仓的政府管理部门,即仓督大使衙门、里衙门、一公所、二公所等,各道花会都能拜到。而且这条路线涵盖了少练会、银銮会、门幡会、中幡会等花会会所,便于其他花会回拜。当年北仓人崇拜神灵的风气很盛,他们不能因为娘娘出巡而冷落了其他神灵,所以在出皇会时,也要经过这些庙宇,在庙宇前进行拜庙表演。

解放后,虽然不再搞娘娘出巡活动了,但花会表演照常,而且继续走这条路线,一直延续到1954年。后来,花会改由北仓第一小学出发,而且演出路线不再固定,每年也都有所变化。

每年正月十六是娘娘出巡的日子,也是北仓皇会的正日子。那天往往会从早晨寅时便开始祭祀、行会,直到正月十七的上午结束,要历时二三十个小时,夜间也会表演。其后,北仓皇会随着年景的好坏时出时断,规模时大时小,参演的花会也时多时少,数量并不一定,但以清代为鼎盛。1946年,北仓组织了最后一次皇会演出。可以说,在整个清中晚期及民国年间,北仓皇会就是民间花会进行大规模展演、举行大型比赛的一个载体或是一个平台。其中参演过北仓皇会的花会,目前所能收集到的有名有姓的就曾有92道之多。

北仓皇会名头没有天津皇会大,但与天津皇会都是出皇会,都能强烈地吸引民众参与,引发观众观赏的欲望。但两者又各具特点,存在诸多的不同之处。

1

出巡“娘娘”不同

北仓皇会出巡的娘娘是“碧霞元君娘娘”,她的庙宇称作娘娘庙。天津市皇会出巡的娘娘是“妈祖娘娘”,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天后”,她的庙宇称谓“天后宫”。

2

称谓来历不同

北仓皇会的称谓,是没有受过皇封的,土生土长的草根称谓,因为出巡的娘娘,是受皇封的东鼎“碧霞元君娘娘”,所以叫皇会。天津皇会的称谓,传说是“受过清朝康熙、乾隆皇帝封赏的娘娘庙会而改为‘皇会’的”。

3

观赏角度不同

如在执事方面,北仓皇会乡土气息浓厚,除了法鼓会、鹤翎会和少数的花鼓会有较多的执事(摆档)外,纯执事的花会,只有象征性的一两道,服务型的花会也很少,只有两三道。所以,北仓皇会以简洁、朴实而著称。

天津皇会各类执事种类之多、数量之巨,令人叹为观止。尚洁老师编著的《皇会》一书中,详尽地介绍了天津出皇会的场面雄伟、壮观、豪华、气派,是无与伦比的。如“门幡会”“太狮会”都是摆档会,门幡会是用两架台座抬着高高的旗幡;太狮会是用两架台座抬着雄狮。北仓皇会门幡会的旗幡、狮子会的狮子都是表演的道具。天津皇会有鲜花灯亭会、德照灯亭会的数座台座,抬着精美华丽的灯亭。香斗会、宝鼎圣会、提炉会等花会都用台座抬着昂贵、华美的道具。还有华盖宝伞会等花会与几台宝辇共同组成一道千姿百态、雄伟壮观、高贵亮丽的风景线,令人目不暇接。北仓皇会没有那么多的摆档,相比之下,土气很多,乡土气息也就更浓了。

而在表演方面,北仓皇会绝大多数的花会,都是说唱、歌舞、技艺表演。特别是语言和唱词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深受乡亲们的喜爱。天津皇会以雄伟、壮观、华美吸引观众,以传统花会的执事、服饰、道具的色彩艳丽、高贵豪华、做工精美,令人叫绝。

4

演出时间不同

北仓皇会出皇会的时间与娘娘的诞辰等纪念日没有关系。北仓是农村,选择在“农闲季节”,即每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3天昼夜连续不间断地进行。天津皇会出皇会的时间不用考虑季节,因天津是城市,没有农忙之忧,可以在春暖花开、风和日丽的春末举行,也可以多次举行。所以,天津皇会是分阶段进行:天后娘娘接驾日是农历三月十六,送驾日是农历三月十八,天后娘娘出巡散福是农历三月二十、二十二两天。

