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大同关帝庙二

说说大同关帝庙之二

马王庙小学大庙分校后改名大庙小学。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这里创办九龙初级中学,1964年更名为九龙初级耕读中学,一年后又更名为大同市第二工读初级中学。1971年,第二工读初级中学撤销,大庙被城区教干校等单位占用。期间,除大殿外,其他建筑均被拆毁。上世纪末,将所占单位搬迁,省市拨款进行落架整修,使大殿又恢复了原貌。”

2008年,大同市政府复建关帝庙,越两年,2010年10月20日,关帝庙举行修复工程竣工庆典仪式,标志修复工程完工。复建后的关帝庙总占地面积达1.2万平方米,南北中轴线上依次建山门、过殿、主殿、春秋楼,两侧有春风楼、时雨楼、名将祠、财神庙、奶奶庙。西侧设有跨院,院中植桃树,建有邀月亭、武侯祠、结义照壁、结义堂。东侧绿树掩小路,曲径通幽,温馨雅静。山门隔路对面,辟为广场,两侧建观景廊,南端移建戏台。

复建后的关帝庙建筑雄伟,布局合理,平面严谨,高低错落,有肃穆庄严的庙宇,又有幽静雅致的园林。有使人顶礼膜拜的神像,又有供人开心娱乐的戏台。庄严与幽静,严肃与欢乐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来到关帝庙前,山门的对面隔路是一个广场。广场的东西两侧建有观景廊,南端有一座坐南朝北的戏台,台口正对山门,与山门在一条中轴线上。

戏台当然是为演戏才建的台子,庙前的戏台是为了给庙中供奉的神献戏而专门特建的。戏曲是由原始的音乐舞蹈逐步发展而来的,原始的音乐舞蹈则和原始宗教祭祀仪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是合二而一的,所以戏曲的发展离不开宗教祭祀活动。古代的人们面对灾难,都会求助于神灵,向供奉的神灵敬歌献舞,祈望保佑。元代戏曲成熟后,庙前建戏台就逐渐成为定制,称为“庙台”,几乎是有庙必有庙台。大同关帝庙在元代初建时就建有戏台,这座规模宏大,造型极佳的戏台,经历了六百多个风雨春秋后,在1959年时被拆除。据说建于元代的戏台全国现在只存有六座,都在山西的晋南。大同关帝庙元代戏台是大同盛演元杂剧的产物,它的拆除实在可惜!现在看到的这座戏台是由皇城街迁建的,是原九龙壁前建于清代的酬龙祈雨戏台。据姚滨考证,这座戏台大概建于清顺治年间。姚滨先生在《代王府、九龙壁、皇城戏台考》(《大同今古》1995年第4 期)介绍:“戏台平面呈凸字形,前台长9.70米,宽6.12米,高1.85米;后台长8.60米,宽3.52米;前台为巻棚歇山顶,后台高出前台,为硬山顶。飞檐挑角,古朴典雅,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特色。……后台两侧有一伸出的石槽(尿槽),此是专供演员扮戏后,不便出台,在后台解手专设的。”

戏台台口上高悬一木匾,匾上阳刻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演真楼”。匾的右侧有纵向“□□癸卯【】賓建立”字样,紧挨一列的下面是“督工字號”四字。匾的下沿由右至左,列六家字号:“廣恒泰、義盛店、時中號、廣盛店、義全泰、萬泰店”。匾的左侧有“孫山【】 書”三字,下面是印章。(□是残缺无辨认的字, 【】是笔者没有辨识的字。)这块匾,不知是不是戏台上的原物,若是,戏台肯定是清代之前之物。因为民国时已不在使用干支记年。匾上的“癸卯”和“督工字號”说明此戏台是某个癸卯年建或翻修过的,不是建或修何用“督工”。查清代共有五个癸卯年:康熙二年(1663年)、雍正元年(1723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道光二十二年(1843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晋商史料全览•大同卷•大同清代商贸业绩》一文中提到:“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上华严寺碑记》大同粮行南永顺店、北永顺店、万通店、万泰店、广盛店、义庆店各施钱10吊。”张焯所撰《云冈石窟编年史•清代记事》:1861年辛酉(清咸丰十一年)的《重修大佛寺碑记》中提到“时中号……各施钱伍佰文。” 两通碑文中记载的“万泰店”、“广盛店”“时中号”可能就是匾上的“廣盛店”、“萬泰店”、“時中號”。匾上的“癸卯”年号极有可能是1843年道光二十二年。由此可以初步判定这座戏台或建或重修于道光二十二年。

一块“演真楼”牌匾,道出了戏曲的精神内涵。在这座戏台上究竟上演过多少场戏,我们不得而知。每部戏虽然都是由人编撰的,但演绎的却是人间的真情实感。那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达官显贵、平民百姓,哪一个不是真实的人物?哪一出戏不是时候生活的反映?“演真楼”演的都是真事!

复建后的关帝庙平面示意图

公众号

Hash:19d4164169b01e0d0ee0581e3a21a2b53963a310

声明:此文由 杰之之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