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头顶上的华丽  中国古建筑之“雀替”

【土木极客】一个深耕于工程科技传媒的公众号

有思想

有温度

有情怀

以下是正文,敬请关注

01

雀替简介

雀替是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材(梁、枋)与竖材(柱)相交处,作用是缩短梁枋的净跨度从而增强梁枋的荷载力;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之倾斜。其制作材料由该建筑所用的主要建材所决定,如木建筑上用木雀替,石建筑上用石雀替。

02

雀替发展历史

在漫长的中华建筑史中,雀替是一种成熟较晚的构件和制式。虽然,它的雏形可见诸於北魏,但是到了宋代,还未正式成为一种重要的构件。这个时候它还只是柱上交托兰额的一根拱形横木,听起的装饰作用很小,并不受人注意。

明代之后雀替才广泛使用,并且在构图上得到不断的发展。到了清代之后。便十分成熟地发展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构件,大大地丰富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形式。

清代称为「雀替」,安置在梁与柱交点的角落,具有稳定和装饰的功能。雀替从力学上的构件,逐渐发展成美学的构件,就像一对翅膀在柱的上部向两边伸出,一种生动的形式随着柱间框格而改变,轮廓由直线转变为柔和的曲线,由方形变成有趣而更为丰富、更自由的多边形。于是雀替有龙、凤、仙鹤、花鸟、花篮、金蟾等各种形式,雕法则有圆雕、浮雕、透雕。

03

雀替样式

自雀替在南北朝的建筑上出现起,在以后千余年里变化出七种样式。

1.大雀替:

用大块整木制成,上部宽,逐步向下收分后,在底部还加一个大斗,然后再整体地放置于柱头上。大雀替在中国历史上最早见于北魏时期,在以后的各代中除喇嘛教建筑外,一般不用这类雀替。

2.雀替:

属于在古建筑上最多见的一个雀替种类,体积明显小于大雀替,其位置在柱与梁枋交接处的下部,其造型不似大雀替在二度空间上多向发展,而向左或右及下发展。雀替在宋代时已较为常见,且多用于室内。从元代开始在室内外随意使用。明、清时主要用于室外,而室内极少使用。明、清时还在雀替下加了一拱一斗,此为前代所没有。

3.小雀替:

此类雀替主要用于室内,因体积小,本身造型没有太多时代性变化。

4.通雀替:

此类雀替的外形与雀替相比没有大的不同,主要区别在于结构:柱子两侧的雀替是分别而插入柱身的,但通雀替则是柱子两侧的雀替为一个整体,它是穿过柱身而成立的。

5.骑马雀替:

当二柱距较劲,并在梁柱交接处还要用雀替,此时两个雀替因距离过近而产生相碰连接的现象,骑马雀替就此形成。但其装饰意义远大于实用意义。

6.龙门雀替:

此类雀替专用于牌楼上,为使美观,故造型格外华丽。相较于其他雀替,龙门雀替多云墩、梓框、三福云等结构性造型样式。

7.花牙子:

又称挂落,纯粹起装饰作用。虽毫无力学上的使用价值,但变化万千,所以常被用于园林建筑的梁枋下,以增加园林建筑的观赏性。

代表性雀替

安徽绩溪三雕博物馆馆藏

苏州民居檐下“狮子绣球

浙江胡雪岩故居百狮厅鎏金“太狮少狮”

★全晋会馆戏台“太狮少狮”

★安徽泾县花戏楼台檐雕梁

★安徽黄山潜口清园垂花门楼

★安徽绩溪紫云山庄转通楼侧厅檐下“八仙”

杭州胡雪岩故居芝园走廊

★杭州胡雪岩故居芝园廊檐

贺州朝东镇戏台

东阳卢宅

宁波秦氏支祠正殿额枋《三国演义》之“关羽护嫂”

★浙江兰溪诸葛长乐丞相祠堂“封神榜”故事人物

★浙江金华太平天国侍王府议事厅

云南会泽江西会馆

★苏州民居檐下撑拱

四川成都青羊宫大门

★浙江永康徐震二公祠享殿

版权声明:未注明出处信息皆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及联系:1205205530(QQ)

【极客君】推荐

与【极客君】一起奉献土木工程

招聘公告:

柏嘉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职位招聘火热进行中,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招聘信息。

Hash:360fde0a749411b070ba1288e0a6edd7ede43d53

声明:此文由 极客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