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的那些传说

波澜壮阔的长江水从金山岛屿)周遭流过,阿弥陀佛的悠扬佛号随着飘散的青烟传递。因此,金山一景不但具有了滚滚长江的激情豪放、又兼有了暮鼓晨钟般的淡远婉约。

金山一景穿越时代,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留下了不同的身影。"万川东注,一岛中立",那是唐朝人眼中的金山,"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北江南镜里天"那是宋朝人眼里的金山,"金山屹立大江心,四面波光映梵林"那是明朝人眼里的金山,"江光浮岛屿,潭影浸楼台"那是清朝眼里的金山。到了清末民初,骑驴上金山则是一种时尚。而我眼中的金山就如一个公园,游览的那天恰巧碰见了一个小学的学生成群结队的在那里游春。

金山,位于镇江市区西北约4公里处的长江南岸,曾有“江南诸胜之最”的美誉,现为国家5A级景区。 金山海拔43.7米,周长520米,占地面积10公顷,原系江心岛屿。晋代因其孤立江心,名为"泽心";唐时相传法海和尚掘土得金,故称"金山";宋以前又曾叫"紫金山",真宗时改名"龙游山",历史上还一度叫过"妙高峰"和"伏牛"、"青螺"、"金鳖"等。

金山寺依山而建,从山脚到山顶,殿宇楼堂相衔,台阁相接,把整个山体紧紧包裹。远望,只见金碧辉煌的寺庙和高耸入云的慈寿塔,却看不见山,故有“金山寺裹山”之说。

走进金山寺,脑海里挥之不去的还是白娘子和法海的形象,还是水漫金山的场景,尽管眼前草长莺飞,花团锦簇,欢声笑语。金山寺大殿的布局和大多寺院差不多,因此我们只看风景,不进大殿,径直登山。在山顶眺望天地间的物景气象,现在的金山已难称巍峨、雄峙,在四周高楼的映衬下,显得有些谦卑,唯有面对长江时,隐约还可以感受到它曾经“江山一览”的视野、气势。看着长江的静水流深,脑海里想到的却是和金山寺有关的故事和传说。

金山寺因缘殊胜,有美景更有故事流传千年。《白蛇传》从民间八卦,经过千年的迭代升级,已成为家喻户晓,人人喜爱的经典版本,成为古代流传至今的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其人物也已成为经典的艺术形象。《白蛇传》故事每一次演变升级,都带有时代的特点,都反映了所处时代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我对现代版的《白蛇传》一直有个疑问,法海何故对白娘子死缠乱打,为了维护佛法的尊严吗?不是“一念佛一念魔”,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吗?白娘子已经一心向善,法海为何还对她苦苦相逼,以致酿成惨剧-----看不懂的法理,看不清的人间善恶。

金山寺流传的还有一个公案:苏东坡和金山寺住持佛印是至交,两人经常有诗禅交流。一日,东坡居士撰一赞佛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感觉意境很好,既是赞佛也是悦己,随后遣书童从江北岸瓜州过江,送给佛印禅师,禅师看后,挥笔批了两字,即叫书童带回。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是对自己的诗意禅境大表赞赏,急忙打开,见上面写着‘放屁’两字,当下又惊又怒,即刻乘船过江找佛印理论。船至金山寺,苏东坡怒气冲冲的说:“佛印,你即使不认同我的修行,我的诗,也不能骂人啊!”禅师大笑说:“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个屁字,就让你过江来了?”苏东坡听后恍然而悟,惭愧不已。后来就有了“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的禅林公案。由此得知,知易行难,说到做不到,说多做少,自省不足自大有余,几乎是世人的通病,也是汉文化的痼疾。

与金山寺有关的还有一个故事,说起来让人悲愤不平。一日,抗金名将岳飞留宿在金山寺,翌日向道悦禅师叙述了昨晚一梦:自己在梦境中清清楚楚的看到了有两只狗在说话,旁边还有两个人陪伴而不语。禅师根据岳飞的梦境,对岳飞说,此梦凶多吉少,当防有人蛊害,更防连累他人。岳飞疑惑:自己赤胆忠诚,精忠报国!为接回被金国掳走的徽钦二帝还朝,一腔热血,天地可鉴!禅师进一步释梦说:两只犬在说话,那是一个“狱”字啊,然獄边还有俩人,那不是连累之象吗.....后来,岳飞被秦桧用十二道金牌从朱仙镇召回,以莫须有的罪名入狱,在风波亭和其子被害。看到这则故事,细思历史上这类故事不少,汉朝时有“兔尽烹猎狗,鸟尽藏良弓”之说,按现在的说法,那时不懂政治。前车之鉴,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不管是抓经济还是其他诸般,一定要懂政治,你懂了吗?

金山江天禅寺

金山江

从此上金山顶

游园的学生

金山顶上慈寿塔

从山顶俯瞰

从山顶远眺

金山顶上远眺

金山顶 上御碑:江天一览

江天禅寺:度一切苦厄

金山寺文化广场:法海雕像

山下仰看慈寿塔

金山寺建筑

山上慈寿塔,山下白娘子与小青雕像

金山寺一景

游园的小学生

金山寺文宗阁

苏东坡与佛印禅寺

Hash:cea8e104ad5765f96ee8997cfea3b86b68904f40

声明:此文由 wunaizhenre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