北仓皇会不同于天津皇会,源于它有许多自身的特点。如参演花会服装艳丽,演唱高亢,动作夸张,语言幽默等等,但最主要的特点还是以下3点。

1

运河文化南北兼容的特点

明朝以前,沽北一带土著居民很少,明初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徒,安徽山西山东河北等地的居民陆续迁来。他们带来不同的文化,并且逐渐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地域文化。同时,因漕运的蓬勃发展,江苏浙江福建等地的居民也因漕运来到北运河畔定居,使地域文化进一步兼容。大运河漕运的繁荣昌盛,促进了南北物资和文化的交流,也使北仓一带的地域文化不断得到有益的补充。从而使北仓皇会参演花会既具有北方人的粗犷、豪爽,也具有南方人的细腻、柔美,形成了南北兼容的特色。如东于庄的同乐花鼓会,请凤阳花鼓师傅传授花鼓表演技艺,教授的技艺是安徽传统的花鼓,经过学习、消化、吸收、改编,将由成年人扮演,简单的一人击鼓、一人敲锣的表演形式,转变为从京剧《水浒传》中移植过来的一则戏曲,即“大名府”;演员也改为由十几岁儿童扮演,由两个人表演改为8个人共同表演。这里既保留了南方演唱的细腻和曲调优美的特点,也通过梁山好汉的豪放,体现了北方人的风格。

2

“京味”的特点

这里的“京味”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学习皇城北京的花会。因为北京是皇城,文人墨客集中的地方,文化层次高,花会的文化内涵深厚。二是指向京剧学习。很多的高跷会、小车会、地秧歌、花鼓会等都是从京剧移植过来的。如:凌云高跷会表演的内容就是从京剧《宏碧缘》移植过来的;虫八蜡庙小车会则是从京剧《施公案》移植过来的,等等。这些花会不但学习京剧的舞蹈和演唱,还学习它们的服装、化妆和道具。凌云高跷会的服装,由天津中国大戏院提供;北仓鹤翎会、宜兴埠鹤翎会,都到北京采购皇家华丽的服装;北仓的3道大乐使用的乐器、道具,也是到北京采购的,这都是为了追求一个“京味”。

3

吸纳众长、不断创新的特点

北仓皇会的参演花会,历经时间的洗礼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不断吸收百家之长,兼容并蓄,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如上蒲口村的同乐高跷会组建初期,学习北仓凌云高跷会的文跷,随后学习河北省大城的武跷,最后学习海下(现津南区)高跷,吸收3家高跷之长,创造出完全属于自己的、具有高难度的、表演技艺特殊的、非常受观众欢迎的高跷表演艺术,并由此声名远播。而后又传授给王秦庄、韩家墅、李嘴、刘安庄、前丁庄、后丁庄等村。这些村的高跷会师出同门,本应舞蹈、演唱、服装、道具等都是相同的。但经过学习、吸收和改编,使各村的高跷会在保持原有花会优点的同时,又都有自己的特色,都能表演自己的绝活,使之各具特色。观众同时看这几道高跷会,并不感到重复,也看不出是一师所传。同样师出同门又各具特色的,还有北仓虫八蜡庙高跷会与北麻疙瘩村的虫八蜡庙高跷会、萧庄子虫八蜡庙小车会和北仓虫八蜡庙小车会等等。

北仓皇会涵盖沽北民间传统花会数量颇多,堪称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表演起来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在北仓皇会中,依据各道花会的表演特征分类,可分为5类:歌舞类花会{如高跷会(文跷)、小车会、地秧歌、花鼓会、花棍会、太平鼓会、鹤翎会、莲香会等}、说唱类花会(如杠箱官、十不闲等)、器乐演奏类花会(如法鼓会、大乐、雅音会等)、游艺杂技类花会{如杠箱会、狮子会、龙灯会、门幡会、中幡会、高跷会(武跷)、杠子会、十样杂耍等}、传统体育类花会(如少练会、少林会、银銮会、白马会、墩子会、毽球会等)。

