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 ┊ 中国遗产保护日:陕师大雁塔校区图书馆入选西安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是我国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日前,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西七路85号民居、井勿幕墓、民盟陕西省委办公旧址、陕西省检察院办公楼、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西安市实验小学办公楼等16处入选西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揭牌仪式在我校举行

——雁塔校区图书馆荣列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6月8日上午,西安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揭牌仪式在我校举行。16处新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揭晓,我校雁塔校区图书馆荣列其中。

西安市政府市长上官吉庆、副市长李靖,市政府秘书长王德安,市电子政务办公室主任张伟明;我校党委书记甘晖、副校长游旭群出席了揭牌仪式。西安市规划局、文物局、文化局,雁塔区政府等主要领导以及我校部分师生代表参加了揭牌仪式。仪式由李靖副市长主持。

张伟明主任首先宣读了《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通知》指出,加强文物保护,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我市历史名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市文物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组织有关单位对此次公布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出保护范围,建立完善的记录档案,并引导社会各界加强对文物保护的关注度。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执行文物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切实履行好文物保护职责。各文物点使用单位要严格落实各项保护措施。

我校图书馆馆长李永明发言。他首先代表学校向西安市政府表达了感谢之情。他指出,我校雁塔校区图书馆于1957年3月建成。自落成之日起,图书馆就成为了陕师大的地标性建筑,是莘莘学子的精神家园。为了有效保护图书馆建筑,学校分别于1989年、2010年对图书馆进行了大规模整修,更新腐朽木质,换成琉璃屋脊,并进行了油漆和彩绘,使图书馆在原有基础上更为壮观。图书馆现有藏书350余万册,采用国际先进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为读者提供智能化的自助借还图书服务。图书馆近年来不断加强数字资源的建设,现有86个数据库,200余万册电子图书,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了充分的文献信息保障。李永明表示,正是一代代图书馆人坚守岗位、传承文化、精心维护,才使得雁塔校区图书馆以其建筑之美和文化之雅屹立校园,散发光彩。雁塔校区图书馆能够荣列市级保护单位,既是一项荣誉,更是一份责任。我校将一如既往地把雁塔校区图书馆保护好、利用好,保护和利用并重,建筑维护与文化传承并重,使雁塔校区图书馆成为具有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文物建筑。

西安市雁塔区区长赵小林发言。他表示,西安是举世闻名的古都,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作为全市文物大区,雁塔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物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全区172处文物点,有6处列入国宝单位,3处列入省保单位,1处列入市保单位。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保护文物是各级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雁塔区政府将以此次揭牌仪式为契机,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指导、配合各文物使用单位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想方设法凝聚各方力量,千方百计做好文物、文化遗产的抢救、挖掘和保护工作。深入挖掘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壮大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发展,让文化的根,让历史的魂在雁塔代代传承,焕发出新的光彩,为繁荣文化事业,彰显文化古韵,推动品质西安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上官吉庆市长、甘晖书记共同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揭牌。

陕师大雁塔校区图书馆

▎陕师大图书馆简介

陕西师范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高校,国家 “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从创始至今已有60余年历史。学校自建校伊始,即十分重视图书馆建建设。雁塔校区图书馆建于1956年,古朴庄重;长安校区图书馆建于2004年,大气宏伟。两校区图书馆面积6.2万平方米。

陕西师大长安校区图书馆

作为学校教学科研的文献信息保障中心,学校图书馆设施先进、藏书丰富。截止2015年4月共有纸本藏书353万册,其中馆藏古籍线装图书25万余册, 古籍善本700余部、 9,000 余册,其中有十四部古籍善本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历代石刻拓片 12,000 余通;地方志亦收藏较为丰富,尤其是陕西地方志收藏较为完备;另外,大型古籍丛书、古今名人字画收藏丰富。同时,图书馆拥有丰富的电子资源,先后引进国内外电子资源约51个平台74个子库,电子图书195万册 , 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近3万种。除积极加强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外,图书馆还通过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两种方式弥补馆藏的不足,更好地满足读者对文献资源的需求。

