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华:考古行脚五十年(下)

编者按:原载《探索西域文明——王炳华先生八十华诞祝寿论文集》,中西书局,2017年12月。

考古行脚五十年(下)

王炳华

1996年

1.9

细议1996年,尼雅遗址进一步工作计划。

1.10

冯其庸先生电话:《中国文化画报》望报尼雅考古新收获,张其影响。

1.15

虑及世界对新疆出土干尸的关心,对新疆干尸体现的种族不同、民族众多、精神文化不同、物质生活各异的情形,亟须建“人类学博物馆”。以为人们更具体、细微、准确认识新疆居民及其文化,多民族共同开发、建设新疆之历史。这一想法,得季羡林、冯其庸、宿白等老师赞同。拟相关建议文字,得到时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的首肯,批示常务副主席张云川支持,但却被阻,进展不顺。

3.15

菅谷文则抵乌,助其访李遇春。了解乌恰近千枚波斯银币出土细节。对博物馆年青领导人车来车往;老领导年高、行路难,去医院也不得车助,极表“难以理解”。

3.23

印度“甘地文化中心”邀请,访印三周。但飞机必须印航、经香港中转,机票只能在香港印度“专员办事处”取;而中国公民无过境机票,又不能进入香港。为这一不能衔接的处置,费尽周折,其设计荒唐,难以尽说。

3.26

在港,黄效文安排与可口可乐亚洲总部主席伍先生见面、餐聚。伍氏亟望可安排大提琴家马友友去新疆,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皎洁月色里作演奏,静听大提琴对美好人生的倾诉。交通,可私人飞机来去,他负责筹组。是十分诗意的设计。

(返乌后,认真上报给了自治区领导,但未得结果。)

与黄效文在香港

4.13

返乌。访印,实谭中先生之助。在印期间,住印度“甘地国际文化中心”。一幢鲜花簇拥中的小楼,傍新德里“芦狄公园”。参观“印度国家博物馆”,得入文物库房,见尼雅文物多有未整理、研究者。据负责人讲:入藏新疆文物总数可达1000件。期间看“拉吉斯坦博物馆”、阿克贝尔古城堡、泰姬陵。访“印度考古所”、“中国研究所”,看阿旃陀佛教石窟、爱罗拉印度教石窟。在“印度考古所”,“中国研究所”两次讲座。人们对考古资料中呈现的古代新疆兴味甚浓,盼有专著。对喀什卡克玛克河畔所见残破梵文贝叶经,一位梵文学者,一眼判其为公元2-4世纪间的梵文法华经残页。称“鸠摩罗什至印度前,曾在疏勒国学过法华经”,可以与此呼应。

与谭中(左一)访印度考古学家Munish Chandra Joshi(右二)

4.1

梅维恒主持、组织在费城召开的“中亚青铜时代居民、文化”国际讨论会,邀请新疆不少学者。文化厅意,“全体均不出席”。

5.29

应邀,至北大“中古史中心”讲《尼雅考古与精绝历史研究》,台湾“法鼓人文基金”为后援。

6.16-6.18

集中精力,清理、分析尼雅精绝王墓文物。

6.20-6.23

敦煌,与黄效文、吴东昇、王秉刚见面,议“西域文化研究保护”事。

阳关,见农妇草筐内有陶质“来通”一件。谓“挖地中偶见”,求售人民币100元。因“考古工作者不得买文物”,未收。但总觉遗憾。

7.17-7.27

美耶鲁大学东亚中心老师一行,访问新疆。通过旅行社,请我为学术顾问。核心是看佛教艺术遗存,丁爱博、韦陀、戴梅可、宁强、曾蓝莹等,均居其中。

8.4-8.13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之专家群,集中在“五一农场”,进行政治学习。

8.20

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访考古所,为看尼雅文物。

8.28-9.10

与(日)早稻田大学长泽和俊合作,在交河沟西发掘汉代竖穴墓、晋唐斜坡墓道墓。使用核磁共振探墓穴、轻气球作墓地全景摄影,均试验意。经费日方支持,合作发掘、资料共享,中方可先刊报告。

交河沟西发掘,左起:长泽和俊、王炳华、王宗磊

9.16

(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东方部主任屈志仁来访,对盐湖元代缂丝工艺,特别关注。

10.2-11.10

继续尼雅遗址之调查,少量发掘。

尼雅遗址调查

11.26-12.11

获唐研究基金会支持,作唐傑谢镇(丹丹乌列克)多学科考古调查、发掘、研究之前期调研。遗址已沦入沙漠深处,具体位置,经法国科研中心315组儒艾勒,费时两月,通过SPOT卫星图片分析、判定,大概不错。

