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能忘记的老宣武,老遗迹……

一早我们就到了“莲花寺”所在地,资料显示它离谭嗣同故居不远,“南半截胡同”与“西砖胡同”交汇处。来到这里我傻了眼,西砖胡同的路西正在大面积的拆迁--------

西砖胡同的路东一片“枫华豪景”的商务;住宅楼拔地而起:

就在我准备开车离开时候,一个清洁工人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如果不是特意寻找根本找不到这座隐蔽的小院:

院门右侧挂着牌子:

院门左侧说明莲花寺的历史,在此可以避免重复叙述,看说明就可以了:

要想看到真正的莲花寺大殿,需要从排房的左侧进入:

破败不堪的莲花寺,仅剩这么一进院落啦,被这里的施工人员占据,成了民工们的高档住所(相对于简陋的工棚而言),居然有工人轰我们离开,据称没有领导的批示不得入内:

莲花寺的正殿:

正殿的走廊成了这个样子,殿里更是惨不忍睹:

从配殿可以看出莲花寺曾经的辉煌:

配殿墙壁上张贴着文物局的告示:

莲花寺的北面有一条施工小道往西,可以进入西砖胡同:

西砖胡同里面随便一座老院落,房子器宇轩昂的,不知是保护还是拆迁,我看是凶多吉少:

这座老院落是“西砖胡同32号”,特此为证。看着看着----感觉院门想对自己多灾多难的命运在哭泣,有点不忍随掉头返回:

西砖胡同的北口与广安门内大街交汇地,一块石碑吸引了我:

费劲扒拉石碑前面的花柳枝才能看清碑文,原来是辽代时期的城门故址:

查资料辽前后一共有五座京城:上京临璜府(今内蒙巴林左旗东南波罗城),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宁城西大明城)、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市)、南京幽都府(今北京市)、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

将车开到与宣武门西大街相邻的广安胡同(南北向),步行往东进入储库营胡同:远处隐隐约约的大厦是宣武门外的“崇光百货”:

储库营胡同22号,一座独立的大院大门紧闭,一位老哥告诉我:“里面的院子大了去了,老值钱了”!

门口还保留着老门当:

它的对面是一间棋牌室,唯一保留的还是一对门当,显得不伦不类:

在一个拐弯处(南北向的金井胡同)步入达智桥胡同继续往东,就看到“杨椒山祠”:

杨椒山祠简介:

杨椒山祠在宣武区达智桥胡同12号。是明代杨继盛的故居。杨继盛(1516—1555),字仲芳,号椒山,河北容城 人,明嘉靖进士。 他在做兵部员外郎时写成《请诛贼臣疏》,历数了严嵩五奸十大罪。后被严嵩投入刑部 大狱,临刑前,留下名句“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时年40岁。死后12年,穆宗登基, 赠他为太常寺少卿,谥号忠愍。

乾隆 年间将他的故居松筠庵改为祠堂,正门有石刻匾额“杨椒 山先生故居”,正堂内有杨继盛的塑像,他起草疏稿的书 房,后来称为“谏草堂”,戊戌变法时,以康有为、谭嗣 同为首的1300多举子,在这里聚会,由康有为起草上皇 帝书,称《公车上书》。

杨椒山祠除了核心部分围起来不让参观,其他大部分都变成大杂院了,这是东边的通道可以进入后面的建筑

杨椒山祠内的主殿,只能在外面仰头凝视一下啦:

进入后院可以用曲径通幽来形容,楼梯通往二楼:

屋顶新老建筑混搭:

屋外无处落脚,试想屋内也宽敞不了:

在杨椒山祠的西墙外面是“校场三条”,图片左侧还是杨椒山祠的院内,还是大杂院,高耸的亭子就是著名的“谏草厅”:

道光年间在祠之西南隅建一“谏草亭”。亭内有椒山 手植榆树一株及石碑一块。

需要从这座门内进入才能看到谏草厅:

“谏草厅”也被居民占据了:

谏草厅顶部杂草丛生:

穿过过堂往北面走:

院内的凌乱景象同样让人愕然:

参观完乱七八糟的“杨椒山祠”,在达智桥胡同与金井胡同交汇处的小吃店吃了油条外地人做的)。

位于金井胡同1号的“沈家本故居”:

沈家本故居简介:

沈家本故居在宣武区上斜街金井胡同1号。是一座三进四层的院落。进门第一层为一座两层小楼,此楼是沈家本于1905年所建,自题名为“枕碧楼”,为沈之藏书楼,楼中曾藏书5万余卷。沈的许多著作,也都在此楼完成。沈家本书稿《沈寄簃先生遗书》,为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必读文献。

沈家本,清代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光绪年间进士,历任刑部左侍郎,大理寺正卿,法部右侍郎,修订法律大臣、资政院副总裁等职。是清立宪运动、变法维新运动中修订法律的主持人和代表者。对中国近代法制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大门入口已经快让杂物堵死了: 沈家本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时住进了这所宅院。这一年他应光绪皇帝之召,从保定府回到北京荣任了刑部右侍郎。他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买下了金井胡同里被八国联军破坏得潦倒破落的吴兴会馆作为自己的宅院。

进得院内二进的房子也是二层的:

枕碧楼建于1905年,是东耳房扩展成的五间二层楼,是一座中西合碧的小楼,楼下是3间半正房,作为客厅之用。楼上4间是沈家本的书房,书房内藏有他毕生收集的5万余卷图书。

这是“枕碧楼”的木制楼梯。

小楼东边通向后院的夹道。后院有一棵硕大的皂角树。

第三进院内:

1号旁的3号院里,是一座欧式风格的小楼:

接着往北走就是上斜街,

明朝上斜街曾称西斜街。清代为上下斜街。上斜街又分上斜胡同,路面较宽,西高东低。早年为河流故道

50号,是以前的番禺会馆,清末时龚自珍曾经生活过的地方。56号院门,带着气派的八字影壁,是过去的东莞新馆。是清初年羹尧生活过的地方。

路北的上斜街小学,这里原是明朝建的山右三忠祠

由于提前没有做充分准备,上斜街的典故不详,所以大体随带而过,如今留下来的胡同格局,也有很多房屋仍是建在台阶之上,临水而居:

开车来到虎坊桥十字路口的西南角,一片古建门脸吸引了我,我还以为是湖广会馆呢,敢情是借助会馆一隅开的饭馆:

这是湖广会馆的北门,面向骡马市大街:

北京湖广会馆始建于1807年,坐落在宣武区虎坊桥西南隅。东为虎坊路,北临骡马市大街,南与北京工人俱乐部为临,西为居民住宅区。现门牌为虎坊路3号。是一座雕梁画栋、磨砖对缝青水墙的建筑群,呈现皇宫内院的金碧辉煌,却也玲珑剔透颇具王府风范。湖广会馆是湖南湖北两省旅京人士为联络乡谊而创建的同乡会馆。主要用于同乡寄寓或届时聚会,至今已有200年历史,是目前北京仅存的建有戏楼的著名会馆之一,也是按原有格局修复并对外开放的第一所会馆。

孙中山先生曾五次来到北京湖广会馆,在这里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大会宣布了国民党的成立,此后多次在此召开党内会议

1984年5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湖广会馆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4月北京湖广会馆(作为戏曲博物馆)修复工程宣告竣工。

拐过街角面向虎坊桥路才是会馆的真正入口:

这里居然要门票每人10元,出乎我的意料,屁大点的地方,别说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啦,就是全国文保单位的“牛街礼拜寺”和“法源寺”也不要票呀,反感情绪导致我们扭头就走,多少有点遗憾:

虎坊桥十字路口西北角这座欧式建筑,原来是“京华印书局旧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光绪十年(1884年)组建,原址位于前门外西柳树井(今珠市口西大街)。光绪三十一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资接办,改名为京华印书局。旧址为京华印书局厂房所在地。楼共3层,占地面积1 100余平方米。钢筋混凝土梁柱结构。建筑西南部成锐角形状,平面呈不规则的矩形,形似轮船,俗称“船楼”。