图书馆注重读者服务工作,努力为读者提供舒适实用的阅览环境。图书馆现有在编员工72名,内设机构有文献建设部、参考咨询部、长安校区借阅部、雁塔校区借阅部、计算机与信息服务部、图书馆办公室、雁塔校区图书馆综合办公室;现有阅览座位5322席,大部分阅览室实行藏借阅一体化的开放模式,自早八点至晚十点不间断开放。

图书馆管理设施日趋现代化。图书馆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Aleph500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建设了馆藏中外文书刊书目数据库、馆藏古籍书目数据库和馆藏特色文献数据库。图书馆于2014年全面引入RFID模式进行图书文献管理并实现读者借还自助化。

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于 200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成员馆、全国师范院校图书馆联盟副理事长单位、陕西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馆、陕西省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馆。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

6月8日,西安市政府网站公布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其中除了师大图书馆,不乏一些民居、老办公楼老建筑等,来看看吧。

北广济街清真寺邦克楼

北广济街清真寺相传创建于明代晚期(公元1600年前后),地处广济坊,临近化觉巷清真大寺俗称“清真小寺”坊民嬉称大寺的“哨门”。清乾隆33年(公元1769年)重新翻建了寺院主要建筑。北广济街清真寺原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不足1000平方米。

邦克楼:伊斯兰教清真寺群体建筑的组成部分之一。阿拉伯语音译,意为尖塔、高塔、望塔,即宣礼塔。又称为:唤礼塔。中国穆斯林称邦克楼、望月楼。专门用作宣礼或确定斋戒月起讫日期观察新月,是清真寺建筑的装饰艺术和标志之一。

▎西七路85号民居

位于西七路85号,西七路开拓于民国时期,初名崇廉路。这里有著名的“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在老住户的记忆里,西七路上曾有许多深宅大院,那些漂亮的老式建筑,让人难以忘怀。现在,西七路陕西省供销合作总社的大院内还有一座民国时建造的“将军楼”,这是民间对它的俗称,其实是一座拥有地下室的单层别墅。省供销总社调研员郑治利说:“将军楼大约建造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好像是杨虎城的一位军机处长的住所,解放后,曾是西北军政交际处。将军楼东边,据说曾是蒋鼎文公馆,形制与将军楼一样,公馆位置就在现西七路七天酒店的地方。”

▎井勿幕墓

井勿幕,原名井泉,字文渊,1888年2月12日出生,陕西省蒲城县人(今属铜川广阳镇井家原)。井勿幕的父亲名叫井永汲,字绠斋,因一目失明,人称“井瞎子”。“井瞎子”继承祖上巨富,平素乐善好施。

陕西辛亥革命的先驱和杰出领导人之一井勿幕先生。他是陕西省最早的留日学生,也是陕西省最早的中国同盟会会员。

1945年11月19日,井勿幕被国民政府追赠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衔。陕西军民为怀念井勿幕的不朽功勋,曾将井勿幕在西安居住过的四府街更名为“井上将街”,并在街南端城墙上凿开一门,名“勿幕门”(今小南门)。2008年12月,西安市长安区人民政府对荒芜的墓地再次修葺,又立了一块纪念碑,上面同样用隶书写着:“辛亥革命先烈——井勿幕先生纪念碑。”

▎陕西省检查院办公楼

陕西省人民检察院位于西安西新街1号,西新街因“新城”得名,其发展变化也与新城的沿革密不可分。今天的西新街不仅是行政大街,还是一条繁华热闹的商业街。报话大楼、西安市青少年宫等都是街上的标志性建筑。西新街东起新城广场,西至北大街,长432米。西新街街北与新民街、皇城西路交会,街南与尚朴路相接。1927年开拓,因位于新城西而得名西新街。1966年曾改称人民路,1972年恢复原名。

▎陕西省民政厅办公楼

陕西省人民检察院位于西安西新街1号(东院),西新街因“新城”得名,其发展变化也与新城的沿革密不可分。今天的西新街不仅是行政大街,还是一条繁华热闹的商业街。报话大楼、西安市青少年宫等都是街上的标志性建筑。西新街东起新城广场,西至北大街,长432米。西新街街北与新民街、皇城西路交会,街南与尚朴路相接。1927年开拓,因位于新城西而得名西新街。1966年曾改称人民路,1972年恢复原名。