这一工作,因文化厅文物局某负责人,以他自己“具体管理相关经费”为前提,才同意转报国家文物局。最后决定放弃这一课题。十分可惜,但难觅良途。

12.20

陕西师大讲《沙漠考古、丹丹乌列克调查》,只藉文献研究唐代西域史,绝非良途。

1997年

1.22

就交河沟北、沟西考古发掘,中、日学者小型讨论,只有专业研究者,不请官员。长泽和俊、樱井清彦与会。

2.21

东海大学坂田教授、奈良橿原研究所菅谷文则教授来访,关注遥感考古实践。看吐鲁番鄯善县大阿萨古城遗址

2.25-5.18

韩国基金会之邀,访韩。帮助整理现藏中央博物馆、得之于大谷光瑞的数千件文物。多有出土地点错乱,一件文物碎成数块、成为多件的情形。

期间,先后访江原大学、釜山大学,庆州东国大学博物馆、教育大学、高丽大学、光州全南大学、泓益大学、忠南大学、高句丽研究所等处,进行讲座、学术交流。获益良多。

5.18

结束在韩工作,为省时间、经费,随由汉城赴美。

赴美行,早在计划之中,新疆领导认可批准。目的为在新疆建“人类学博物馆”,寻求“比尔·盖茨基金会”支持。助干尸、体质人类学研究。

5.23

访哈佛大学,拜访张光直先生。给研究生介绍“新疆考古重大收获”。张先生行动已不自如,但仍坚持听讲至结束。

5.24

至波斯顿,应邀出席华裔学者在麻省理工大学举办之筹款餐会。主题为帮助受日本侵害之慰安妇维权活动。介绍新疆考古,酬金悉数捐给筹办部门。为这一活动稍尽绵薄。

5.25

飞旧金山,与(美)“丝路基金会”主席Adela、斯坦福大学丁爱博教授见面,议加强丝绸之路研究。

5.29

应邀,看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他们有举办“新疆历史文物展”之意图。

6.1

访伯克利大学中亚研究中心。

6.4

丝路基金会、伯克利中亚研究中心合作邀请,在斯坦福大学讲“呼图壁岩画”、“尼雅考古收获”。大礼堂中近300人,不少新疆前去美国的留学生。主人说“盛况空前”。

6.12

得新疆友人电话:文化厅文物局一位负责人到处宣扬王炳华“违背外事纪律”、“偕夫人出访,有叛逃之嫌”,嘱打电话向宣传部澄清。未听这一建议。没有作任何努力,自然也就免去了“考古所所长”职务。十分具体体会到了“莫须有”三字之意涵。本已联系“比尔·盖茨基金会”安排时间见面。既属“叛逃”,自然没有必要再为“新疆人类学博物馆”操心了。

当“所长”,本就不是个人之追求,也少当官之才能。勤勤恳恳、尽心尽力为新疆考古耗了10年心血,却挡了一些人的路。终在一些人之并不高明的手法中,以如是方式离开了所长岗位,是没有想到的。

6.19

旋即决定不再“叛逃”。返国。回到乌鲁木齐

6.25

迎接外宾,机场曾面对、追询称我“叛逃”的文物处“领导”,这样说有什么根据?此人竟以“没有说过”为对。

7.27-8.6

黄效文拟建“香港探险学会西部中心”,请我主持相关工作,为新疆“文物保护”尽力。虑及人与环境之诸多难以适应、无法协调,谢绝。

8.15-8.16

应新疆美术出版社邀请,撰《新疆历史文物》,以通俗文字说文物背后的文化精神。时间有难,拉刘文锁合作:我出题,说意涵;他成文。很快完稿、出版。

8.17-8.19

陪溢达董事主席杨敏德至吐鲁番,为其一行贵宾介绍吐鲁番文明。

不少友人为“叛逃”大帽抱不平,力劝反击。但对相关人员已绝对失望,也不再有进入这一池水中游泳的心情。借此步入另一种研究生涯,未尝不是更好的生活。

8.21-8.22

CCTV《东方之子》栏目董倩专访。

这是经过“审批”才得进行的报导,称我“叛逃”者,挨了一记不轻的耳光。

9.16

应CCTV《新闻调查》之邀,至京,讲“尼雅考古中所见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之关系”。

9.18-9.23

应日本尼雅研究中心之邀,访日,参加“尼雅考古学术讨论会”。

11.28-12.1

赴京,参加“文物精品展学术讨论会”,就精绝文明发言。

12.5-12.12

应邀,赴美。出席在伯克利大学举办的“丝绸之路文明”国际讨论会。就“新疆丝路文化遗存”发言。

12.27-12.28

参加“唐研究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会议”,访洛阳郑州偃师

这一年,用“莫须有”的“叛逃”美国之“罪”,以特殊形式让我转入了原本自己追求的学术研究之中。还是不错。较之“文化大革命”时,社会已经进步多多了!当年当“所长”,确是被动的。这曾很让一些想当所长而不得的人伤了心,还派小流氓到家中砸了录音机。撤“所长”,以如是方法进行,虽大出我自己及众多友人之意料。但毕竟就是一介草民,虽满怀报国之忱,但终不是能参与机要之人。有一个任何人都撤不掉的可以研究西域文明的舞台,还能尽个人力量去做点认识、研究西域文明的事,可以满足宿愿了!

1998年

4.10

新疆外办电话:美国NOVA电视台要求访新疆,已获准。我是他们的采访对象,既涉考古,也涉新疆历史、文化、丝绸之路,外办已研究、同意。知道我在文物局下的处境,称:“这是外办的工作,不与新疆文物局发生关联”。按外办安排:到了吐鲁番、哈密巴里兰州湾子、鄯善小沙漠。计至5月19日。