附近停车比较困难,将车停在了万明路北口,

万明路北口对着珠市口西大街(虎坊桥路口往东就是),珠市口西大街路北这座二层老建筑就是“得寿堂药店”:

沿珠市口西大街南边往东走,一条较宽的南向路“板章路”,板章路往南左手第一个胡同叫“板章胡同”:

板章胡同东西向,这是往东方向,很多四合院非常规整,这一带没有听说有什么名人居住的地方:

不过板章胡同的西口13号是一座三层碉楼一样的建筑,颇有时代风格,20世纪初中西结合的建筑:

继续往东走,“珠市口教堂”坐落于珠市口路口的西南角,为了保护这座历史建筑,新修的的道路都要绕此而过:

教堂的北墙外,虽然是假花,但装点得挺温馨的,少了一点教堂的威严:

北京基督教会珠市口堂,位于广安大街和前门外大街两条繁华路段的接合处,始建于1904年,是1900年以后美国卫理公会开设的八座教堂的第一座。与其他教堂不同的是,珠市口堂从建堂一开始就有中国牧师主持。1921年该堂进行了扩建,基本形成了今天珠市口教堂三层的建筑格局。由于当时没有安装防火、抗震等设施,在修建广安大街过程中,这里的安全问题被提上日程。市、区领导对此非常重视,为了保留这处教堂,修建“广大”路时,特意从此绕了一个弯儿。2002年6月,北京市财政局又拨款100余万元,对珠市口教堂进行了第三次大规模加固、维修。修复后的教堂,安装了闭路电视,信徒可同时观看牧师在二层主堂进行的礼拜活动。

教堂的正门(东向):

站在教堂往北望前门大街

教堂门口的工作人员热情的将我们招呼进大厅:

一层大厅还有小屋子可以通过闭路电视听牧师的宣讲:

通过旋转楼梯可以上到二楼;三楼:

在二楼过道看一层大堂

通过珠市口西大街的过街天桥往东看:

通过珠市口西大街的过街天桥往西看:

路南的空闲地块:

沿珠市口西大街往西走就是丰泽园总店:

丰泽园饭店是在原丰泽园饭庄的基础上翻扩建成的。丰泽园饭庄是北京经营正宗山东菜的著名老字号,是旧京城“八大楼”之一,创办于1930年。

得寿堂药店:

始建于一九三四年的老字号——德寿堂药店(南号)座落在珠市口西大街175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自创鸡鹤为注册商标的“康氏牛黄解毒丸”而享誉京城。现为北京市医保定点药店和北京市旅游定点商店。

是目前北京市唯一完整保留店堂历史原貌的老字号中药店。解放后,为保护好这座特色建筑曾对其进行过三次维修。一九八七年,宣武区政府将德寿堂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二00三年,北京市政府将其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晋阳饭庄: 晋阳饭庄是北京市最早一家以经营山西风味菜肴为主,兼营客房及纪晓岚文化展览的大型饭庄,在京城餐饮业享有盛誉,被国内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堪称“正宗山西味,京城第一家”,晋阳饭庄自1959年开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1985年与日本“三色旗”株式会社合作至今,在东京开设了两家分店。

现在在南四环的公益西桥的东北角开了一个大饭庄:

晋阳饭庄的西墙隔壁就是“纪晓岚故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两进四合院格局,占地570平方米。明间内曾悬有“阅微草堂”匾额,后被直隶会馆取走,改悬启功书“阅微草堂旧址”匾额。院内原有海棠2株,仅存1株。西侧原有东西配房,以抄手游廊与南北房相连,已改建。纪晓岚去世后,其后人将宅子出售。20世纪20年代北洋政府议员刘少白曾居住该处,时称“刘公馆”。1930年刘公馆成为在上海的中共中央与河北省委的秘密联络站。1931年梅兰芳、余叔岩、李石曾、张伯驹等在该处成立北京国剧学会,后又成为“富连成”京剧科班社址。1949年后曾为民主建国会、宣武党校所在地。1958年改为晋阳饭庄。2003年故居重建后对外开放。内陈列有《景城纪氏家谱》、《评文心雕龙》、《传世文集》、《阅微草堂笔记》及纪晓岚六世孙女纪清漪捐出的明清瓷器