▎西安市实验小学办公楼

西安市实验小学始建于1950年,学校位于西安市尚德路125号,校园占地8266.9平方米。

▎西安市基督教南新街礼拜堂

南新街礼拜堂位于西安南新街10号。民国8年(1919年)由西安商界基督徒集资修建,建堂时占地11亩,附属房屋20多间。“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堂和院落被占用。1980年落实宗教政策,开放教堂,占地面积约1亩。1990年,教堂(包括临时搭建的附堂)可容纳800人礼拜。陕西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陕西省基督教协会、西安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均设于此。2005年公布为西安市保护性建筑。

▎原市委礼堂

原市委礼堂位于正学街,靠近繁华的南院门,比较热闹。也许是受到正学书院的影响,位于书院旁的这条小街(正学街),很早便成为笔墨纸砚商铺一条街,到省城考试的学子,都要在此购买文房四宝。这条小街从此便得名笔店巷。到了清代,民间还曾俗称这里为“穿心巷”。1932年,笔店巷改造完成,南头被打通,与南院门、马坊门相连,街道两边的商铺也进行了统一的改造。从那时起,因为街西曾有明代的正学书院,笔店巷正式改名为“正学街”。正学书院的位置,大约在原陕西省图书馆旧址和南院门市委礼堂处。

▎陕西省供销总社办公楼

陕西省供销合作总社:陕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作社事业的重要发祥地。成立于1936年的延安南区合作社是毛泽东主席当年亲临视察、多次表彰过的模范合作社,是陕甘宁边区合作事业的一面旗帜。新中国成立以后,于1950年3月成立了陕西省合作局,1952年10月召开陕西省合作社第一次社员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陕西省合作社联合社,1954年9月改名为陕西省供销合作社。

陕西宾馆别墅群

高新区丈八北路1号

南城清真寺

南城清真古寺位于和平门附近东仓巷西面的西五道巷内,大概建于康熙二十年。当年西安回民除了主要分布在西大街附近外,在南城的东仓巷一带也有聚居。寺院最早是为当时驻扎在西安八旗军中的汉军旗和蒙军旗中少量穆斯林的宗教生活而就近修建。乾隆年间,阿贵到西安调研回民问题,将南城清真寺等两座寺院遗漏(当时城南附近有两座清真寺),日后广为流传的西安穆斯林居住区的“七寺十三坊”说法中就没有了南城清真寺。80年代末,碑林区委党校搬出了城南清真寺,回民筹资进行了重修,比原来的气势规模有所增加。尤其是寺内砖雕木雕石雕工艺精湛,难得一见。

大麦市街38号民居

西大街桥梓口十字北边的大麦市街。38号大院离桥梓口十字不远,在大麦市街的路西。走过一家米线铺子,便能看到两扇朱砂大门和旁边的青砖墙。曾经参与大院修缮设计的陕西省古建设计研究所张炜先生告诉记者,大麦市街38号大院是民国中期的建筑,属于西安市传统民居保护工程第一个完工的项目,2007年,他们对这里的屋瓦、墙面等进行了修补,由于周围的环境限制,整个大院没能全部恢复,不免有些遗憾。和38号大院紧挨着的,便是丁家的新式楼房。丁家从乾隆年间便定居在了大麦市街的回族聚居区。解放初,丁家将南院卖给了某贸易公司,后来贸易公司又将此处转给了市公安局招待所,没想到脱离了丁家的这处南院,反而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除了这13个地方

还有原市政府礼堂

原市政府市长楼

和民盟陕西省委办公旧址

哪位伙伴有他们的老相片

或者知道他们的故事

可以告诉小编哦

文章来源 摘走网

微刊发布:每周日晚发布最新一期《微享周刊》,敬请留意微信提醒。

查阅往期:回复对应期号(阿拉伯数字)即可获取相应微刊。如输入数字【119】,将会收到第119期的内容。

Hash:b18792c2ffa330258108754816c3427f1cf75ae0

声明:此文由 陕西师范大学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