这类与文物相关的外宣,怎么能不与新疆文物局发生关联呢?个人真无能为力。

9.10-9.14

库车,参加“龟兹文化讨论会”。龟兹,不仅是认识新疆佛教文明,也是认识新疆历史、文化。丝绸之路故实,不可轻忽的舞台。

11.17-11.21

应邀,至香港中文大学,出席“玉文化国际讨论会”。就玉文化言,当年的西域,与中原大地是并不同步的。

12.1

进入《新疆大百科全书》考古卷工作,“由我定最合适的人,制定最合适的条目”。

12.26-12.29

出席在沪举行的“唐研究基金会学术委员会”。

1999年

3月

参加新疆人民出版社组织之“专家座谈会”,议新疆出版重点课题。建议关注回鹘文化(包括考古)。

5.28

应台湾“德富文教基金会”之邀,访台湾。住中央研究院宾馆。

6.3

看台湾故宫博物院

6.4

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讲“丝路考古新收获”。

6.5

台东博物馆讲“新疆考古”。

6.6

屏东,在屏东文化中心,讲“呼图壁岩画”。

6.7

台南艺术学院,讲“新疆美术考古”。

6.8

台南艺术学院,继续讲“丝路考古”。

6.9

下午回台北,在政治大学民族学系讲“新疆古代居民及其历史文化”。

6.10

访台湾大学人类学系,见宋文薰、黄士强、连照美。吴东昇送别。

6.11

经港,返回乌鲁木齐。

8.21

讨论《新疆大百科》考古卷条目。

12.25-12.30

至北大,参加“唐研究基金会年会”。

2000年

3.28-4.3

巴州楼兰学会”邀,参加“走进罗布泊——楼兰历史文化考察”活动。

库尔勒沿孔雀河至营盘、土垠、楼兰、若羌、扜泥城。应若羌县之请,讲“罗布淖尔地区旅游资源及文物保护”。

7.24-8.15

民委民族出版社在李铁映、费孝通支持下,组织摄制《西域历史文化》电视片,请为“顾问”。

应辽美领导、总编之请,完成《新疆岩画》稿。称系中宣部下达之《岩画集成》的一部。但未订合同,相关文、图,后被辽美转至北京人美,迁延多年。出版时,文、图署名均被加了私货。不诚信如是,混乱如是,难以想象。

8.30-12.21

民委“西域历史文化”电视片受阻,转由深圳《古大唐投资,拍《西域纪行》。应邀进入摄制组任顾问,并撰脚本30集。方军执导,环塔克拉玛干行。稿费不算少,每集3000元,得此助益,能在上海购置退休居所,是为幸事。小河,自贝格曼发现、报告,已70年不见消息,也从未进入新疆文物保护工作视野。决定寻觅小河、介绍小河。工作备历艰辛,完整摄录了探访过程。揭示了一条新路。

12月末

在北大召开的唐研究基金会上,特别报告了小河考察、及这一发现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中的价值。说:“这是中国、新疆考古界、文化界几代知识分子做了66年的梦。这个梦,在尴尬与苦涩里,浸泡过;被民族自尊与社会责任感,激励过!今天,终于用自信心和勇气,迎到了梦醒时刻”。新华社刊布了发现小河的消息。

65岁,工作40年,办好退休手续。退休工资2008元/月。可以度日。

发现小河墓地

2001年

1.1

香港《大公报》2001年元旦,发特刊一整版,发现“小河”,文图并佳,表彰新疆文物考古界在步入21世纪前夜,宣示了雄心壮志。

2月

为《西域纪行》补镜,重拍“昆仑山下的美国农民”、“夕阳下的红柳”、“且末春秋”,工作辛苦,但心情愉悦。

与路力合作,完成《文物考古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稿,刊《新疆社会科学》,反响比较大,转载多多。

3.3

《人文地理杂志》约稿,完成《寻找失落的文明》。

3.11

新疆《丝路游》召开“新闻发布会”,应邀出席,介绍小河。

新疆人民广播电台采访,播《小河纪行》。

3.14

偶遇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领导,说“文物局××对你恨得牙痒,但迫于社会影响,一直不敢下手”。其实,我只是不驯服、不帮助他个人做不该做的事而已。

4.22

王树楷陪台湾友人周凯芬、周渝珠、陈幼龄来访,谈新疆古代文明。

4.24

应约为《西域研究》撰《小河考察断想》。

5.1

CCTV10频道,邀约做“楼兰”访谈。

5.5

(日)长泽和俊、冈内三真教授访新疆,家中小坐。为我的下台闹剧抱屈,以不太准的汉语说:“文物局××不好”,“文化厅不好”。看我情绪不错,稍安。

5.9

台湾福康基金会表示:愿意支持我的西域文明研究。可以资助完成《考古行脚四十年》、《古代西域文明》。

5.14

应邀,开始撰《楼兰与精绝》书稿。

5.16

新疆社科院历史所,请参加《新疆史纲》工作,承担书稿第一章。

5.24

马尔沙克访新疆,应约见面,讨论相关文物。

5.27

与周吉议,争取组织拍摄“西域音乐舞蹈”。

6.5

寻根》刊出《探寻小河》。

7.28-8.11

陪周渝珠游天山。李学亮执驾:乌鲁木齐→独山子→唐布拉沟→则克台→那拉提草原→巴音布鲁克→天鹅湖→穿大峡谷进入大龙池盐水沟→库车→轮台;返乌鲁木齐。在中天山前后转行一圈,不仅览天山秀色,对天山内外地理形势、天山峡谷,交通也得更真切之体会。

8.18-8.19

至吐鲁番,出席“吐鲁番学国际学术讨论会”。

8.24

应杨敏德请,陪新加坡贸易部长杨参观吐鲁番。

9.5

应(美)李健约,完成《波马金银器分析》,用为展览图录。

10.8-10.18

应邀,代表杨敏德出席教科文组织在丽江召开的《文化遗产与旅游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与路力合作,撰成《让自然、人文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并驾齐驱》,刊布后社会反响强烈。