纪晓岚故居门前的紫藤架:相传为当年纪晓岚亲手所植。至今虽经两百余年,但仍枝蔓盘绕,绿叶遮天。

紫藤碑记:

故居简介:

临街大门为硬山顶吉祥如意式门楼,位于整个住宅的东南角。大门里面就是售票处,全价40元/人,其实如果仅仅看看故居也就8元/人:

8元门票的样子:

购票进入顺着长廊往里走,右侧是晋阳饭庄的高级包间,左侧则是纪晓岚故居的第二院落:

站在院落往北看,仅剩的一株海棠树和“阅微草堂旧址”:

眼前石碑说明了故居曾经的历史:知道了刘少白这个人物。

临街的房子改成了“纪晓岚纪念馆”:

纪念馆里的雕像:

摆放的展品很有价值:

不失时机的推销一些工艺品

晋阳饭庄的楼西墙:

院中水缸,一般都是养金鱼的:

硕果仅存的海棠树:

颗粒饱满的海棠果:

此碑讲述了纪晓岚与文鸾青梅竹马,考取功名后,文鸾香陨的悲怆。纪晓岚没有得到爱情多么悲伤等等。其实我查了资料纪昀共有一妻六妾,其中一房妾名为文鸾,是他从小青梅竹马的朋友,这在封建社会来讲是很难得的:

房檐上的砖雕

正房是纪晓岚当年的书房阅微草堂,面阔五间,进深五檩:

堂内北面正中设屏风,上悬“阅微草堂旧址”横匾,为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所书:

下面两把太师椅可以随便坐:

三间中间为门厅,左右两间各以隔扇相隔为“耳室”。 此为西耳室:

东耳室,其他的耳室都变成工艺品商店了:

草堂后面的新派建筑除了茶室就是字画,专门供附庸风雅之人士之用:

弹丸之地的“纪晓岚故居”一会儿就看完了,回到停车的道路——“万明路”, 这条路在北京的发展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曾有明代古庙万明寺而得名。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在新世界游乐场散发传单被捕,即发生在万明路。民国初年,在先农坛北面开辟了多条道路,兴建了许多洋式楼房,被称为“北京最新式之商埠”。

民国时期新式建筑在这里展现,市政设施,如北京的第一个红绿灯就伫立在附近。还有老建筑“东方饭店”“友谊医院”等等。

万明路上的楼房:

东方饭店的老建筑,正好看门的保安与他的领导正待要锁大门,在我们的要求下进来巡视一番,保安紧跟我们并且说:“要不是我们领导在,谁也进不来”!

“东方饭店”: 北京东方饭店座落在民国初期京城最繁华的“香厂新市区中心广场,1918年2月19日落成开业。

东方饭店由1918年、1953年和1985年三座不同时期的建筑构成。三层;四层都有。远处的高楼则是东方饭店的新主楼:

进入东方饭店一层:

饭店留下了众多著名历史人物的足迹,见证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北伐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曾经辉煌一时、闻名遐迩。本楼建筑结构以及楼梯和阳台扶手均为1918年原状原物,当年客房即有宽大卫生间及电灯、电扇、暖气和沐浴冷热水,并在全国首开每间客房都有电话的先河,还有7部汽车免费接送住店客人,是中国首家民营新型高档饭店:

一层服务台:

一层客房楼道:

楼梯都是原始风格:

时近中午,心满意足回家,老宣武逐渐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现代社会对她的打击最大,我要抓紧时间了解,省得以后遗憾!

文图:王一大

本文作者发文于2011年,真实的记录了宣武的一段历史,感谢作者。

Hash:4f098b9fc6797a76b24d40c6d3159fb83883c200

声明:此文由 北京四九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