如按花会有无寓意分,则可分为2类:一是有象征意义的花会,如净街会,象征娘娘驾前的清洁队;门幡会——象征娘娘庙的两扇大门,被视作皇会的头;中幡会——象征娘娘庙门前的大旗杆,被视作皇会的眼;随驾狮子会——象征娘娘庙门前的两座石狮子;杠箱官会——象征娘娘驾前的官员,排除拦截喊冤的人,并弹压妖魔鬼怪;杠箱会——象征娘娘旅行箱,箱内装的是娘娘的衣物、饰品;银銮会——象征箱内装着娘娘的饷银,准备出巡路上使用;鹤翎会——象征娘娘的坐骑,驾着它可以升天西行;法鼓会——俗有半副銮驾之称,也被视作娘娘的乐队,被视作皇会的胆;白马会——象征娘娘的卫队,相当于娘娘仪仗队的顶马;銮驾会——象征娘娘驾前的仪仗队;辇轿会——象征娘娘乘坐的宝辇;常青会——象征娘娘的管家;神路会——象征给娘娘修路的工程队,等等。这些花会都可以找出理由和娘娘出巡联系在一起,也有一些花会则有攀龙附凤之嫌。

而对于那些不具象征意义的花会,则涵盖了人们喜闻乐见的高跷会、小车会、花鼓会、地秧歌、十不闲、龙灯会等。这里面有男人喜欢的强身健体的少练会、少林会,也有喜欢听音乐的人喜欢的大乐、雅乐、太平鼓会,还有年轻妇女喜欢看的高跷会、小车会、花鼓会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花会,因纯属娱乐,限制较小,故在数量、品类和规模上,都是皇会的主体。在演出中,它最吸引观众,使皇会变得更加壮观,增强了皇会的活力和影响力,也增加了皇会喜庆祥和的气氛。

在北仓皇会中,如按参加表演与否分类,可分为参加表演的花会和不参加表演的花会。参加表演的花会,在皇会队伍中数量多,最热闹、最吸引观众。它活跃了皇会队伍,是娱人娱神的主体,是皇会绝不能少的。没有它,皇会就会变得单调、枯燥无味。它贯穿整个皇会队伍,如门幡会、中幡会、狮子会、杠箱官、杠箱会、十不闲、高跷会、小车会、地秧歌、花鼓会、太平鼓、法鼓、大乐、雅乐、龙灯会、少练(林)会等等。

不参加表演的花会,实质就是一种“会”,在皇会出会的整个过程中,都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各自不同的责任,其职能和作用非比寻常。其中有扮演指挥的,如常青会、舆銮会等;有的虽然进入皇会的表演队伍,但不参加表演,如净街会、白马会、香炉会、銮驾会、辇轿会等;有的虽被视作皇会的一员,但实际上只是服务性组织,如前街灯箱会、后街灯箱会、神路会等。

说完了参演皇会的花会分类,咱再说一下参演花会的分布。由于各地人口聚集、经济发展、文化普及状况的不同,所以花会的分布也不均衡。一些较大的村庄,组建的花会可能就多一些,而一般的村庄,组建的花会就会少一些。一些小村、穷村,很难组织起一道花会。再有,人们对各种花会的审美、喜爱、掌握及资金的投入程度也各有不同。人气旺的花会和演员容易学习的花会,可能组建得就多一些;而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花会组建的自然就会少一些,这些因素也影响了花会的地域分布和种类分布。

地域分布是以区境内北运河为界划分的,主要分为北运河两岸地区、东淀地区和西淀地区3部分。

北运河两岸地区人口集中,经济发达,文化交流频繁,是花会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在北运河两岸的40多个村中,分布着各类花会55道,具体分布情况是:东于庄村1道,丁字沽村2道,霍家嘴村1道,柳滩村1道,天齐庙1道,穆家庄1道,南仓村3道,王庄村1道,阎街村1道,北仓村29道,刘园村1道,王秦庄村4道,周庄村2道,李嘴村1道,双街村1道,柴楼村1道,上蒲口村1道,下蒲口村1道,郎园村1道,汉沟1道。