12.6

完成《新疆史纲》第一章。

12.7

完成《沧桑楼兰》书稿,寄浙江文艺出版社。

12.16

成都,参加“唐研究基金会”年会。

12.20

溢达集团委托筹办“新疆环保”的大型国际讨论会。无法依托新疆文保系统,请新疆生物、土壤、沙漠所协助,完成了这一公益事业。

与吴仪合影

2002年

4.2-4.20

日本为恢复中日邦交30周年,计划在东京办“中国文物展”,NHK拍摄“西域文化纪录片”,日方视我为“最合适的学术顾问”,坚聘为纪录片“首席顾问”。

第一期拍摄除已多见的楼兰城、LE城及墓地、孔雀河一线古烽外,镜头及于尉犁、喀尔曲尕小村、民俗、民谣,展示西域底层文化。

拍摄结束,宴会。我早一步离席。导演万一追出宴会,眼含热泪说:“我实在感谢您。您就像我父亲一样”,摄像佐藤也追出宴会厅:“我们是真正的感谢”!

6.4-6.18

电视片第二期工作,空间为吐鲁番、哈密、巴里坤。重点关注古代游牧文化,今日牧业生活。

9.15-9.22

应邀,至济南,参加第三届“环境考古学学术讨论会”。

去今4000年前,亚欧大陆曾有巨大气候变化,不少考古现场,显示了人类社会突变。一个值得关注的视角。

2003年

1.20

溢达集团杨敏德明示:设立“新疆文物保护基金会”,请我负责。再三考虑,未敢响应。40年的新疆考古生涯,需要汲取的教训实在太多,已再没有与相关主政者打交道的想法了。

1.23

美国丝路基金会来电,他们出资,在伯克利大学欧亚研究中心,工作两个月,讲《新疆考古》。

2.1

收到伯克利大学欧亚研究中心负责人杰妮邀请函:至伯克利工作两个月(自3月5日至5月5日)。

3.1

至美国使馆办签证,邀请函,非J-1手续,不合签证规定,须变更邀请函。

3.13

杭州。看《沧桑楼兰》、《精绝春秋》两书清样。

3.20

溢达老总杨敏德为支持新疆环保、历史文化研究事业,纪念其父亲奉献,设“溢达杨元龙教育基金”丛书,请主其事。颇遂个人心愿,立即投入这一文化事业之中。

4.18

CCTV《东方时空》记者采访,关于“玉石之路”。

7.3

新疆塔塔儿族企业家热依兰,拟投资办“丝绸之路博物馆”,请顾问其事。

8.10

溢达杨敏德为庆其父杨元龙80大寿,包机至阿克苏。在阿克苏建小学、办图书馆、赠书。请同行,共襄盛事。以公益为寿庆,不错。

8.22

四川青峰集团,拟在乌鲁木齐建“丝路博览园”,市府支持,开研讨会,议其可行性。

8.26-9.3

陪国家文物局杨志军、教科文代表(英)亨利·克莱尔、(荷兰)伦马考察吐鲁番、库车、喀什地区,看文化遗址,商保护工程。强烈建议地区领导要关注英国领事馆之保护、喀什市老城高台建筑之保护。

9.21

在沪,与冯其庸见面。他已向人民大学建议,加强西域历史文化研究,希望我可以到人大工作。

偕夫人王路力访冯其庸先生

10.4

再寻小河后,小河,成新疆考古所重点发掘工地,CCTV拟组织小河发掘直播,请为直播嘉宾,后虑这会刺激盗掘活动,被叫停。

10.25-10.27

CCTV与日本NHK拟再合作拍《新丝绸之路》,为顾问,帮助筹划。

10.28

至梅地亚,为《新丝绸之路》剧组讲“新疆考古与丝绸之路”,辛苦3天,感觉不佳,决定从这一工程中抽身。

11.3

CCTV田川一行4人,追到上海,访谈6小时,称准备“王炳华专题片”等。屡屡上当,却总不思改,颇为自己不争气而自责、自悔。

11.9

返乌。为《杨元龙丛书》、“丝路博物馆”设计、筹划。

12.4

《杨元龙丛书》完成《沙漠三剑客》、《容妃》、《楼兰启示录》。但多头做事,出版并不顺利。

应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12.27-12.29

参加唐研究基金会年会。

退而未得休。疏忽了认真总结40年考古收获,是为大缺憾。

2004年

2.17-2.19

4年前的小河行,触发了去年的小河发掘。这类早期墓地,葬俗单纯,文物可数,信息多在不显目的细节微末之中。为此曾建议国家文物局不宜同意“全部、彻底发掘”。至少留下二分之一,待子孙后代的再认识。但建议太迟,同意全部发掘之文已下。现处发掘中,请作为“专家组成员,进入工地检视发掘情况,提供建议。”但这一珍贵遗存之彻底消失,已无法挽回。

4.2

钱伟长支持,上海大学拟成立“遥感考古研究所”,刘树人教授口信,“希望可以进身其中”。

4.25

受海鹏“丝绸之路博物馆”聘,为馆长、法人。筹建工作中,事烦且多。

6.25

应溢达邀,参加在北京东方广场举办之“环境、文化遗产保护会议”。贵宾云集,风光无限。如何落地,不得要领。

6.28

冯其庸先生告:人民大学拟办“国学院”。“大国学”下,“新疆考古、西域文明不可或缺”,嘱准备进入这一舞台。

与冯其庸先生在新疆

6.29

完成《青铜时代人类精神文明之核心——生殖崇拜》,交《寻根》。

完成《罗布淖尔古尸》,给四川《大自然探索》。

9.6-9.14

参加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古代文明及考古研究”国际讨论会。

12.1

北京大学赵朝洪教授邀,接“新疆文物数据库”课题。

2005年

2.1-2.2

出席《新疆通史》编委会会议。

2.27

CCTV决定筹拍《玄奘之路》,请作“顾问”。

4.18

应上海师大严耀中约,讲《尼雅考古与精绝文明》。

5.6

(日)渡边冈,对楼兰深怀感情,再再要求“可以得机会学习、切身感受楼兰”。

6.24-6.26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合作召开“古代欧亚大陆与中国文明”国际讨论会,应邀参加。

6.28-6.30

CCTV“玄奘之路”顾问组会议,议进入楼兰事。

7.1-7.25

(美)丝路基金会组织美学者考察伊犁博乐阿勒泰,多友人,应邀全程陪同、导引。

7.30

在(美)丝路基金会支持下,伯克利大学欧亚中心与蒙古国立大学协议,合作进行蒙古塔米尔河谷匈奴墓发掘研究。野外工作临头,(美)马尔柯教授坚辞领队工作。基金会Adela请我援手,领队前往蒙古考古,时在8.1-8.20。这实际是我早就希望的事情,偕路力急赴北京。

7.31

冯其庸先生告:“人民大学纪校长已同意,在国学院下设西域考古所”,“希望能挑起考古所领导担子”。同意,“可以进入人大,但不作考古所领导”。

8.1

乌兰巴托。请国立乌兰巴托大学钢巴老师为翻译,助工作。计划在鄂尔浑河支流塔米尔河谷发掘匈奴墓5座,作典型,认真剖析。

8.20

塔米尔匈奴墓发掘结束。

在蒙期间,看过蒙古国立博物馆艺术博物馆阿尔泰山科布多彩绘岩洞壁画。访蒙古国立大学,考古系土曼教授告:“匈奴墓,主要见于蒙古中、西部。石人分布类同”。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塔米尔河匈奴古塚,相当密集。只掘其中5塚。见汉式漆器、铜镜、五铢钱。鍑具特点。墓地北,距不远,见3座土垣古城,东西一线并列。

毗伽可汗陵、阙特勤墓园,墓园一角,均见巨型石础(柱径可达80厘米),似为建木、通天之梯础。重要殉物,或应在石础旁边。

哈拉和林城,规制清楚。德国考古队正在发掘,对厨房所见菜蔬、食品,求合作分析。

8.21

与CCTV议《玄奘之路》,楼兰地区拍摄计划。

8.22

刘德荣引导看西郊燕山“爨底下”小村。明代风格仍存,为通山西径道。

8.25-8.27

至吐鲁番参加“吐鲁番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帮助建起了吐鲁番与蒙古国立大学考古系之联系。推进新疆与蒙古考古合作,具大价值。

8.28

鉴于诸多难以掌控的因素,辞“丝路博物馆”“法人”。只在业务一环帮忙。

9.18-10.7

了冯其庸先生宿愿,请他及北大荣新江、罗新、朱玉麒、人大孟宪实等同道至罗布淖尔,作CCTV《玄奘之路》顾问。CCTV又完全“忘记”进入前,应允的对“顾问”诸多承诺。

罗布泊,左起:荣新江、王炳华、冯其庸、罗新、朱玉麒

与孟宪实(左)、朱玉麒(右)在罗布泊

在敦煌,左起:冯其庸、樊锦诗、王炳华、荣新江

10.13-10.17

应冯其庸先生召,同意至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任“特聘教授”,开“新疆考古”,每学期18节课,每节课90分钟。

11.25

应《中国科学探索》约,成《多民族铸就之历史辉煌》。

与尔冬强在楼兰

2006年

2.8

应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郑培凯教授邀,讲“楼兰考古”。

2.10

香港大学副校长李焯芬教授邀,至港大。看“港大图书馆”、“博物馆”。焯芬先生好意,望能到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工作。“来港大工作,一年可以,几年也可以。经费,由我解决”。因已有冯其庸先生之约,而错过这一机缘。

2.12

至香港“文化博物馆”,讲“新疆古尸中凝聚的西域文明”。

2.13

应邀,与饶宗颐先生见面、餐聚。饶公已90高龄,但记忆力惊人,数年前在中文大学短短相聚、一册《新疆文物考古资料辑》,念念不忘。对西域文明心有所寄,说判“祁连为东天山,不可信”。

2.14-2.24

城市大学、香港大学访问结束,遵从老友军然安排,以港岛十分豪华的香格里拉酒店、深圳阳光酒店、珠海宾馆、广州远洋宾馆为住地,专车专人在侧,得尽揽名胜、风光,步入另一世界。在在处处,都非常日想象可及。所费自然不菲。每念及此,颇不自安。但军然则十分平静、坦然,说是“别不安,是该享受、也该体验的”。“你们这些知识分子,辛苦了一辈子,也穷了一辈子,但也真为国家、民族做了不少事。老了,是可以享有一点安适的。为你们做这点可以做的事,我内心也感到舒服。”这些平常话,突然激起些微感触、酸楚。

24日,火车返沪。

7.18-8.9

陪曾蓝莹、宁强、韦陀夫妇、Mimi、梅可等一行,访哈密、吐鲁番、库车、喀什、和田,求取西域的一般印象。

9.9

应《苏秉琦纪念文集》约,成《新疆青铜时代》(与吕恩国、常喜恩合作)。

9.12-12.20

应邀访“耶鲁东亚研究中心”,讲《新疆考古》。

其间,先后访哈佛“人类学系”、伯克利历史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分别讲“新疆青铜时代”、“楼兰”、“精绝”。