东淀(北运河以东)地区有各类花会30道,除宜兴埠花会较多以外,其他地区地广人稀,花会组建得较少。具体分布情况是:宜兴埠11道,刘快庄村3道,东堤头村3道,西堤头村3道,刘安庄村1道,南王平村1道,大诸庄村1道,小淀村1道,霍庄子村1道,东赵庄村1道,芦新河村2道,下殷庄1道,北麻疙瘩村1道。

西淀(北运河以西)地区共25个村,既不像东淀地区那样地广人稀,也不像北运河两岸的经济那样发展,所以花会相对还是少一些,共有各类花会14道。具体分布情况是:韩家墅村2道,青光村3道,安光村2道,双口村2道,前丁庄村1道,后丁庄村1道,杨家河村1道,赵家圈村1道,东堤村1道。

由此可以看出,花会的地域分布,是以北仓为中心,以北运河为轴线,向东、西两岸地区辐射,越远离北运河的地区,花会越少。

北仓皇会因出会数量多,表演的内容、方式、方法各异,其种类以高跷会、少练(林)会、小车会、法鼓会等为多。如高跷会就有28道之多,具体这北仓同乐高跷会、上蒲口同乐高跷会、双口同乐高跷会、青光同乐高跷会、北仓虫八蜡庙高跷会、北麻疙瘩虫八蜡庙高跷会、北仓凌云高跷会、王庄顺和(河)高跷会、王秦庄同议高跷会、李嘴同和高跷会、前丁庄聚乐高跷会、刘安庄同心高跷会、韩家墅权乐高跷会、芦新河全乐高跷会、安光高跷会、双街高跷会、天齐庙高跷会、后丁庄高跷会、丁字沽高跷会、下蒲口高跷会、宜兴埠永长高跷会、刘快庄高跷会、西堤头高跷会、东堤头高跷会、霍庄子高跷会、赵庄子高跷会、下殷庄高跷会、东堤高跷会。

少练(林)会共12道,如北仓少练老会、王秦庄众缨少练会、双口少练会、阎街村群英少练会、柴楼少练会、汉沟英武少林会、穆家庄少练会、宜兴埠永兴少林会、南王平少练会、大诸庄少练会、小淀少练会、芦新河少练会。

小车会共11道,如北仓凌云小车会、北仓虫八蜡庙小车会、安光小车会、同乐小车会、郎园小车会、宜兴埠文明小车会、东堤头小车会、刘快庄小车会、西堤头小车会、杨家河小车会、赵家圈小车会。

法鼓会共7道,如刘园祥音法鼓(老)会、霍嘴平音法鼓会、柳滩德音法鼓会、周庄荣音法鼓会、宜兴埠和音法鼓会、宜兴埠诚音法鼓会、南仓法鼓会。

另外还有地秧歌会,共4道:宜兴埠庆乐秧歌会、韩家墅地秧歌会、王秦庄地秧歌会、青光同乐地秧歌会;大乐会,共4道:北仓庆兴斋大乐、北仓天兴斋大乐、北仓鼎兴斋大乐、霍庄子大乐。跑旱船会共3道:刘快庄跑旱船会、东堤头跑旱船会、西堤头跑旱船会。花鼓会共3道:东于庄同乐花鼓会、北仓童音花鼓会、南仓童韵花鼓会。

狮子会共2道:北仓随驾狮子会、宜兴埠永全狮子会。十不闲共2道:北仓十不闲、周庄村十不闲。鹤翎会共2道:北仓鹤翎会、宜兴埠鹤翎会。中幡会共2道:北仓宝善中幡会、宜兴埠中幡会。灯箱会共2道:北仓前街灯箱会、北仓后街灯箱会。太平鼓会 共2道:南仓太平鼓会、北仓太平鼓会。

此外,北仓皇会还有一种花会中只有一道花会的,如常青会、净街会等,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作者:赵师泉 赵景秋)

北仓皇会作为历史的烟云早已远去,但北仓皇会的记忆还会停留在老北仓人的心里。它会不时地提醒人们,要热爱家乡,更会不时地督促人们,要为家乡的建设而努力,为家乡的美好而奋斗!

Hash:368c45dd8416e3894478e6d69071ccc1ce6c9669

声明:此文由 微北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