拜访年已93岁的张充和,家去耶鲁校区不远,一幢独居小楼,环境清幽。充和先生穿着朴素、高雅,思路仍清楚。聊及昆曲,神彩飞扬。

2007年

3月

聘至人大,开《新疆考古》课。

7.23

在沪,参加《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

中华书局出版《西域考古散记》。

编旧稿,为《西域考古历史论集》,人大出版社出版。

9.14-9.19

武夷山,参加“国学文化学术讨论会”,讲《安辑政策在精绝》。

10.1-10.2

参加北大“伊朗学在中国”第四次国际学术讨论会。

10.27-10.29

参加人大历史学院考古所“东北亚考古研讨会”。

11.12-11.16

应邀,出席中山大学“考古人类学学术讨论会”。

12.4

应邀,至社科院中外关系史室,介绍楼兰。

2008年

3.11

接受贺菊莲为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西域饮食文化”。

3.13

参加东华大学“服饰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讲《管窥丝路服饰》。

3.29-3.31

应邀,出席西安“丝路文化研究中心”学术研讨会。

4.10

接受CCTV10《大家》栏目邀约,讲《尼雅考古》。

4.29

应朱玉麒邀,至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罗布淖尔地区文明兴衰》。

5.1

代表冯其庸先生出席在乌鲁木齐举办之“丁和丝绸之路摄影展”。

5.8

刊《伊吾军城考》于哈密《东天山文化研究》。

接受肖映朝为博士生。

7.13

陪友人Adela一行走丝路,自哈密、吐鲁番至北庭。

7.31

新疆文物局领导改组。约谈“新疆文物考古之使命及现状”。

8.1

参加《新疆交通史》编写组会议。

10.17

应(台湾)时艺多媒体约,为新疆文物展写《烂锦残简显春秋》。

10.18

丁爱博来访。香港企业巨资赠斯坦福大学,任务是开“新疆考古学”讲座。想请我主讲,但无人翻译。感叹“懂新疆考古不会英语;有英语又不懂新疆考古”,奈何?!

至新疆,参加“吐鲁番学国际讨论会”。

11.15

至沪,参加“尔冬强视觉文献中心”成立学术研讨会。

12.2

至西安,参加“丝绸之路学术讨论会”。

12.11-12.22

应“时艺多媒体”邀,访台湾。讲西域文明,看台北故宫、历史博物馆、中正堂、忠烈祠;游淡水高雄日月潭;至新竹清华大学历史系讲座。

12.26

应余太山教授约,为兰州大学出版社编《西域考古文存》,为欧亚文明研究添一片瓦。

2009年

1.17

教学总结。学生评讲,我的“新疆考古”,在最高分之列,稍获感情安慰。

周利群是当年课上的学生

2.18

除本科生课外,增开“硕士班”专题课“西域文明”。

3.1

得台北大学李朝津函,已取得(台)行政院批准,请至台北大学开《新疆考古》课,时间至少3个月以上,或一年,由我定。系王汎森教授之推介,议定明年3月开课。

3.2

李美贤电话,望年末能至港大讲丝路。结束讲演,讲稿可结集出版。

3.5

《新疆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决定再版,望修订。

4.14

成《轮台置县与丝路北道交通》,交《唐研究》。

4.24

新疆人民出版社编《清华北大学子入疆四十年访谈录》,应约,成《考古行脚四十年》。

5.16-5.28

得Adela助,访伊朗。同行者有叶奕良、王一丹、李梅龄、李正懿、罗新、罗丰、李肖。足迹及于德黑兰、设拉子、亚孜德、伊斯法罕等地。萨珊文明是重点。

7.6

偕路力飞返乌鲁木齐,整《古墓沟》报告,但不能出机场。昨天乌市发生严重暴力事件,全市戒严。定明日飞机返沪。

7.11

季羡林、任继愈老师同日仙逝。25年前,他们访西域,陪侍在侧,议西域文明事,仍历历在目。每念及此,寝食难安。

9.9

受命,主持召集座谈:《新疆历史与现实》,新疆多人出席。

10.22

应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邀请,讲“新疆考古与西域文明”。

12.8-12.10

游新加坡。

12.18

应邀,访饶公。对已步入93岁高龄,稍显感伤。他认为秦始皇身边,曾有波斯顾问:“黔首”,为波斯语音;驰道、郡县制、陵中巨型俑,均可与这一假想呼应。

12.19

香港历史博物馆讲“楼兰”。地下讲厅,人满。对历史文明之追求,是人之共性。

12.21

应邓聪邀,中文大学文化中心讲“新疆青铜时代”。

12.24

平安夜,与婉华、阿龙一家在港岛“兰桂坊”餐聚,人山人海。餐后,上太平山顶火树银花一片。确是太平景象。

12.29

新疆人民出版社来京,开《丝绸之路研究丛书》(20册)出版新闻发布会,《新疆丝绸之路考古研究》为丛书之一(再版)。

2010年

3.1

应聘为台湾台北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

至台北大学历史系,讲“新疆考古”:学士班,选课者67人。大课,3小时;硕士班,7人,小课。

月薪台币15万元,另5万元可供直系亲属探亲花费。

台北大学前身为“中兴大学”,为蒋介石复兴,培养干部之处。

3.9

访中央研究院,见石守谦、黄进兴、邢义田、张广达、陈光祖。

3.14

读《俄华问题》。沙俄克鲁包特金提出,从天山、穿沙漠、至海参崴一线,是俄华间安全、天然之边界。沙俄侵华实践,是循这一地缘政治理论,逐步展开的。

3.15

台北大学8位对北方民族史有兴趣之本科生,望成立“读书会”,请予指导。学原典,关注考古新收获。

3.24

得郑炜民信,寄港大聘书。香港大学聘为“饶宗颐学术馆荣誉研究员”。

3.26

辛法春老师建议:合作,用考古资料重新审视《中西交通史》,争取有新建树。

建议并促成台北大学历史系与国学院建立合作关系,交换老师、学生。李朝津、黄朴民均认可,惜未得认真落实。

3.27

访台湾大学。台大立校,傅斯年追求“贡献这个大学于宇宙的精神”(宇宙精神,意旨宇宙间永恒而无限的真理)。校训是“敦品励学,爱国爱人”。

3.28

与台“国图”顾立巳聊:他们南中国海资料不少。“大陆、台湾学者应该、也可以携手,深入认识南中国海。这里的许多海岛,是渗透中国文化的土地。深入研究,必将使南中国海,呈现一片新天地。”

4.3

与伍碧雯聊。她留德8年,研究纳粹主义的生成、背后的社会原因。

法、德走近,消除世仇,先有学者间的互访,再有电视媒体的开放……积以年月,终变仇为友,联手共建明天。文化、人民心灵相通、相知,是关键。

4.22

应邀至中研院史语所讲“罗布淖尔考古与楼兰鄯善史研究”。

4.24

与伍碧雯、李盈慧、林士弦餐聚。西域文化,是共同关注点。

4.28-4.30

应李梅龄邀,去台东,游绿岛。孤悬南海小岛,面积只33平方公里。原为政治犯关押处。

5.24

南投浦里。暨南大学历史系约讲“人类活动与楼兰环境变化”。

环境至佳,空气净好,交通不便。

5.27

宜娟来访。她叔祖曾掌济南警务。1949年去台。难忘故土、故居。逝前,再三嘱托,得可能时,应访故居旧楼。代表了绝大多数赴台老人的内心感情。

7.21

返乌鲁木齐,整理、编撰《古墓沟》。

8.7-8.11

至敦煌,出席“饶宗颐95华诞国际学术讨论会”,讲《楼兰五题》。

8.14-8.18

再访那拉提草原

8.19

出席新疆社科院《中国新疆与中亚》学术讨论会。

9.3

完成《古墓沟》,交新疆人民出版社。

9.13

应邀,至中科院研究生院讲《新疆考古与古代中国科技文明研究》。

9.17-9.22

西北大学出席“欧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吴欣,十分活跃。其导师毕生治伊朗古代文化,是美国伊朗学的代表人物。

11.3

新疆文物局,希望重版《楼兰》、《精绝》。他们可在出版费一环,支持浙江文艺出版社。

11.8-11.10

至北大东方语言学院,出席“伊朗学在中国”第五次年会。徐文堪再讲小河与吐火罗。

2011年

1.5

(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古今论衡》拟刊《居卢訾仓考》,要图、照片。

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印《丝路考古两题》。

1.15

宾夕法尼亚大学邀请函,参加于3.19日召开的《重构丝路——新见东西方交流之文物》讨论会。

1.18

(英)汪海岚将《吐鲁番出土庸调布研究》译成英文。刊于(英)皇家亚洲学会会刊。

1.20

撰就《也谈伊循故址》。

2.9

CCTV纪录频道张晓颖采访,谈“小河”。

3.15-5.15

应邀,飞美,经旧金山,抵费城。

在美两月,除参加讨论会外,到了哈佛大学、波士顿大学、芝加哥。梅维恒主导的“吐火罗”,是讨论重点。彼此分歧。

接受刘子凡为博士生。

与博士生合影,左起:叶俊士、王老师、刘子凡、刘政

7.15

国学院与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开“地域、民族、族群——关于人群区分的知识建构”学术讨论会,以青铜时代小河资料为题发言。

8.17-8.20

为冯其庸先生文集出版盛事,去青岛。参加青岛出版社之审稿会。

8.24-8.28

偕刘子凡至兰州,参加“第二届简牍学国际讨论会”。提交《汉晋西域所见汉文简牍透视》。

9.6-9.10

应刘德荣之邀,至安徽九华山一行。

10.3

收到(台)中研院《古今论衡》,《“土垠”为汉“居卢訾仓”故址说》印得不错。

10.10

晨飞杭州,午夜归来。陪其庸先生看安徽寿县玉器,确是假货。

10.15-10.20

长沙,出席“边疆民族考古学术讨论会”。

12.15

参加民族大学“交流与互动——民族考古与文物学术讨论会”,作主旨发言,谈“所谓新疆吐火罗”。

2012年

1.3

关于“孔雀河青铜时代居民为吐火罗人”的观点,向学校、新疆文物局提出相关研究课题申请。

1.5

获赠冯其庸《瓜饭楼丛稿》全集。

1.8

出席《冯其庸文集》新闻发布会。发言呼吁“要爱国家、爱民族,有时代担当精神,出版界要大胆支持边疆、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中积极的声音”,出版界友人称许。

1.11

邮票印制局计划印发2012年“丝绸之路”主题邮票一套,请顾问其事。

4.13

至民族大学社会学院讲《新疆考古与西域文明》。

4.14

吐火罗研究得陈雨露、纪宝成支持,新疆文物局王卫东也愿意支持相关研究。

4.17

黄朴民、沈卫荣表示:吐火罗研究用费,以后的审稿会、出版费,均可在教育部600万元西域研究专项资金中解决。

4.24

应吐鲁番研究院之邀,作为“专家委员会”成员,议吐鲁番考古、文物、历史文化发展战略。

4.30

伦敦大学来函,请写《牛津手册》中西域3-6世纪文稿,建议与韩森合作。

2013年

4.13-4.14

召开《吐火罗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

5.8

冯手书邀请,出席在沙滩中国美术馆举行的《冯其庸诗、书画展》开幕式。

6.26

冯其庸《瓜饭楼外集》,申请国家出版基金,与郑欣淼同为推荐人。

8.27

应《中国地理》约,发《西域历史断想》。

9.4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所聘为“高级访问学者”。

9.11

接受刘政为博士生。

10.18-10.22

返乌,出席“黄文弼与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国际讨论会”,讲题为“筚路蓝缕,拓出新疆考古新境”。

11.12

在《西域研究》2013年4期刊《一个考古文化现象背后的文化哲学思考》。

12.8

应邀赴港大参加饶宗颐“华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作主旨发言,另二位主旨发言为法国汪德迈、民大王尧。

2014年

1.6

拟成《新疆游牧民族文化遗存与欧亚古代文明关系求索》写作提纲。

1.26

与新疆文物局、新疆考古所议“五堡”考古资料整理,每每受阻。

2.26-3.4

应复旦生命科学研究所之邀,从考古学角度谈所谓“吐火罗”。

3.8

陈万雄来京开政协会,希望看新疆游牧民族文化遗存。

3.27

《原始思维化石——呼图壁康家石门子生殖崇拜刻石》,商务印书馆出版。

4.8

(法)解放报驻京记者菲利卜,再三求接受采访,讲古代新疆文明。

4.13

草成《天山峡谷古道刍议》,交《唐研究》。

6.14

应尔冬强邀,参加《一个人的丝绸之路》展暨学术讨论会,讲《新疆古尸》。

7.20

应海航邀,参加海航年会。在西班牙马德里。作主题学术讲座,《精绝——一个不该被遗忘的角落》。看古罗马石构引水遗址、基督教文化殿堂。

9.17

印度纳拉杨逝去,遗言其子:纪念文集中要请我撰文。

9.19

应中科院地质及地球物理研究所邀,作《罗布淖尔考察百年》学术报告。

12.13-12.23

参加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佉卢文世俗文书国际研讨会”。讨论会结束与英、德等国学者一道,赴新疆民丰考察尼雅遗址。

与段晴考察尼雅遗址,后排左起:Richard Salomon(邵瑞琪)、克尤木、刘文锁、刘子凡、王炳华、段晴、杨帆,前排左起:吴赟培、葛格

2015年

2.2

若羌简小东电话,殷殷相邀:再回若羌一行。

2.25

“小河”,旅游者不绝于途。在小河坟场傍近,据称“发现了成堆牛骨”,疑为遗址所在。助潘岛行,转悠多日,一无所获。

2.28

《孔雀河青铜时代与吐火罗假想》,交科学出版社。当年声言中的教育部西域研究专项资金,无门可入。阎向东、孙莉同意:“别再愁钱了,出版我们管。”

3.27

反复思考,青铜时代,是人类步入文明的初始,精神文化领域多有创造,是这一时段的重要特征。通过古墓沟到小河,联系其他同时段遗存,可作深入研究,探索古人类步入文明过程中的新成就。

4.20-4.27

马来西亚银湖老总吴炳玮邀,访马来西亚拉曼大学。讲“新疆考古看丝绸之路”,本质是异质文明之交流。

4.28-4.30

访新加坡。看“亚洲文明博物馆”。《联合早报》余华约撰新疆考古文稿。

6.6-6.7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考古系邀,作《从新疆考古看西域文明》讲座。

6.11-6.16

应邀,至新疆呼图壁,出席“康家石门子岩刻画国际讨论会”。

6.24-7.2

应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之邀,讲《考古调查中所见新疆佛教遗存》、《伊斯兰化过程中之新疆佛教》。

7.28

应海航邀,至瑞士苏黎世参加“中西文化交流高级论坛”,顺访洛桑日内瓦、法国北部小镇加来

8.26

与路力合作,完成“阿凡纳羡沃考古文化与新疆”稿,寄《西域研究》。

8.27-9.2

应邀,赴泾川参加“丝绸之路及泾川文化”学术讨论会。

9.30

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机关报《新疆经济报》,评选自治区成立60周年杰出贡献的6名优秀学者,忝列其中。评语中有“新疆文物考古事业的开拓者”。

11.7-11.13

应邀,出席福建莆田少林寺“佛学与丝路”学术讨论会。

11.15

出席人大艺术学院“文艺复兴高峰论坛”学术讨论会。

11.19

《人民日报》文化版刊杨雪梅文:《新疆考古,王炳华青丝变白发》。

11.28

应《西域研究》百期纪念笔谈请,发《加强考古研究深入认识西域文明》。

12.14-12.22

赴港,访“饶宗颐学术馆”,与饶公议强化西域研究事。

2017年1月香港饶宗颐文化馆讲学

Hash:e922a4fe8e33e32ba0b587576659ec4b4872bc29

声明:此文由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